第355章
房玄龄若有所思:“陛下,自汉武帝盐铁官营后,直到隋朝,盐池盐井依旧是官府专卖,不许百姓私自开采。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开放盐禁,免于征税,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
杜如晦:“此后的一百多年,天下的食盐是没有税收的。”
天幕也说到了这里——
【唐玄宗开元初年,开始商议收取盐税,但此时盐法并不统一,各地自行其是。】
【安史之乱后,北方大地沦陷,唐王朝的财政陷入困境。颜真卿在河北抵御叛军时,就曾设置榷盐法,收取盐税以供军需。】
【李亨在位期间,任命第五琦为盐铁使,总管全国盐政,改革盐法。第五琦设置的榷盐法为:民间煮盐,只能售卖给官府,由官府统一运输、出售的制度。因为这一制度,朝廷一年增加的收入高达四十万缗!】
评论区
“第五琦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盐法改革家,但留在史书上的名声却很差。”
“开元十四年,第五琦以明经科入仕,身怀富国强兵之术,却无处可施展。”
“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第五琦身负使命踏上高位。他主持盐业改革,创立榷盐法。此举虽然增加了国家的税收,但却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因为食盐收归国有后,在原有价格上增加了一百文,百姓只能购买溢价的官盐。”
“盐铁官营就是隐形税收,看上去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实际上依旧是对百姓的剥削。”
“可持续发展的盛世应该是藏富于民,而不是竭泽而渔。”
“因盐法改革取得一定成绩,第五琦受封宰相,铸造新的钱币,一个新钱代替十个开元通宝,后来甚至一个新钱能兑换五十个旧币。”
“新币虽然比旧币重一些,但并没有十倍之多,朝廷想要用很少的铜将民间的钱财化为己有,此举触动了所有人的利益。”
“生活用品价格暴涨,老百姓无力问津,所有货物都被官兵用大钱抢购一空。”
“此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盗铸蜂起,百姓饥馑,怨声载道,一斗米的价格居然涨到七千钱,百姓原本的开元通宝贬值96%,铸币改革失败,第五琦被贬官。”
“百姓也不是傻子,他们只要将自己手里的旧币熔铸成新币,便能以一当十,谁还会兑换朝廷的新币。为了活下去,百姓不得不开始盗铸新币。”
“明明可以抢钱,居然还巧立名目给个新钱,他真的,我哭死!o(╥﹏╥)o”
汉武帝想起了自己曾经多次货币改革失败的经历:……
王莽也想起了自己的大泉五十:……
秦始皇、唐太宗等人纷纷下诏,寻找精通理财之人,只要能将天幕所讲的财税改革讲解明白,便能得到皇帝的重用。
一时间,备受冷落的数家子弟焕发新生,过往束之高阁的数学著作被人掸尽灰尘!
汉武帝却不用着急,因为他有桑弘羊!
“第五琦虽才能出众,但风评却不怎么样,盖因他与贺兰进明是同党,与权宦鱼朝恩关系密切。”
“第五琦被贬之后,接替他进行盐法改革的就是刘晏。”
第332章 艰难求存2
【代宗李豫继位后,天下经济残破,户口流散,农桑失业,财赋收入锐减。再加上为了抵御吐蕃的进犯,兵革岁动,军费剧增,财政更是拮据。】
【于是,李豫重用理财家刘晏,使其掌管全国财赋长达十余年!】
李隆基惊道:“居然是刘晏!”
朕的眼光果然独到,朕看中的人都是难得的人才!
是的,不得不承认,李林甫作为奸臣,为相十九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李隆基:……
【刘晏是唐朝著名的经济改革家,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是古代有名的神童。《三字经》中便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之语,将他作为青年学子学习的榜样!】
评论区
“刘晏七岁时就是公认的神童,八岁的时候,唐玄宗封禅泰山,刘宴献上自己做的《颂》,得到李隆基的赞赏,被任命为秘书省太子正字!”
“别人的十岁,已经成功上岸了(羡慕)……”
“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啊!”
“唐朝也就出了这么一个刘晏啊!”
张说:“刘宴乃国瑞啊!”
【安史之乱中,刘宴避祸襄阳,永王李璘任命其为高官,他坚决推辞了。他认为这些皇子们想要从宫廷走出来,立刻就建立齐桓公、晋文公的功劳,是天方夜谭。】
评论区
“李白大大学着点啊,不要参与宫廷斗争,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李白震惊:“白到底做了什么?”
“刘宴看的很清楚,安史之乱,皇帝与太上皇并立,皇子们若是没有自己的小心思还是李唐的皇子吗!”
“一年后,永王不出所料的谋反了……”
李白震惊:“我居然做了叛贼的幕僚!”
“李白满腔的报国热情,从未曾施展过。好不容易有一个永王多次上门邀请,他怎么可能拒绝,毕竟这可能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而且永王是李隆基封到江淮的节度使,李白怎么知道他想要争夺皇位。”
“李亨赢了,所以他可以将其他兄弟都当作叛逆,李白就是被殃及的池鱼。”
【刘晏历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度支使、铸钱使和盐铁使等官职,继续第五琦未竟的事业,改革盐法,改革漕运和改革常平法,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评论区
“刘晏接过了第五琦未竟的事业,并将其推向高峰!”
“他既坚持了原先的官营原则,又在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方面作了调整。刘晏制定的制度是: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切断盐商和盐户的关系,由官府专卖,然后现场转卖给盐商,准其自由出售。”
“毕竟只有保证盐商能够获利,才会有人愿意按照朝廷的制度售卖官盐。”
“他还在重要地区设置盐仓,常积盐两万石,除卖给商人外,担负平抑盐价的作用,商人不至,则减价出卖。这些措施改善了民众的食盐供应,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市场手段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既调动了私商贩盐的积极性,也让官营盐业的赚利倍增。”
“在漕运改革中,刘宴也充分利用背靠国家的优势,提高造船价格,避免因官吏贪污挪用公款而造成资金短缺,从而保证官造遭船的质量。在黄河沿岸屯驻军队,完善了督航与护航的设施。”
“总计每年运粮四十万斛,从扬州出发仅用四十天就到了京城,即便关中遭遇旱涝灾害,物价也不会暴涨。刘宴被代宗赞为:吾之萧何!”
【代宗末年,盐利收入达六百万贯,“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公元780年,德宗建中元年,刘宴遭到宰相杨炎的谗言陷害,被敕自尽,享年六十五岁。】
杨炎露出厌恶之色,仍旧不忘对德宗灌输自己的观念:“刘宴掌国朝经济十八年之久,军粮辎重都在其一人之手,若是他想要做什么,谁能阻止!”
德宗李适:“朕已经按着爱卿的意见,将其贬为忠州刺史,就留下他的性命吧。”
评论区
“杨炎的性格本就锱铢必较,心胸狭隘,不能容人。”
“杨炎做吏部侍郎的时候就与刘宴结下仇怨,元载被刘宴定罪处决,杨炎也被牵连贬官,两人之间仇怨更深。”
“德宗李适登基后,杨炎重回朝堂,成为宰相,掌握大权的他对刘宴除之而后快,进谗言称刘宴曾密谋废黜太子李适,立韩王为嗣。”
“在杨炎的罗织诬陷下,刘宴被处死,举家流放,国人无不为其鸣冤。”
“刘宴掌管国家财政十八年,最后剩下的财物却只有两车书,几斛粮食……”
德宗李适看杨炎的眼光都变了,没想到这居然是一个心胸狭隘,排除异己的小人,朕怎么能用他为相呢!
李适尚未下定决心要不要将刘宴召回,便看到天幕上有人为杨炎说话。
“杨炎与刘晏政见不同,以权谋私,不过倒也不必先入为主的将他当做反派小人,他也为唐朝后期的经济改革做出过重大贡献。”
“只能说性格与能力是不成正比的。”
“……”李适顿时左右为难,到底要不要继续用杨炎,若是自己宠幸奸臣,岂不是变成了昏君!可是杨炎能力出众,为相半载便安稳了朝局,若是无罪遭贬,岂不是会让群臣寒心。
李适很快就不用纠结了,因为比起杨炎,他宠幸的下一个宰相,才是名留青史的奸佞!
【刘晏死后,盐法逐渐走向混乱,官府不断提高盐价,想要以此牟利,甚至达到数斗谷换一斤盐的地步。但天下百姓都不是傻子,官盐既然这么贵,私盐定会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