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李世民冷哼:“舍得给后妃上百万的月俸,却舍不得给儿子一个饼子。”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清算李林甫,却也依旧将李亨当做死对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李亨才找到了反击的机会!】
  李世民:“你可要争气一些,只要你这个皇帝做的好,你是怎么上位的后人根本不在乎。”
  李治:“天大的机会摆在你的面前,只要能够平定叛乱,还山河安宁,便能超越你的父皇,成为大唐的中兴之主!”
  李亨也紧张的攥紧了拳头,他在心中默默问自己:我能做到吗?
  【天下百姓都在期待着一位圣明君主,带领他们平定叛乱,重回盛世,李亨能符合他们的期望吗?】
  【很显然,李亨不是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君主,他甚至有着与李隆基一脉相承的很多缺点:宠信宦官,纵容后宫干政,忌惮怀疑领军大将,对自己的儿子痛下杀手,优柔寡断,出尔反尔……导致这场动乱延续了八年之久!】
  李世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李治猜对了,但他宁愿自己是小人之心,不知后辈的鸿鹄之志。
  你的窝囊谨慎难道不是装的,还是扮猪太久真的变成猪了……
  【李亨继位后,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入阁为相,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为丞相。此时的天下有两个皇帝,一个太上皇,唐朝的都城都在叛军手中,李亨这个皇帝当得并不那么名正言顺。】
  【所有实权派都在唐朝与叛军之间摇摆,唐军也要在太上皇与皇帝之间做出抉择。李亨意识到只有收复两京,才能证明他的能力,让天下百姓对新帝多一些信心。】
  【谋臣李泌不赞同李亨急于收复两京的决定,他提议让李光弼从太原出井陉,牵制河北的史思明。郭子仪进入河东,逼近长安,李亨则亲自率军驻扎扶风。三方轮番出击,令叛军首尾不能相顾,疲于奔命,则唐军便能以逸待劳,围歼叛军。】
  李靖在舆图上画出李泌的计划,并给出了肯定意见:“此计很是稳妥,且能尽可能的将叛军赶进包围圈,全歼敌军!”
  【李亨原本很欣赏李泌的计划,各地军队也已经准备妥当,江淮的粮草已经运到了汉中……】
  【但恰在此时,李亨得到一个消息,安禄山想要废长立幼,被他的次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继承皇位后,骄奢淫逸,毫无节制,以至于部将离心。李亨见此,放弃了李泌的计划,立刻发兵,想要一举歼灭叛军!】
  【可惜,匆忙发动的战争只有失败的结局,郭子仪的大军在长安城西的清渠被叛军两面夹击,部众溃败,所有兵器都丢在了清渠,郭子仪退守武功。】
  【唐军经过了四个多月的整顿,才再次出发。】
  【九月,李亨命长子李豫为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率军十五万,回纥兵四千,攻打长安!】
  【二十七日,唐军列阵于长安城西的香积寺,与十万叛军展开激战。在唐军两面夹击下,叛军大乱,被歼灭的多达六万人。】
  评论区
  “香积寺之战就是一个绞肉机,唐将李嗣业以身为饵,吸引叛军,左突右冲接连擒杀了叛军的十多个将领。都知兵马使王难得为了救其裨将,被敌军射中眉间,面皮掉下遮住双眼。王难得拔掉箭矢,扯掉脸皮,血流满面,仍然奋勇向前。回纥的四千骑兵绕到叛军后面,与唐军前后夹攻……”
  “这场仗从午时打到酉时,整整八个小时,唐军斩首叛军六万级,俘虏两万人……”
  【香积寺之战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是唐军收复两京的决定性战役。此战后,叛军在关中地区的主力一朝尽丧!唐肃宗“再造唐室”的计划得以初步实现,长安城百姓见到官军,无不痛哭流涕,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唐朝廷平叛的决心!】
  【次日,唐军收复长安,三日后,大军东进,目标直指洛阳。洛阳城之战也很顺利,安庆绪逃亡邺城,唐军顺利收复两京!】
  评论区
  “李亨为了平叛,引回纥军进入中原,还答应他们攻克长安时“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于是收复洛阳后,回纥兵在洛阳城内掳掠三日,直到唐朝拿出了一万匹罗锦,回纥人才停止了劫掠……”
  “这与八王之乱中,司马氏引五胡进入中原有何区别!”
  李亨急道:“这怎么能一样呢……”
  怎么不一样,难道洛阳遭受的苦难与五胡乱华中的中原百姓有什么区别吗?
  赵匡胤:“若不是唐朝底子好,这又是一个五胡乱华啊!”
  【李亨没有听从李泌的建议,十五万唐军集中于一个方向,将叛军像赶鸭子一样赶到了河北山东,未能歼灭叛军的有生力量,致使战争旷日持久!】
  评论区
  “还是教员说的对: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长安洛阳虽然是京城,却只有一个象征意义,并不能增强唐军的实力,在收复两京的过程中,唐军却损失惨重。”
  ……
  【李亨有能力组织十五万大军进攻长安,是靠着江淮地区的粮食供应,江淮的粮草能够运到汉中,就不得不提睢阳之战了!】
  【睢阳是江淮地区的门户,若放弃睢阳,则江淮不保,朝廷将失去抗击叛军最重要的财赋和兵员来源。】
  【叛军为了打通睢阳南下江淮,派遣大将尹子奇率军十三万夺取睢阳,时任睢阳太守的徐远求助于雍丘防御史张巡。张巡带着三千将士进入睢阳,与原本的守军加起来一共六千八百人。】
  【在这数十倍的差距下,在睢阳人民的支持下,震撼人心的睢阳保卫战开始了——】
  【几百年后,南宋国破家亡之时,亡国宰相文天祥在敌人的监牢中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正气歌》,以表明自己宁死不屈的气节: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张睢阳,张巡,他自幼博览群书,通晓军事兵法,志气远大,不拘小节。在开元年间进士及第,之后以太子通事舍人的身份担任县令多年,政绩显著,深受民众爱戴。任满后调回长安,却因为不肯投效杨国忠,再次被外放为县令。】
  【没有人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从未领兵打仗的文官,成为安史之乱中熠熠生辉的一颗将星!】
  【安史之乱后,很多郡县都望风而降,张巡的上司谯郡太守杨万石也投降了叛军,还逼迫张巡附逆。张巡勃然大怒,自己拉起一支队伍,抵抗叛军,响应者有数千人。】
  【张巡崭露头角的地方名为雍丘,在数倍于己的敌军的包围下,他在这座小城坚守了六十天,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
  评论区
  “雍丘县令令狐潮率全县投降燕军,雍丘城内顿时大乱。贾贲、张巡等人得以乘乱攻入雍丘,令狐潮弃城逃跑。”
  “令狐潮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带着一万五千叛军攻打雍丘城,张巡带着三千将士死守城池,在他的指挥下,多次击退燕军冲锋,累计杀伤近万人,而唐兵也死伤一千余人;面对唐军的拼死抵抗,令狐潮不得已退兵。”
  “令狐潮带着四万大军卷土重来,城内守军却只剩下两千,张巡出其不意,从城内杀出,敌军虽多,却毫无防备,顿时阵脚大乱,叛军只能后撤。”
  “燕军用投石机破坏城墙,张巡便在城墙上立木栅,燕军缘城攀登,张巡便用火攻,他还时不时趁着燕军松懈的时候出城袭击。坚守雍丘六十多天,共经历大小三百余战,几乎活捉令狐潮!最后叛军久攻不下,只能退兵。”
  第326章 安史之乱
  评论区
  “张巡并不是一味死守城池,而是主动出击,以攻代守,不仅守住了雍丘,还斩杀了数万敌军!”
  “当时雍丘城粮草短缺,张巡收到消息,叛军有数百艘运粮船即将靠岸。张巡心生一计,他声东击西,将敌军调动到城南,他则趁机派遣精兵搬运粮草,搬不走的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令狐潮不仅被人耍了一通,还丢了辎重粮草。”
  “雍丘的箭矢都用光了,张巡便在晚上用绳子绑着稻草人从城墙上慢慢放下,叛军以为是守军夜袭,立刻万箭齐发,一直到天光大亮,叛军才发现他们射的是稻草人,张巡就这样就粮于敌,得到了数十万只箭矢。”
  “而这还是一个连环计,一连几天,张巡都将稻草人放到城墙上,叛军纷纷嘲笑张巡故技重施,贪得无厌。殊不知,就在他们放松警惕的时候,张巡已经将稻草人换成了五百勇士,趁夜杀入叛军大营,敌军顿时一片大乱,令狐潮一直退到十几里外才稳住阵脚。”
  “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稻草人借箭啊!”
  “雍丘城中木材水源极度缺乏,张巡装作弃城而走的架势,忽悠令狐潮后退六十里,令狐潮只想拔掉这颗钉子,早就不想与张巡死磕到底了,便往后退了一些,想要等着守军出城,将其包围歼灭。张巡见敌军后退,立刻派兵拆了令狐潮设在城下的营房,用这些木材修筑自己的城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