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李隆基一行逃到咸阳,当地百姓不知道皇帝临阵脱逃,还将他当做往日的圣人,即便自己食不果腹,依旧将所有粮食都奉献给了皇帝。”
  “当地一位老人向皇帝进言:自从宋璟被罢免后,朝中便没有了劝谏的声音,公卿大臣一味阿谀奉承,讨好皇帝。朝野臣民冷眼旁观,早就有了不好的预感,只是他们的声音无法惊醒九重天上的圣人!”
  ……
  元稹虽是唐朝人,却也是第一次知道安史之乱的细节,他不敢置信道:“居然如此!”
  白居易喃喃道:“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中唐晚唐的帝王们担心天幕之言会引发民情汹汹,心中却也暗自松了一口气。
  他们不是天降猛男,不是太宗皇帝,只能勉强维持局面,无法让大唐重回盛世了。若是一定要找一个罪魁祸首,除了玄宗祖宗还有谁呢?
  【十四日,一行人行至马嵬驿,六军将士饥饿疲劳,心中怨愤,忍无可忍,最终发动兵变!】
  【禁军首领陈玄礼认为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便是杨国忠,他们想要联合太子李亨诛杀奸佞,太子犹豫不决。】
  【这时,有二十几个吐蕃使节拦住了杨国忠的马,士卒们高喊着:杨国忠与胡人勾结谋反!一起冲了上去,杨国忠被将士乱刀砍死,碎尸万段,他的儿子和姐妹都被诛杀!】
  不少人打了个寒颤,这就是民意,是百姓的力量!
  匹夫之怒,血溅五步!
  评论区
  “杨国忠利用裙带关系登上高位,得以平步青云,执掌朝政,他独断专行,蠹政害民,专横跋扈,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擅权弄法,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他两次发动南诏战争,给少数民族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无数士卒埋骨他乡。还让南诏彻底脱离了唐朝控制,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
  李世民:“乘舆迁幸,朝廷陷没,百僚系颈,妃主被戮,兵满天下,毒流四海,这都是杨国忠的罪过,他死的太晚了!”
  武则天:“李隆基前期用姚崇、宋璟则达成治世,后期用李林甫、杨国忠,几乎亡国。”
  这个皇帝当的,太复杂了,想来群臣也不会再无条件的支持李隆基了。
  就连刘禅都对相父的《出师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李隆基听闻外面的动静,就问身边人出了什么事,将士们说杨国忠谋反!李隆基出面慰劳将士,表明自己的态度,想要他们散开,但将士们不肯走,他们担心杨贵妃将来会秋后算账,逼迫李隆基诛杀杨贵妃。】
  【李隆基嘴上说着爱妃,行动却很果断,他命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在马嵬驿的佛堂之中。将士们确认杨贵妃真的死了,他们才放心。】
  杨玉环浑身一颤,瘫倒在地,这就是她的结局吗……
  评论区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就是帝王口中的真爱(狗头)”
  “杨玉环自入宫以后,遵循封建王朝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可惜最后却背了一口天大的黑锅。”
  “杨玉环享受了全天下的供奉,杨氏因她权倾朝野一手遮天,她就要承担国破家亡的责任。”
  “李隆基要强抢儿媳,难道杨玉环能拒绝皇帝吗?”
  “在其位谋其政,杨玉环可不是皇后。”
  “杨玉环原本有一个两情相悦,郎才女貌的夫君,难道作为皇子妃,她能够享受到的荣华富贵比贵妃差很多吗?”
  “后宫女子不曾掌握权利,也不必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在儒家的三纲五常中,女子既要能够劝谏君王,又不能干政。既要贤良淑德,又要知情知趣,还得讨他们喜欢……历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女子哪个没有背负‘骂名’!”
  “要说罪魁祸首还得是李隆基,禁卫军不能对君父下手,只能将所有怨愤都发泄在奸佞和后妃身上。”
  “唐家国破君不守,独载蛾眉弃城走。金瓯器重不自持,玉环堕地犹回首。李东阳”
  ……
  【随后,李隆基在禁卫军的保护下逃亡蜀郡,太子李亨与其分道扬镳,北上朔方收拾残兵败将抗击叛乱。公元756年,李亨在灵武称帝,改元至德,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史称唐肃宗!】
  评论区
  “很多人怀疑马嵬兵变是太子李亨的主意,就连李隆基都这样认为,所以父子二人才会在这里分道扬镳。”
  “离开京城的所有人马总共三千,负责殿后的太子就有两千人,他的两个儿子正在其中,他有能力威胁皇帝。”
  “但李亨没有想到的是,与他合作的禁军首领陈玄礼在杀死杨家兄妹后,再次宣誓效忠李隆基,这保证了李隆基的人身安全。但父子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李隆基要入蜀,李亨就只能另谋出路了。”
  李治:“如果李亨真能有此决断,朕也就不担心了。”
  武后:“陛下认为李亨不能解决叛乱?”
  李治:“他不曾有过任何政绩,面对兵变犹豫不决,怕是已经被李隆基压制的毫无雄心魄力了。”
  武后摇摇头:“臣妾无论如何推演,都想不到安史之乱为何会打八年!”
  李治:“李隆基只是太上皇,又不是死了,他难道不会与李亨争夺权势。”
  武后想明白了问题的关键,不由得感叹:“兵变的将士怎么没有杀了他!”
  皇帝的名头太好用了,不论太子是不是主谋,不都能背上疑似弑君的骂名啊!
  【李亨是李隆基的第三子,母亲只是李隆基的姬妾,因此,李亨自幼在王皇后膝下长大,皇后对他百般呵护,视做亲生。】
  【李亨幸运的投胎成了皇帝的儿子,五岁便有了自己的爵位官职。却又不幸的成为李隆基的儿子——】
  【李隆基靠着政变上位,对所有皇子都很忌惮,他修了一座巨大的宅院,号称“十王宅”,把已经成年的皇子都安置在十王宅中,由宦官负责管理日常所需。李亨十五岁进入十王宅,在里面住了整整十三年!】
  李世民气笑了:“这是皇子还是囚犯,你对所谓的义子那么宠信,对自己的亲儿子却这般苛刻,是不是觉得只有皇子才能发动政变!”
  【公元738年,太子李瑛被废杀,李林甫极力推荐李琩为嗣,而李隆基则中意于“年长,且仁孝恭谨,又好学”的忠王李玙(李亨),为此犹豫一年有余,高力士提醒他“推长而立,谁敢复争”,李隆基才拿定主意,立李玙(李亨)为皇太子。】
  【从被推上太子之位起,李亨就被周围的政治威胁所包围。首先是李林甫与杨国忠,他们以讨好李隆基立足朝堂,自然会担心太子登基后他们会失去手中的权利。】
  评论区
  “李亨在十王宅中长大,李隆基对他所有势力了如指掌。”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李隆基从未出面为李亨说话,说明他也不想看到太子羽翼丰满,势力扩张。”
  “这段时间已经是李亨此后政治生涯中,最为安宁的一段时间了。”
  太子李亨苦笑,他让父皇当了太上皇,父皇定不会放过他,他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趁着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天幕上,他要立刻行动起来,联合禁军首领陈玄礼,控制皇宫!
  第325章 安史之乱
  【天宝五载,李亨的好友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被李林甫陷害:边将与太子合谋,欲行不轨。李隆基立刻下令审讯,李林甫罗织罪名,也只除掉了皇甫惟明和太子妃的兄长韦坚,没有真正伤及太子。】
  评论区
  “太子李亨当机立断,与太子妃韦氏离婚,断绝关系。”
  “李林甫也意识到了皇帝的态度,不敢死咬着太子不放。”
  “在李隆基的微操之下,皇甫惟明的陇右节度使移交给了王忠嗣,王忠嗣也是太子的好友,因此,太子算是有惊无险,顺利过关。”
  “但此案牵连甚广,无数朝臣被波及,一直持续到李林甫去世,才最终停止。”
  ……
  【李林甫屡屡出招,想要废太子之心路人皆知,虽然最后都并没有伤及太子,李亨却因为接连变故身心受创,精神受到巨大的刺激,为人处世更加小心谨慎,不敢踏错分毫。】
  评论区
  “李亨身为太子处处谨慎,就连一些细枝末节也不敢大意,有一次,宫中准备了烤羊腿,李亨奉命割羊腿,割完后手上都是油,他顺手拿起手边的饼子擦手,李隆基对他的行为很是不悦。李亨发现后,立刻采取补救措施,把擦过手的饼子一口口吃掉。李隆基才满意,称赞他爱惜食物。”
  “李亨还没有到中年已经两鬓斑白,暮气沉沉,把他爹还显老,这大概就是心力交瘁的后果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