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贾思勰积极推广农业技术,通过精耕细作,水利灌溉,将黄河中下游的农业技术推向高峰。直到现代农学出现之前的一千五百多年,《齐民要术》都是具有指导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
  贾思勰微微一笑,“力能胜贫,谨能防祸。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平行时空的农学家们肾上腺素飙升,一个个恨不能手舞足蹈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先秦农学家许行被弟子们围拢起来,“老师,我们农家在后世还有传承。”
  许行平复下激动的心情:“农家也要适时做出改变,既然君民并耕无法实现,那便推广精耕细作,水利灌溉,提高亩产。民以食为天,无论何时农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西汉的农学家汜胜之将自己编撰的农书献给朝廷,刊印天下,只要农书足够多,就不怕因战乱失传!
  贾思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名声和地位,可惜此时已经是北魏末年,战乱将起,哪里有能够让他施展才华的舞台……
  天幕上适时出现了齐民要术的目录,从卷一的垦荒篇到各种粮食作物的栽培,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从种植业、林业再到畜牧、养鱼之法,就连如何将农产品卖出去也有涉猎。
  堪称手把手教你从一片荒地到丰衣足食的生存宝典!
  天幕的不吝夸赞让后世的统治者越发重视《齐民要术》,甚至有的皇帝已经将本书列入科考必背书目!
  但对于北魏之前的时空就不怎么友好了,他们明知有这样一本农书,却看不到摸不着,只能流下羡慕的口水……
  强者从不抱怨命运,始皇已经命萧何主持编撰一部农书,就以《齐民要术》的目录为据,农家学子任他取用!
  刘彻也发下圣旨,他要编撰一部能沿用两千年的农学巨著!
  骄傲的猪猪永不服输!
  【这段时间医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王叔和、葛洪、皇普谧、陶弘景等人为代表,将中医学推向新的高峰!】
  【王叔和,晋代医学家,学识渊博,性格沉稳。他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将因战乱散失几近失传的《伤寒杂病论》整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使之传于后世。他总结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人的脉学成就,著成《脉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书!】
  曹丕瞪大了眼睛:“这不是朕的太医令王熙王叔和吗?怎么就成了晋代的医学家!”
  你们司马氏真是够了,就连太医都剽窃大魏!
  王叔和抚须微笑:老夫算什么名医啊,不过是养生术学的好,从建安年间活到了晋朝罢了。
  【葛洪是东晋时期的道学家、炼丹家、医学家、科学家,世称“小仙翁”。】
  秦皇汉武要素察觉:“小仙翁!”难道他真的成仙了!
  被天幕肯定的人定然不是骗子吧!
  【葛洪出身于江南豪族,年幼丧父家道中落,青年时期博学广览,也曾积极入仕,因平定叛乱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但他时运不济,很快便遇到了八王之乱,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的葛洪开始消极愤世。面对东晋朝廷的征辟,对世道彻底失望的葛洪选择归隐罗浮山,采药炼丹,著书讲学,终此一生。】
  【他编撰的《肘后备急方》是家中常备·实用·急救·医学宝典。《抱朴子》系统的整理了过去的‘神仙方术’,还开创性的提出了很多物质间的化学反应!】
  评论区
  “嬴政:真的有神仙方术?”
  “刘彻:小仙翁吃的是什么丹药?”
  葛洪淡然一笑,正准备回答,就看到后人已经替他写出了答案。
  “葛洪认为,要想修仙,先修德行,积德立功,恕己及人,若是自身德行不佳,只想用外物求长生,是不可能成功的。”
  始皇:……
  刘彻:“朕只想要吃了就能原地飞升的仙丹!”
  “葛洪不仅是出世的隐士,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惜这种理想在东晋是实现不了的。《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内篇讲神仙养生,外篇讲的就是治世之道。”
  “——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儒墨名法兼收并蓄。”
  刘彻有些失望:葛洪终究不是真的神仙啊……
  不过若是他生在本朝,定然能得到主父偃、桑弘羊的待遇。
  “葛洪的医术极为高明,是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他认为修道者如果不修医术,不要说长生,就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以保住。”
  秦皇汉武:明白了,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仙术,不如脚踏实地的提高医学水平。
  “《肘后急备方》意为放在身边应急的医书,其中收录了很多急救的方子,不懂医的普通人也能就地取材救治病人。”
  “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女士,就是受到《肘后急备方》的启发,从中医药中找到了治疗疟疾的法子,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
  始皇震惊:“疟疾也能治愈!”
  这可比长生重要得多。
  晋朝之后的医者立刻翻看《肘后急备方》,想从中寻找关键信息。
  更多的人选择在天幕发表评论,果然引来了现代观众的注目。
  “《肘后急备方》中有言: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后世的中医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一句!”
  葛洪更是激动莫名,没想到后世居然能彻底解决疟疾,这才是真正的大医啊!
  “葛洪还在医书中提出治疗狂犬病的法子,就是将咬人的狗杀死,取其脑髓,敷到患处,以毒攻毒。直到十九世纪,细菌之父巴斯德才发现,原来狂犬病的致病因子都在狗的脑髓中,他将其干燥处理后,成功做成了狂犬疫苗!”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他们没有现代的实验器材,却研究出了超越时代的成果!”
  葛洪谦虚道:“这是民间草方,老夫试验后发现可行才记录下来,并不是老夫的独创。”
  创造历史的是每一个普通百姓!
  【皇甫谧,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皇甫谧生母早逝,被过继给叔父,大概是生长环境的变化,导致他自幼贪玩,无心向学,直到十七岁依旧不通史书,整天东游西荡,调皮捣蛋。后来在叔母的谆谆教导下才终于醒悟,从此后改弦更张,发奋苦读,二十六岁著《历代帝王世纪》、《年历》,将中国古代史的起源提前到三皇时代!】
  评论区
  “皇甫谧调皮捣蛋的时候也在学习兵法,编荆为盾,执杖为矛,分阵相刺,嬉游习兵。”
  被揭露黑历史的皇普谧多少有些尴尬:“只是家学渊源罢了。”
  “他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一心著书立说,功成名就后晋武帝多次征辟,都坚持不就。”
  皇甫谧:“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
  【当时的士人间流行五石散,皇甫谧也是同好,因为服食五石散,皇甫谧在四十二岁时得了风痹症。】
  评论区
  “皇甫谧不但服用五石散,还忠实的记录了自己服食的切身体验:初服寒食散,而性与之件,违错节度,辛苦茶毒,隆冬裸担食冰,当暑烦闷,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吸。最后因为五石散致残,他悲愤不已,数度想要伏刃自杀。”
  拓跋珪不敢置信:“五石散怎会致残!分明能增强体力,开朗神明!”是从汉人世家传来的神药!
  很快,天幕便将他拉回了现实——
  “何宴是服食五石散的第一人,引得无数社会名流效仿。他说吃了这个可以神清气爽,不止提神还可以壮阳。”
  “服药之后,人的皮肤极其敏感,容易被磨破,只能穿柔软的旧衣服和木屐。”
  “五石散药性燥热绘烈,服后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果,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
  拓跋弘:“怎么可能,朕吃了这么久也没事啊。”
  冯太后:你要不要看看自己苍白的脸色和消瘦的身材再说这话。
  裴秀自信满满道:“只要严格按照规矩,吃冷食,用冷水散热,就能将药性散发出去。”
  “五石散中有一种成分叫做礜石,这是一种砷化物,需要用温酒送服,酒作为催化剂,在人体内两相结合,就像是炼丹一样。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生成单质砷,造成慢性中毒,也可能合成氧化砷,也就是砒霜!”
  药王孙思邈摇头叹息,叮嘱徒弟们:“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五石散的炼制和食用相当麻烦,而且原材料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所以只在社会上层流行,没有造成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毒害,不得不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上层人士’皇甫谧:我等就是自作自受!
  第250章 南北对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