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评论区
  “鲍照,世称鲍参军,出身寒微,没有门第,于元嘉年间带着自己写的诗拜谒临川王刘义庆,得到赏识,进入官场。但好景不长,刘义庆病逝后,鲍照再次归家闲居。”
  “此后数年,他辗转于诸位王爷的幕府,蹉跎于微末小官。武帝刘骏死后,刘彧杀刘子业自立为帝,刘骏之子刘子勋在江州起兵,很快战败,时任荆州刑狱参军的鲍照也死于乱兵之中。”
  鲍照杯中的酒顿时不香了,若是没有天幕的盖棺定论,他还能对未来有所期待,如今……还是多写几首诗吧!
  “据传在南北朝的时候,有一户人家发现自家稻田附近有一个无名新坟,这户人家心善,在耕地的时候特意为其留出了一犁土。后来,‘留一犁’成为这户人家的祖训,代代善待这个无名坟墓。等到隋朝开科举后,这个世代务农的家族却出了一个名列榜首的大秀才。”
  “秀才会试期间每每遇到疑难问题,总感觉有人在背后指点他,再三追问之下,那人才说他叫‘刘一雷’,因为秀才家族对其有恩才会暗中指点秀才。秀才想到自家的祖训,这才恍然大悟,一定是那个无名坟墓的主人在报恩。于是秀才回乡后重修坟墓以示感谢,从墓中的陪葬竹简中发现,这个墓主人就是鲍照!”
  “这波是传说故事照进现实……”
  这也太神异了,武帝刘骏不仅对此人产生了好奇:“鲍照在何处?”
  满朝文武面面相觑,“陛下,天幕说鲍照只是微末小官,可能依旧在地方任职。”
  他们这些朝廷大员什么时候需要关注一个小小的参军了!
  “唐以前的诗人只知道曹操和陶渊明的我……惭愧。”
  “鲍照的五言绝句开唐人绝句之先河!”
  “也是七言诗的开山之祖!”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李白:“抑扬顿挫,气势恢宏,颇有建安风骨啊。”
  高适:“怀才不遇,人同此心!”
  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今我何时当然得,一去永灭入黄泉。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曹操也赞道:“遒劲强健、雄壮昂扬!”
  “鲍照也是李白大大的偶像吧,这首诗与《将近酒》表达的意思不能说毫不相干,只能说一模一样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鲍照被后世诗人的气魄所震慑,喃喃道:“这就是诗仙吗?这才是诗仙啊!”
  他眼前一亮,顿时有了新的目标。
  主公刘义庆正在编撰《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到魏晋间的士人言行,他也可以将后人的诗文记录下来,编纂成册!
  【诗文不分家,同一时期萧统的《昭明文选》划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文学批评史上划时代的巨作!钟嵘的《诗品》是现存最早的诗论专著。还有被称为“古今绝唱”“名士教科书”的《世说新语》!】
  评论区
  “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主要活动在刘义隆在位期间,刘义隆一登基就杀了三个辅政大臣,对权臣与宗室多有猜忌,刘义庆不得不小心谨慎,躲避政治迫害。他自请外放,远离是非之地,召集文学之士,寄情文字之间。”
  刘裕有些好奇,不知他的这个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居然能写出一部被后人肯定的文学著作!
  要知道,刘宋王朝能够名传青史的无不是帝王将相,就连檀道济这样的名将都被一带而过……
  “《世说新语》爱奇而不祥事理,好八卦却不考究事实。”
  刘义庆:你们不要太离谱,这是小说笔记,不是史书!
  “《世说新语》还被称为风流宝鉴和枕中秘宝。\(^o^)/~”
  刘裕:……
  “哪位好心人能介绍一下《世说新语》的内容,怎么还有车车……”
  刘义庆:……你们后人的关注点是不是有点偏!
  “楼上想看的自己去某度,在评论区发出来我怕直播间被封。”
  “其实很多耳熟能详的小故事都是《世说新语》中的,比如:谢道韫咏絮之才,曹操望梅止渴,曹植七步成诗,管宁华歆割席断交,何晏面如傅粉,王戎不取道旁李,王子猷乘兴而去,尽兴而返,王羲之东床快婿……”
  “我所知道的关于三国东晋的小故事,原来都是从这里来的!(ΩДΩ)”
  “如果当时有网络,这些都是头版头条!”
  “刘义庆——我不生产八卦,我只是八卦的搬运机!”
  曹操嘴角抽搐,曹丕面色不渝,曹植目瞪口呆!
  如果他们能见到刘义庆,一定会摇着他的肩膀问问,曹家与你何怨何愁,为何可着我们父子祸害!
  刘义庆委屈:蜀汉东吴也有很多故事,只是天幕没有提及罢了。
  ……
  【再加上北朝的《木兰辞》和《乐府诗集》,让这个动乱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颗璀璨的文学明珠。】
  【文学艺术终究是少数上层人的玩乐,对于底层百姓来说,想要活下去,需要更加实用的“技术”!】
  【就在这时,北魏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农学巨著《齐民要术》!】
  拓跋珪:“居然还有大魏的名士,快快记下来,让天下人看看我大魏也是有文风的!”
  元宏:“农学,难道是教人怎么种地?”
  先秦的农学家也震惊了,他们还以为后世都是儒家、法家的天下,没想到农家也能有一席之地!
  萧何立刻行动:“将天幕之言一字一句记录下来!”
  扶苏双目放光:“这才是经世致用之学!”
  始皇也停下了手中的朱笔,分了一份心神到天幕之上。
  刘彻跟身边的霍去病嘀咕道:“种地还用人教?”
  卫青插了一嘴,“陛下,我大汉也有农学家赵过,是天幕特意提过的。”您又忘记了吗!
  刘彻身为皇帝,不必事事亲力亲为,早已将这件事忘记了:“啊!朕想起来了,丞相,找到赵过其人了吗?”
  公孙弘:“陛下,朝廷早已发布公告,征召擅长农学之人入京,从全国各地奔赴长安者数不胜数,只是没有赵过……”
  刘彻心情好的时候特别大度,当即摆手道:“无妨,待天幕结束后,将他们宣上来,北魏能有的大汉也要有!”
  面对想一出是一出的陛下,公孙弘也只能尽力满足他的要求了,“喏,陛下!”
  不只是北魏之前的时空,便是唐宋之后,也有很多人不知《齐民要术》。他们科举为官,代天巡牧,面对治下民生,只需要做些官样文章——好吧,因为科举不考农书!
  【《齐民要术》的作者是北魏末年的农学家、思想家贾思勰,他出生于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成年后做过高阳郡太守等职,到过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每到一地都认真考察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亲自从事各种农业生产,获得了不少农业相关知识。】
  【当时汉化改革方兴未艾,北方大地逐渐从战乱中恢复过来,但农业生产依旧遵循着几百年前的粗放之法。】
  【贾思勰将前人的农业研究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分析、整理,总结为一部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
  评论区
  “很多已经失传的农书都在《齐民要术》中得以流传后世。”
  “比如西汉的《汜胜之书》,原书已经失传,我们只能从贾思勰的引用中找到只言片语。”
  “还有陶朱公的《养鱼经》。”
  “但贾思勰引用古人却不泥古不化,他会对前人的观点提出自己意见。”
  【《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农、林、牧、副、渔各行业在耕作、育苗、育种、嫁接、饲养、加工制作等方面的方法、技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
  评论区
  “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都是按着《齐民要术》的方法编撰的。”
  “《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保存最完整的农书巨著!”
  “此书不仅受到古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也名扬海外。达尔文研究进化论时,曾参考过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据说正是《齐民要术》。”
  第249章 南北对峙
  【贾思勰不仅是古代著名农学家,也是思想家,他认为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衡量地利,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将农业当做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发展生产才是富民强国之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