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他横行无忌,恶贯满盈,百官莫敢直视,刘志大权旁落,这个皇帝当的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他对梁冀的不满日益累积。】
  【延熹元年(158年),发生日食,太史令陈授将此事归结为大将军的罪过,梁冀知道后,直接逮捕了陈授,严刑拷打,陈授死在狱中。】
  【自己的亲信被梁冀随意杀害,这件事触动了刘志敏感的神经,桓帝终于怒了,他与中常侍单超等五人定计想要诛杀梁冀。】
  刘彻嗤笑一声:“呵!眼瞎吗!梁冀祸害天下你看不到,你就能看到自己的权利被威胁,还是用了十三年才看到的。”
  刘庄摇摇头,“朕还以为这天下已经姓梁了,没想到还有个皇帝……”
  【159年,桓帝以梁冀阴谋反叛为名,秘密控制朝廷中枢,又派兵包围了梁府,收回了梁冀的大将军印,梁冀与其妻子孙寿当天就自杀了。】
  评论区
  “这么脆弱吗!”
  “失去了大将军的身份,他还有什么!”
  “梁冀的一切权势都来自皇权。”
  “……”刘志觉得自己能除掉梁冀,极其英明神武:“梁冀奸暴,浊乱王室!”
  梁商又急又气:“老夫应该直接将这个孽子掐死,省的他祸害全家。”
  吕放双眼放光:“某愿为将军代劳,为天下除一大害!”
  霍光:突然与梁商有了些同病相怜之感……
  第126章 东汉末年
  【桓帝一举扫除了梁氏的势力,将他的党羽一网打尽,仅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就有几十人,梁氏倒台后整个朝堂都空了。从梁家查抄出来的钱财多达三十亿,相当于整个天下一半的赋税。】
  【桓帝终于能掌握大权,他将帮助他除掉梁冀的五个宦官封侯,食邑万户,并称五侯。桓帝将朝政尽数交到他们手里,五侯横行不法,任人唯亲,排除异己,引起群臣不满,随着他们权势日盛,进一步威胁皇权。】
  刘邦嘲讽道:“刚除掉梁冀,就有了新的权臣,刘志这皇帝当的真是轻松。”
  吕雉解释道:“他只在乎自己的皇位,根本不管天下百姓。若是梁冀没有危害到他的安全,他定然不会下定决心除掉梁冀。”
  这让努力压制功臣的大汉开国皇帝夫妇都很不满。
  【公元165年,刘志终于出手将五侯贬谪,没收封地,五侯专权时代终于结束。】
  【但,刘志又扶持了新的宦官替代五侯,新上任的宦官一样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引起群臣义愤,天下沸然!】
  刘庄:他算是看明白了,这个刘志心里什么都清楚,但就是不去做。他享受着皇帝的地位和权势,却不想承担皇帝的责任……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尚在南阳躬耕的诸葛亮好奇的看着天幕:这个先帝是何许人?这是亮未来选择的主公吗?
  已经成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与刘备相顾无言。
  刘备洒脱道:“人终有一死,备身边有孔明相助,便是死后,阿斗也有孔明尊尊教导,备定能安心。”
  诸葛亮微微一笑,换了个话题:“此表不知写于何时何地。”他有所猜测,这应该是写给少主刘禅的。
  刘备苦中作乐道:“快了快了,大汉又要灭亡了,很快就要讲到我等了……”
  【继承汉室正统的刘备都如此痛恨的桓灵二帝,究竟做了什么事,才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评论区
  “刘备不是一个仁慈的近乎于虚伪的仁弱之主吗,怎么会这么勇!”
  “是啊,我对刘备的印象也只有哭,各种哭……”
  刘备提起他厚重的双手剑,疑惑道:“备……仁弱?”
  堂前的幕僚一时无语,这样一言不合就提剑上场的主公怎会仁弱。
  “楼上的,《三国演义》只是同人,想要了解真实的刘备还是要看《三国志》。”
  “……”汉末三国之人无不好奇《三国演义》的内容,曹魏孙吴等人更是对“仁弱”的刘备嘲笑不已。
  等到将来他们知道这本书将刘备当作正统,将诸葛亮当作灵魂人物,对曹魏孙吴多有贬低后,不知还能不能笑得出来。
  《三国演义》的原作者罗贯中则是翻看着自己的手稿,满脸迷茫,“我笔下的刘备明明是爱民如子,心怀汉室,不屈不挠,善于纳谏的英主明君,怎么就被后人理解成仁弱了!”
  我不理解,但我大为震撼!
  【延熹九年(166年),南阳太守成瑨抓捕了依附宦官贪赃枉法的富商张汜,正好刘志下诏大赦天下,而成瑨为了打击宦官集团,不顾皇命,毅然杀了张汜及其家人两百多人。】
  【同一时间,汝南太守刘质抓捕了为非作歹的小黄门赵津,不顾朝廷诏令,将其拷打致死。】
  桓灵二帝所在的平行时空,不少人在为他们拍手叫好!
  “阉竖实乃天下之大害。”
  “两位明公做的好!”
  “我等党委两位明公伸张正义!”
  ……
  【这下子,宦官与朝臣结下了死仇,两方都要致对方于死地。宦官的回击迅猛而激烈,他们直接向刘志上诉,将这件朝臣与宦官的矛盾事件,更换概念变成了地方官吏公然对抗朝廷中央。刘志不容自己的权利受到威胁,当即抓捕了成瑨、刘质,处以死刑。】
  【宦官仇恨的是整个士大夫阶级,他们有桓帝在背后撑腰,行事无所顾忌。】
  【当时有个方士善于占卜,他推算出桓帝即将颁布大赦天下的诏令,就让他儿子去杀人,被司隶校尉李膺抓捕,不久,果然遇到大赦,但李膺不顾诏令,依旧杀了罪犯。】
  【方士经常与宦官勾结,就连桓帝也相信他有法术,他们勾结起来诬告李膺与太学生交好,诽谤朝廷,败坏风气,相聚为党!】
  评论区
  “方士既然与宦官勾结,也有机会见到桓帝,会不会早就知道桓帝要大赦天下。”
  “反正我不相信有这样的推算之术。”
  “真正有本事的人也不会依附宦官吧。”
  “很不理解封建王朝为什么要有大赦天下,明明是想与天下人同庆,但得到恩惠的却只有那些不法之徒!”
  “罪恶得不到惩治,善良就无法褒扬,不法之徒被放出来,带给天下的只有混乱。”
  ……
  平行时空的掌权者们陷入了沉思。
  有的人很快反应过来:与其大赦天下,不如给百姓免除赋税,让他们得到实在的好处。
  只是,“大赦天下”只需要动动嘴,其他的好处却要花钱啊!
  【当时士林间流行清议之风,太学生褒贬人物,左右舆论,称李膺、陈蕃、王畅等人为天下楷模,为了得到好的评价,很多公卿大臣甚至会亲赴太学,为自己争取舆论。与之相反的是宦官集团得了个差评,这一行为惹怒了当权的宦官集团。】
  评论区
  “李膺是八俊之首,有天下楷模之称!”
  “他行事严明,能力出众,屡次击败入侵的鲜卑人,羌人听到他的名声就害怕,威名远播。”
  “当时号称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爽拜见李膺,亲自为他赶车,并以此为荣。”
  “这个荀氏是荀彧的荀吗?”
  荀爽看着身边的小萝卜头们:没想到自己竟会因为侄儿显名于世!
  “后来因为检举不法行为,得罪了宦官丢了官职。”
  “他做司隶校尉时,宦官震恐。大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残害孕妇,贪婪无度,畏罪潜逃,躲在张让家里,李膺直接拆了张让家的柱子,抓住了张朔。”
  “当时朝纲败坏,贪官污吏横行,只有李膺能够保持自己的清正廉明,出污泥而不染。”
  “可想而知,这就是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啊!”
  【宦官的诬告触到了刘志的敏感神经,刘志勃然大怒,诏令全国悬赏通缉李膺等两百多“党人”,这就是开启汉末乱世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李膺愁眉不展:我们聚在一起反对的是宦官专政,希望陛下能够将收回权力,臣等一片拳拳之心,陛下怎能偏信宦官。
  陈蕃:这些人可都是忧国忧民,一心为君的忠正之士,不行,老夫要继续上奏,劝谏陛下!
  很快,太尉陈蕃也因为直言上谏被免官。
  【后来,在城门校尉窦武、名士贾彪等人的不懈援救下,“党人”们被放回家,却得了个终身囚禁,不得入仕,且上了桓帝的黑名单,被记录在案。】
  度辽校尉皇甫规:党人名单上怎么能没有我,这不显得我跟宦官一派了吗,本将要上奏陛下,自请入狱!
  如皇甫规这样自请成为党人的还有很多,他们将李膺等人当做精神领袖,反抗宦官专权的旗帜,自愿为其击鼓而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