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杀我一人,有用么?”祝澜冷声道,眸光竟比那匕首还要锐利几分。
  “什么意思?”沐儿问。
  “你猜青岩去何处了?”祝澜看着沐儿的眼睛,说道。
  沐儿的双眉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
  是的,祝澜他们分明是三个人一同离开官驿的,但自己追上来时却只有祝澜与公孙玉树两个人。
  祝青岩呢?
  这半日的工夫,她去哪了?
  沐儿只闪神了一瞬,杀意很快再次弥漫进眼底,她看着祝澜道:
  “那便先杀了你们二人,再去寻她。”
  祝澜知道这时自己跑是跑不掉了,忽然向沐儿身后一指。
  “你看那是谁?”
  沐儿猛然回头,却只看见身后一片黑黢黢的树影,并未有任何人,不禁有些恼怒。
  “你以为用这种小把戏拖延时间还有用么?”
  话音未落,匕首已经直取祝澜咽喉而去。
  “铛——”
  说时迟那时快,匕首发出了一声金属相撞的尖锐声响,接着突然飞了出去!
  与匕首同时落地的,还有一只金尾梅花镖。
  “谁!?”沐儿面色一凛,甚至有些惊慌。
  她甚至没有看到对方的影子,而对方却能在这么暗的环境、这么远的距离下以暗器击落自己的匕首,足可见功力深厚,是位绝顶高手!
  树林中响起一片窸窸窣窣的声音,声音越来越近,终于有一队人马从树林里走了出来。
  为首的是一名慈眉善目的中年男人,身后跟着祝青岩。
  二人身后,还有二三十名身着铠甲的士兵,手执长戈,严阵以待。
  那中年人身上没有半点杀气,就连声音也相当温和,甚至还有些商量的意思。
  “姑娘既然是北疆大营来的,这里是陇右地界,可否给老夫一个面子,就此离去?”
  沐儿显然不甘心,皱眉问:“你是何人!?”
  “在下姓董,名长筠。”董长筠和善一笑,说道。
  沐儿听到这个名字,却霎时间变了脸色!
  她颇为不甘地瞪了公孙玉树一眼,却也不敢再动手,收了匕首,对董长筠恭恭敬敬地拱手道:
  “不知是董二爷,冒犯了……告辞。”
  沐儿说完,便上马离去了。
  祝澜终于松了口气,还好祝青岩带人及时赶到,否则自己这次怕是真有些难以脱身。
  她正要向祝青岩二人走去,却听得祝青岩忽然大喊一声:
  “小心!”
  一支白羽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正从沐儿离去的方向直直冲着公孙玉树的面门而来!
  董长筠神色不变,手腕轻抖,祝青岩甚至没有看清他是如何出手的,便只见两道寒光自他手中闪电般射出——
  那是两只金尾梅花镖,一只正中那飞速而来的白羽箭,另一只则直直飞向沐儿离去的方向!
  接着林中传来一声痛哼,马蹄声很快远去了。
  祝青岩一惊,看向董长筠。
  董长筠望着沐儿逃走的方向,笑道:
  “小丫头功夫不错,但胆子太大。
  她是镇北王的人,死在陇右不合适,这镖上没有淬毒,让她长长记性。”
  祝澜走上前,对董长筠拱手道:
  “多谢董将军救命之恩。”
  “董将军?”董长筠哈哈笑了起来,“哈哈哈,老夫已经记不得有多久没听到过这个称呼了。罢了,还是喊二爷吧,听习惯了。”
  ……
  一个时辰后,董长筠带着祝青岩与祝澜回到了蓬莱镇。
  蓬莱镇乃是陇右重镇,虽然只是一处县级治所,但其繁华程度却丝毫不亚于云州城。
  陇右董氏,乃是自前朝起便屹立不倒的世家大族,世代公卿,出将入相,显赫无比。
  后来前朝皇室昏庸,董氏助燕洵兴起义兵,建立大梁。燕洵登基为当今梁帝后,董氏一族原本拥有无上荣华,而董氏家主深谙盛极必衰之理——
  在前朝时,董氏一族权势过大,族人已经逐渐不受家主控制,行事无度,埋下了许多隐患。家主深知董氏内部沉疴已久,再如此下去,必有倾覆之患。
  于是在开国之初主动交出兵权,并向梁帝谏言削弱世族势力,并不再让族中子弟在朝中担任要职,梁帝应允。
  由于当今皇后乃是董氏嫡女,梁帝便让董氏一族以皇亲身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并将皇后的侄女董兰心嫁予太子燕修云为妃,以表信任。
  而这位董长筠,正是董氏家主的二儿子,也是当今董皇后的兄长之一。他自幼习武,上过战场,数十年前也曾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小将军。
  后来董氏一族退隐,他便回到陇右,时人尊称一声“董二爷”。因其霹雳手段,却常常笑面待人,亦有别号“笑面金刚”。
  董氏如今虽无兵权,但毕竟有百年基业,树大根深,盘踞陇右,就连权倾朝野的镇北王也不敢轻易招惹。
  是以方才沐儿听到董长筠的名号后,才会那般忌惮。
  董长筠带祝澜三人回到府邸,以上宾之礼接待,并命人准备宴席。
  等候期间,董长筠命侍从将一物交还给祝澜——
  那正是祝澜离开京城前,董兰心托秦雨薇交给她的玉镯。
  董长筠笑呵呵地道:
  “心儿既然能将此物交给你,足见信任。你是她的朋友,便是我们董氏一族的朋友。
  我们董家在陇右说话还算有些分量,有什么需求,二位姑娘尽管提。”
  第393章 后退一步
  董长筠都如此说了,祝澜自然不会客气,直言希望董长筠派人护送自己三人回到京城。
  但她知晓此事对董长筠来说会有一些顾虑,这也是她一开始没有直接来陇右求助的原因。
  “二爷,陇右多崎岖山路,路途难行。由此处入京会延误不少时日,届时镇北王若在京城附近派人堵截,与董家的人马只怕少不得要起冲突。”
  董长筠沉吟片刻,缓声说道:
  “我们陇右董氏如今偏安一隅,的确无意招惹镇北王。但我们不惹事,并不代表怕事。
  董氏一族如今乃是外戚,不愿落得个干政的名号。但当今太子殿下乃是皇后养子,亦是心儿的夫君,与我们董氏休戚与共。自家人,岂有不帮之理?
  此事无需多言,老夫明日便派人护送你们入京,若真与镇北王的人碰上,也好叫他知道——
  烂船尚有三斤铁,更何况我们陇右董氏数百年基业,可不是什么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二爷如此说,在下便放心了。”祝澜笑道。
  董长筠见她似乎还有什么话想说,便道:“都是自己人,姑娘有话但说无妨。”
  祝澜便问道:“在下心中的确有一事困惑,还请二爷解惑。陇右董氏自前朝始便是天下第一世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出过的名相骁将数不胜数。
  既然当今圣上忌惮镇北王,何不重新培植董氏族人在朝中与军中的势力,以此平衡?”
  董长筠眼底闪过一丝欣赏,“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制衡之术,不错,看来心儿找你帮忙,没有看错人。”
  “二爷谬赞。”
  董长筠抿了一口浓茶,说道:“其实陛下并非没有这个心思。他也有扶持董氏族中子弟制衡镇北王的念头,董家这帮小崽子们更是跃跃欲试。只不过,都被我们这群老家伙给摁住了。”
  “这是为何?难道二爷不希望董氏一族重铸当年荣光?”
  “树大招风,盛极必衰。”董长筠缓缓摇头,说道。
  “陇右董氏延续数百年,人丁兴旺,其中名臣将相有之,奸佞小人亦有之。如今不过韬光养晦一段时间,族中便已有不少人心浮气躁,按捺不住,甚至开始觊觎家主之位了。
  此等不知进退之人,若不清理干净,日后董氏复兴再落入其手中,只怕不仅难保富贵,甚至连全族性命都要赔进去。”
  听罢董长筠这一番话,祝澜终于明白为何董氏一族能够屹立数百年,历经两朝风雨而不倒了。
  自古以来攀登顶峰之人无数,但大多只能享一时之荣耀,贪恋顶峰之人,结局往往落得粉身碎骨。
  而董长筠这样的人却正是看透了万物兴衰的道理,能在风光无限、最为得意之时克制住欲望,选择后退一步——
  这样的决策不仅需要足够冷静的头脑、长远的眼光,更需要常人难以想象的魄力。
  只这一步,便已远胜世间千万人。
  为人如此,为官亦当如此。
  “二爷之语振聋发聩,晚辈受教。”祝澜发自真心地说道,牢牢将这一番话记在了心中。
  董长筠笑了起来,“哈哈哈,老夫年纪大了,胡言乱语,你也不必放在心上。”
  宴席酒菜已经备好,几人用过晚膳后在客房休息,准备明日启程出发前往京城。
  ……
  翌日清晨,董长筠安排护送祝澜一行人的护卫已经集合完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