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谢宜瑶道:“现在的他就算真的有想法,也未必能往着好的方向改。修堰之事,换做是十年前的他,肯定不会做。”
十年前的谢况刚坐稳皇位,不敢贸然行事,现在却很不同。
谢宜瑶回想着这十余年来的经历,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她放下图纸,聚精会神地沉吟了一会儿。
“说来,我总觉得燕国的态度实在有古怪之处。”
“什么意思?”
“燕王虽然年轻但体弱多病,然而现在的燕太子比谢容的年纪都要小。你说燕军行事如此谨慎,会不会和此有关?或许燕国内部出了什么不为人知的事。”
沈蕴芳若有所思:“要真是如此,那么对于寿阳,静观其变,等待时机趁虚而入,倒是个更好的法子。”
谢宜瑶颔首,转而又叹道:“可惜,有水攻计谋‘珠玉在前’,皇帝是不太可能会采用这个方法的。”
“哎。”
事情仿佛又陷入僵局。
谢宜瑶沉思许久,终于开了口:“倒不如,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第114章 长刀出鞘(九) “物是人非。”……
修堰的事吵了数月, 官员间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坐观山虎斗的皇帝却仍没有改变想法的迹象。
在他的旨意下,已经有善于治水的官员前往淮河下游一带考察选址, 具体工程的设计方案也初具雏形。
在这种情况下, 部分起初持反对意见的官员见圣意难改, 识时务地选择了倒戈。
他们总是擅长捕捉皇帝的想法的。
而崔晖卸官的事情,又就在本就不平静的朝堂之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崔晖年寿已高,他在前朝时就已经做了不小的官,又和谢况相识多年, 更有从龙之功, 无论公私,他们都算得上是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
楚国初建,崔晖担任尚书仆射, 参与机要。尔后崔母去世,崔晖丁忧, 但谢况没过多久就夺情起
复。而现在的崔晖,年过古稀也仍为皇帝近臣。
这些年来, 崔晖曾数次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官, 谢况都不允,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 他同意了。
有人说:崔公确实年岁已高, 情有可原。
也有人说:崔侍中反对修堰, 陛下这是在以儆效尤。
谢宜瑶觉得, 两种理由都成立。
她掐着指头算了算,前世崔晖也就是没多久后去世的,他的病可能确实已经到了无法继续处理政务的地步。
而谢况对崔晖的疑心也是早有迹象, 并非一天两天可以铸成的。
咸宁初年,崔晖曾担过公主傅一职,虽然和家丞家令需要这些真的去操心公主相关事务的人不同,但他至少名义上确实是谢宜瑶的老师。
谢宜瑶亲自去崔宅探望德高望重的恩师,当然也合情合理。
谢宜瑶到了崔家,就直接让仆从去报了崔晖,十分光明正大,没有一点要避嫌的意思。
拜访崔宅的事,崔朝华虽知晓,但刚好姑嫜家中有事,无暇顾及。
谢宜瑶很顺利地见到了崔晖,他确实和外面传得一样病得很重,就连白日都要有气无力地卧在榻上。
“让殿下见到老身这幅样子,实在是失礼啊……”
谢宜瑶望着崔晖消瘦苍老的面孔,惊觉数月不曾碰面,他看上去就已全然丧失了生机。
曾经的崔晖,在六十多岁的年纪也精神矍铄,现在却明显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此生经历过一次次的**,崔晖仍能位高权重,肯定有万分的谨慎才能保全自身。但这一次谨慎反而害了他,皇帝的暗示使他整日胆战心惊,身体也就这样垮了下去。
“是我冒昧打扰,只是实在挂念崔公的身子。不知可有按时服药?”
二人虽有身份之别,但崔晖到底是长辈,谢宜瑶今日前来更有别的目的,态度也就格外地谦逊,没有摆一点公主的架子。
“自然是有的,但也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崔晖叹了口气,又道:“我这辈子活得也够啦……只是,到底还有放不下的事,”
“崔公放不下何事,可有我能帮衬的?。”
崔晖苦笑道:“还能是什么呢?寿阳的堰堤……如今我既已经辞官,又是油尽灯枯的人了,也不说什么为了苍生之类的场面话。我只担心一个,我不愿看着陛下他走错路啊。”
谢宜瑶垂眸,喃喃道:“崔公和家父,比我想象中情谊更深。”
崔晖没有去探寻谢宜瑶话语背后的意思,事到如今他也没什么所谓了。
他只顾着自说自话:“我记得我第一次见到殿下的时候,殿下还不比这榻高多少吧?那时候还是旧朝呢,勉强算是最后一段安稳的日子……我和陛下,还有好几个故交一起,整日写诗作文,互相唱和。现在想来,恍如隔世。”
“我记得有萧延的父亲在,是吧?”
崔晖吃力地点了点头,道:“他后来因被卷入权力斗争而身死。其余的,也有在前朝末年就离世的,也有撑到了新朝后几年的了。事到如今,只剩下我和陛下了。”
“我听陛下说起过,当时你们一般只聊文学,不问政事。你当时夸他将来必成大业,他起初还觉得你不怀好意呢。”
崔晖淡淡笑道:“物是人非。”
又话锋一转:“殿下,你现在和年轻时的陛下,实在很像。”
单这一句,谢宜瑶听了,并不开心。但她知道崔晖这话肯定不是平白无故突然说的,多半还有别的意思没有说出口。
“还请崔公明示。”
“这几年你的所作所为,连我都有所察觉,陛下更不可能一无所知。他不动你,是因为没有必要。你切记谨慎行事,可以惹怒他,却不能真正威胁到他的利益……”
“崔公若只是想说这些话,那恕我不能奉陪了。”
“殿下莫急。老身还有一事,要和殿下说。”
谢宜瑶叹了口气,努力找回一点耐心,转而道:“你说吧。”
“朝华是我最疼爱的女儿,她和家中的兄姊年龄差得大,从小和他们都不算太亲密。我走后,她要是遇到什么麻烦,也不知道她会不会愿意找崔家人帮忙。眼下夫家虽然待她不错,却也可能会力不从心,更别提以后……若有那么一日,还望殿下到时候多多照拂她。”
听到崔晖有在为了崔朝华费心思,谢宜瑶心情好了些许。
“朝华和我相识数年,她若有难,我不可能不会相帮。且她本就十分能干,自己也能照顾好自己,崔公尽管安心就是。”
“听到殿下这么说,我就放心了……”崔晖顿了顿,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有底气些,“为官数十载,我在朝中也有些人脉和本钱。长子能继承爵位,却心不在此道。次子有意为官,却软弱无能。有些东西,还是得交给能将它发挥出最大效用的人,殿下说,是也不是?”
崔晖这十几年来掌握过权力是真真切切的,他提携过的人无数,门生故吏也不少,而那足以让谢况忌惮的名望本身更是一种力量。
他愿意帮助自己,而交换的筹码仅仅是崔朝华,对谢宜瑶来说,实在很划算。
因此她也格外谨慎。
“崔公为什么找我呢?我记得你之前还有太子少傅的官职在身,东宫那边,岂不是更为便利?”
崔晖愣住了。
他本想说,东宫那么多人都是皇帝安排的,而年幼的太子未必愿意领他的情。但崔晖知道谢宜瑶要的不是这个,她要的是一个最简单明了的理由。
“殿下,崔晖这一生,若要说真有什么异于常人的长处,那就是识人的本领了。当年我说陛下是友人中最有前途的一个,今日就要说,殿下会有锦绣前程的,不是吗?”
谢宜瑶无奈地笑了笑。
崔晖快死了,她以后要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也牵扯不到他身上。
所以他才能把这种话说得这么轻松啊。
……
离开崔宅,落日已经西垂。
灵雀感叹道:“快到冬天,太阳也落得越来越早了。”
谢宜瑶道:“今日就去公主府歇吧,免得万一赶不在宵禁前,麻烦。”
公主府不是为了居住设计的,在那里衣食起居,肯定不如谢宜瑶自己的宅第舒服。但公主府离崔宅不远,也不用再过一道城门。
现在快要天黑,就近休息在公主府,各方面都便利些。
灵雀道:“倒也可以。我记得公主府里有备用的
衾枕,凑合一个晚上没问题。”
“那就这么定了。”
公主府里只有个平日不怎么开火的小厨房,谢宜瑶晚上吃得也很简单。
府中的官吏现在十分少,夜里更是没人值班。仆从也不多,但有灵鹊和飞鸢在,谢宜瑶倒不觉得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用过夕食,她在屋内百无聊赖地盯着油灯上的烛火,回忆着今天和崔晖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