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44章 谋定后动(二) “萍水相逢能够再度相……
  “瑶姊, 这个字怎么念?”
  “‘和睦’的‘睦’。这是你阿父的名讳,平日里可不好随意提起。”
  袁睦的女儿袁敬亭今年才六岁,但见了谢宜瑶却毫不认生, 一双明亮眼睛如葡萄般, 炯炯有神。
  袁敬亭从小就表现出对诗书极大的兴趣, 袁睦一开始并没有想着让女儿读书,无奈她总是好奇地问他这个字的读音、那句话的意思,袁睦也不好意思不回答。
  长久下来,她自然就能看懂一些简单的书籍了。
  正是因为袁睦并没有专门请夫子来教她,袁敬亭平日读什么书, 全凭她自己的喜好决
  定, 虽也对四书五经感兴趣,却更喜欢读一些杂史笔记。
  而这些东西,恰恰是谢宜瑶也爱看的, 因此两人很是合拍。
  袁敬亭对这世间的是是非非还很陌生,但她觉得公主阿姊肯定是个好人。她愿意把这么多书都借给自己看, 还时常会为自己解惑。还有个沈娘子,也会经常在表姊的书房出没, 对自己也很好。
  而且袁睦虽有固定的俸禄, 谢宜瑶却也还是会掏出钱来补贴他们一家三口的家用。至少给袁敬亭花这些钱,她是很乐意的。
  谢宜瑶说起套话来并不含糊:“舅父莫要客气了, 这都是我的一片心意呀。虽说我姓谢, 但也是阿母的女儿, 身上有着一半袁氏的血脉。再说了, 你我谢袁二氏往上数几代,都是陈郡阳夏出身,本就亲如一家。而且我每每看到敬亭这孩子, 心中都欢喜得很。于情于理,你们收着这些都没有什么不应该的。”
  谢宜瑶这话并不全是在诓袁睦,如果没有袁敬亭这个表妹,谢宜瑶未必会主动让舅父到公主第来。
  袁睦实在拗不过,最终还是放下了清高,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谢宜瑶多余的关照。
  至于他和柳十四冲突的后续,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谢冲还算上道,后来训诫了柳十四一番,叮嘱他不要再生事。袁睦也没打算对柳十四死缠烂打,对于这样的结果并无异议。
  反倒是谢宜瑶的心中有了疙瘩。
  为了替儿子表达歉意,谢冲将好些个新得的奇珍异宝送进了谢宜瑶的公主第,其中有个南海琉璃做的香炉,工艺很是精巧。
  灵鹊第一眼见到这个香炉,就惊叹道:“江夏王也真是大方,光这个就要好多金呢。”
  谢宜瑶不以为然。
  “这点对他来说,恐怕只是洒洒水罢了。”
  按照袁睦和萧延透露给她的消息,谢冲早已是家财万贯了,他不仅在京城敛财,而且在外地也有不少灰色收入。
  天高皇帝远,郡守县令们在地方“收获”更丰富,但京城的显贵们离权力中心更近,前者对后者自然多有上贡。
  天下财宝,都在源源不断地流入京城。
  连袁睦这样来京城没多久的皇亲国戚,都有许多人上门进献,谢冲就更不必多说。何况前不久他还加了官,眼下权势更是滔天,就算他不开口,金银财宝也会自己往王府里涌。
  虽然这一世谢宜瑶并不执着于这些稀罕玩意了,但能从谢冲那里捞一笔油水,她还是很乐意的。
  灵鹊盯着精巧的香炉看了一会儿,突然说到:“今天一早黄阿婆亲自上门送了一批香料来,说是要孝敬殿下的,他们先送到库房收着了。”
  谢宜瑶诧然:“黄阿婆来过了,怎么不留她坐坐?可留了什么话不曾?”
  “她还要赶开市的时间,来得早也没久留。至于话嘛,就说是多亏了殿下之前的指点,让她赚了不少。”
  谢况下诏尚佛,佛教在南楚日渐盛行,京城又是首善之区,香料的价格自然是愈发水涨船高。
  谢宜瑶还记着这一点,提前许久就派人在外地收购了一批香料,后来还顺带提点了一下黄妪。
  黄妪虽然日常生活中偶然会犯糊涂,但在要紧上却并非如此。
  她自年轻时就很通生财之道,一大家子发了好些年的财,无奈命途多舛,失去了亲人和家产。
  如今宝刀未老,幸好遇上机缘,借谢宜瑶的资助和关照又把生意做起来了。谢宜瑶只是告诉她香料价格八成会涨,她便借此大赚了一笔。
  当然,最后也没有忘记提点她的人。
  光是她送给谢宜瑶的这批香料,如今的市价加起来就已经远远超过当时谢宜瑶给她的那些财帛的价值了。
  谢宜瑶让灵鹊去取了一些香料来,在炉中点燃。
  不过一会儿,屋内便有氤氲香气。
  灵鹊好奇问道:“殿下为何对她格外照顾?”
  “我小时候和黄阿婆是邻居,她对我关爱有加,虽然并非大恩大德,却已经是缘份了。萍水相逢能够再度相认,实属不易。”
  每当自己遇上前世并无交集的人,或是改变了身边人的命运时,谢宜瑶才会感受到自己真的重活了一回。
  比起一成不变且熟悉到反感的谢冲、谢况,能和这些人相遇,才让谢宜瑶觉得未来仍然是有希望的。
  “嘻,贵主这当真是好香啊!”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谢宜瑶听这声音,便知是沈蕴芳来了。
  她也没理会沈蕴芳的打趣,只问:“我让你去做的事,可办好了?”
  “那是自然。”
  柳十四的事提醒了谢宜瑶,他虽是柳氏子弟,但家中并不雄厚,却可以如此枉顾王法。
  更不用说这里还是京城,地方上会是什么乱象,现在的谢宜瑶甚至想象不出。
  谢冲给她道了歉,也向袁睦表了态,但唯独没有想到街上被柳十四冲撞了的百姓。
  谢宜瑶是不愿意就这样放过柳十四的,她想到了崔晖。
  崔晖和谢况是多年旧交,当年谢况还是个小官的时候,崔晖便看出谢况有帝王之资,谢况能够顺利称帝,他也是背后的推手之一。
  谢况称帝后,重镇和要职则大多都被交予宗室和心腹,然而他虽不信任士族高门,却又不得不依仗他们来揽劝,因此也给高门士族中人授以高位。
  这些官职虽然品秩高,却都不如崔晖更近机要。
  柳十四的事虽说并不直接归他管,但崔晖如果有要处理的意愿,当然是能管的。
  谢宜瑶好歹也和崔晖认识了十年有余,崔晖名义上又是她的师傅,因此去拜访一下,并没什么困难。
  然而以防万一,谢宜瑶还是让沈蕴芳先找到崔朝华,借口说要去拜访她,以此掩盖前往崔宅的真实目的。
  虽然崔朝华并未见过谢宜瑶,但她素日对谢宜瑶的名声有所听闻,又和沈蕴芳有不浅的交情,自然是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数日后,崔宅。
  崔晖雅好风流,颇善文学,这也是谢况与他交好的原因之一。他当年跟着谢况进京后,就在京城中购置了这处宅院,并请专人设计建设了园林。
  聚石为山,引水为池;亭台楼阁,琼楼玉宇。
  如此巧夺天工,很难想象到底要耗费多少财力心力、人力物力。
  “我上次给怀香看的那幅画,画的就是这个地方。”
  崔朝华带着沈蕴芳和谢宜瑶来到园中,观山览水,言语中藏不住的欢欣雀跃,可见她对此家中园林的景致是很自豪的。
  谢宜瑶回应道:“上次贵嫔与长公主在乐游苑设宴,曲水流觞,与此处意境颇为相似。崔娘子没能到场一睹,实在可惜。”
  “是呢,”沈蕴芳附和,“上次如果朝华也在,没准能夺得头筹。”
  崔朝华笑道:“若有下次机会,就定不会错过了。”
  谢宜瑶看崔朝华心态豁达,对她有了几分赏识。
  转过石头垒砌的假山,只见一条小溪涓涓细流,边上还泊着一条船,靠岸有块石头,上面刻着“乘舟”二字,吸引了谢宜瑶的注意。
  继续沿着小溪走着,移步换景,便是一汪湖泊,湖边有处亭子,三人在亭中坐下歇息。
  崔朝华向谢宜瑶介绍道:“园中的水都是从秦淮河引来的,湖中的荷花也是家父精心挑选的品种。”
  谢宜瑶并不关心荷花,只问:“对岸那石头上,写的是什么字?”
  崔朝华举目远望,随后笑着解释道:“是‘浮海’二字,这也是家父当初命人刻下的。”
  一旁的沈蕴芳道:“乘舟……浮海……令尊真是有心了。”
  崔朝华笑而不语。
  半晌,有仆从来告诉她们,崔晖回来了。
  崔朝华道:“还请殿下稍等片刻。”
  谢宜瑶点头示意,秉着说多错多的道理,并未和崔朝华多言。
  前世她与这个名动京城的才女毫无交集,只见一面也还没来得及摸透崔朝华的脾性。
  公主驾临,崔朝华自然是要禀告父亲的,崔晖今日处理完公务就立刻往家中赶,生怕怠慢了谢宜瑶。
  崔晖以前对谢况的这个长女并没有什么特殊印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