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可谢容被立为太子这件事警醒了他,等将来谢容继位,他们这几个叔父难逃被忌惮的命运,既然如此,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他如今手中权势滔天,因此更加害怕失去已有的权力,在这一点上,谢宜瑶倒是很理解他。
二人都探明了对方的态度,注意力也就到了棋局上。
谢冲过于求稳,畏畏缩缩不愿主动出击,很快谢宜瑶占据了上风,但谢宜瑶偏偏就不使出最后一击,惹得谢冲很是纠结,攻也不是,守也不是。
“四叔,何必踟蹰不前,一盘棋而已。”
听了谢宜瑶这话,谢冲最终还是选择了搏上一搏,无奈时机太晚,难以逆转局势,最终还是被谢宜瑶取得了胜利。
“真是后浪推前浪,”谢冲感叹,“阿瑶,你的棋艺越发精湛了。”
“四叔棋艺不比我差,只是似乎心有旁骛,没有专心在这棋局之上。”
谢冲被戳中了心思,不禁有些心虚。
几番天人交战之后,他最终还是开了口:“阿瑶,四叔也是为你担心。我知道你和司贵嫔关系不好,可她既然是太子生母,到时候就是皇太后,若是彼时阿容仍然年幼,她更是可能权倾天下。可这天下毕竟是我们谢家人的天下,怎么可以叫外人抢去?”
谢宜瑶其实知道谢冲说的有道理,这也是为什么她不急于出手的原因,若是现在除掉谢况,那么太子继位后,司砚就能名正言顺地掌权。
司贵嫔可不是个吃素的,她有不让大权落入其他宗室子手中的能力。
但是,谁也想不到后来先去世的会是司砚,毕竟谢况年长司砚二十岁有余。
生死之事,就是这般无常。
谢宜瑶装作没考虑过这些的单纯样子,焦急地问:“四叔,那该怎么办才好,你能不能教教我?”
“咳咳,你毕竟是阿兄的长女,也是阿容的长姊,出入宫掖比四叔要方便得多。你可暂且和贵嫔太子交好,掌握他们的动向,免得有人包藏祸心……阿瑶,这事可只有你能做到了。”
难怪谢冲偏偏要拉拢她来,原来是想利用她来“监视”司贵嫔和太子。
谢宜瑶没有一口答应下来,只说:“我试试吧。只是阿父他……”
谢冲有些着急:“阿瑶,这是你作为皇女该做的呀。我知道你和阿兄之间最近有些隔阂,可咱们毕竟是一家人,你一直这样也不是个办法。听四叔一句劝,在阿兄面前还是多听听他的话,不要再惹他生气了。”
听了这番荒唐的话,谢宜瑶心中很少不满,话语中却没显露出来:“多谢四叔提点,从前是阿瑶眼界小了。贵嫔和太子那边,我会留心的。”
谢冲听到这话,方才满意地点了点头:“你到时候若是有什么发现,可千万别直接告诉阿兄,他身居高位,未必看得清楚。”
“那我可以来找四叔么?”
“当然可以,”谢冲乐开了花,“你以后要是有不知道该如何决断的,尽管来找四叔,有什么麻烦,四叔替你解决!”
谢宜瑶没忍住被这话逗笑了:“还是四叔想得周到。”
“那我们就说好了?”
“嗯。”
谢冲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下,他这侄女一介女流没什么见识,年纪又小,果然很好说服。
可他不知道谢宜瑶现在心中在想什么。
谢宜瑶在想,幸好谢冲是个小人,小人只看眼前的利益,最好拉拢,也最好欺骗。
第18章 重回襄阳(一) 她想不出答案。……
襄阳,雍州刺史府内。
“临淮要到襄阳来?”
“殿下,确实如此,这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小的不敢乱说。”
谢冰放下了手中的军书,震惊地望向告诉他这个消息的小吏。
谢况共有八个兄弟,乱世过后,如今还活着的就只有三个,谢冰在其中排行第七,现被封为庐陵王,领雍州刺史、镇西将军,镇守襄阳。
谢冰刚刚收到从京城快马加鞭来的急信,他正忙于军务,便找了个小官在一旁念。
前些日子,北燕已在合肥等地开始屯兵,似乎有南下之意,谢况连夜遣使提醒长江一带都城的将领警觉起来,其中自然包括谢冰。
不仅如此,谢况还在信中命谢冰加强襄阳的布防,注意士兵的训练,又吩咐
了些军事上的安排。
这些谢冰都预料到了,但他没想到最后皇帝阿兄却话锋一转,表示临淮公主谢宜瑶将不日前往襄阳,还望他这个做叔父的好好招待。
至于为什么,信中只说是临淮公主思念故居罢了,可谢冰觉得应该没有那么简单。
南楚以建康为京城,龙蟠虎踞于东南,以长江为天然的屏障,控制着整个南方。
既然是偏安一隅,对地方的控制自然就有限。
放眼南国,于军事战略上最为重要的区域,就是荆襄一带。虽然不易攻占,但一旦被据有,敌人便可顺流而下到达京城,危及皇帝的安全。
故而比起外敌,这荆襄之地更该防的是内贼。
谢况深知这一点,他当年就是在襄阳起家的。因此雍州刺史、荆州刺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地方官中仅次于扬州刺史——而这三个职务现在分别被授予给了谢冰、谢凝和谢冲。
谢况对亲弟们的重视和信任不言而喻。
然而,领扬州刺史的四兄谢冲人在京城,逃不开谢况的眼睛,可谢冰和六兄谢凝就不一样了,天高皇帝远,他们在地方上做什么,谢况是无法立即知道的。
如今他把长女派过来,会不会是为了名正言顺地监视他?身上没有任何官职的公主,理论上不能干涉军务,可她作为谢况的女儿、谢冰的侄女,谈论“家事”却很名正言顺
谢冰想到此处,不禁捏了一把冷汗,难道皇帝阿兄已经对他起了疑心?
可他这一生只想明哲保身罢了!
……
临出发前,谢宜瑶又去了趟江夏王府,旁敲侧击了一番。
先前她答应谢冲和司贵嫔多多接触后,还未从谢冲那里捞到一点好处呢。
前世江夏王主簿徐朗不久便连连高升,还有好几个谢冲的幕僚也在官场上站稳了脚跟,谢宜瑶知道,这之后必然有谢冲的手笔。
之后王府上的属官必定会有所空缺,她便提前向他推荐了萧延。
对于清贵们来说,王府的属官只是个不太好使的跳板,但对于萧延这种被冷落的士人而言,这就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官职了。
若是能够得到江夏王的赏识,平步青云也并非幻想,对萧延来说,谢宜瑶算是在阻止皇帝与萧家断绝姻亲后又卖了他一个人情。
谢宜瑶这么做却不止一个目的,她还有在江夏王府安排眼线的想法。
而谢冲只当这是一次单纯的举荐,没有多想就答应了谢宜瑶。
说回当下,谢宜瑶这次去襄阳,是光明正大地以临淮公主的身份出行,仪仗齐备不说,谢况还给了一堆亲兵护卫,以保障她的安全。
只是也变相束缚住了她。
队伍出了城门,便前往渡口,准备从长江逆流而上,再进入汉水,最终抵达襄阳。
京城到底是首善之区,即便是外郭,也有许多人聚居于此,颇有烟火气息。如今正是初秋,眺望远处的天,只见候鸟南归,碧空如洗,青山绿水,也是一幅美景。
大雁南飞,飞往家乡。
可谢宜瑶的家乡在哪呢?京城,还是襄阳?
她想不出答案。
坐上了船,一路向西,沿江的城镇多半还算热闹,但都远远不能和京城相比。
算上前世,谢宜瑶也没怎么在襄阳和金陵以外的地方久待过,偶尔出行一次,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观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究竟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谢宜瑶虽然能从那些歌功颂德的诗文里知道京城是多么繁华,但她没想到在其他荒凉之地的映衬之下,这一切会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平日生活在金碧辉煌的公主第里,以为乔装到街上逛逛算是体察民情了,却没想过京城之外会是什么景象。
一行人到了武昌后,即将从长江进入汉水,然而这几日狂风大作,船队决定缓个几天再出发。
谢宜瑶并无不满,武昌身处江汉交界之地,也算是人烟阜盛,可以名正言顺地在这里逗留,再好不过了。
等船靠了岸,该前来迎接的官兵却不知出了什么纰漏,尚未赶到。
谢宜瑶站在船头眺望江景,灵鹊有些晕船,还在休息,飞鸢没受影响,便安静地陪着谢宜瑶一起吹着风。
谢宜瑶眺望着京城的方向,又看看襄阳的方向。
面前澄澄的江水,将几个城镇联结起来,然而同一条江的上游和下游,风土人情却各不相同。
这江河之水滋润着楚民的生长,也保卫着楚民的安全。
“都说天罗地网,”面对此情此景,谢宜瑶不禁感叹道,“我看哪,这江淮河汉就是自然的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