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寒门首辅> 第44章

第44章

  贡院放考生们出来的时间有限,需要在人定之前赶回。所以考生们都没有多余的时间闲聊,大家稍稍坐了一坐,就上楼洗澡,下楼吃饭。
  周稚宁和陈穗和两个把自己收拾完毕的时候,还差半个时辰就人定了。于是半刻休息也无,两个人又急匆匆赶去贡院。
  本来这个时候,除却这群考生以外,街面上应该没有其他人了。但周稚宁还是在赶路时,看到一个文人打扮的中年男人,抱着一堆书稿慌慌张张地往一条小巷去了。没多久,后面又跟来了两个佩刀衙役,同样进了小巷。
  周稚宁微眯双眼,视线不由跟着他们,但陈穗和转身扯了扯周稚宁的衣袖:“还回头看什么呢,当心一脚绊住。”
  只是片刻功夫,中年男人和佩刀衙役已经全部消失在了黑暗深处。周稚宁便定了定心神,专注赶路了。
  进了贡院,每个号房前已经等了胥吏。他们手上端着烛火,根据号房外贴着的面容简述,仔细对照考生们的面容看过,觉得像的就放进号房,不像的拉到空地处接着检查。
  虽然在考生外出时找人替考的事情风险很大,但也不是没有人这么做过。万一赢了,得到的收益可比风险大多了。
  好在周稚宁长相确实出众,叫人见过一眼就记得格外清。所以在检查的时候没出什么岔子,只被负责检查的胥吏塞了两根半截蜡烛到手里,就把她放回了号房。
  号房内是漆黑一片,但房外还有些许月光透进来。
  周稚宁没用这两根半截蜡烛,因为春日里太阳落的和冬日里一样快,不到酉时就看不清东西了,但截止作答的时辰定在戌时,中间一个时辰的落差就需要蜡烛来借光。要是一不小心提前把蜡烛用完了,就要耗时间等到胥吏去取蜡烛来。这样不仅打断思路,还容易给人造成紧张的压迫感,简直是得不偿失。
  所以,周稚宁借着月光,摸着黑,将自己重新准备的考篮放在坐板下,又将半截蜡烛好好的安置了,就仰面躺在号房里,迷迷糊糊地睡去了。
  住在这样的号房里,自然讲究不了什么睡眠质量。所有人都睡的很差,半夜总能听到隔壁号房里有人翻身,而带起的吱嘎声。但考试不等人,第二日,天还蒙蒙亮,胥吏就捧来了第二场的试卷。考生们无论有没有睡好,都被全部拉起来站在号房外等候。接下来又是一轮唱名、认保、发试卷。很多人眼下坠着两坨大大的乌青,站在号房外的时候还是睡眼惺忪的,整个人跟游魂一样。
  虽然古代没有风油精之类的醒神神行,但为了给自己提神,很多考生也是各有奇招。头悬梁这种还是常见了些,有的考生一拿到试卷,就啪啪给了自己两嘴巴,下手之狠,脸上都出了红印子。还有的考生用木锥手刺百会穴和神庭穴,提神醒脑的功效异常好。
  周稚宁为了给自己提神,领了试卷就回到号房里后,就用带来的清水泼在自己脸上。
  现在春寒料峭,尚未回春。因此冷水在接触皮肤的一瞬间,立即把周稚宁刺激的一抖,忍不住深吸了好几口冷气,才压下浑身都鸡皮疙瘩。虽然这方法有些自虐,但人好歹是清醒了。
  周稚宁将手上的水珠尽数擦在身上,免得把试卷弄湿,随后开始浏览试卷。
  第二场是策论题,问的是:“文武并用论。”2
  这个问题周稚宁在现代时候就思考过,武安邦,文治国,文武并行才是正道。偏重于任何一个,国家运行都会出现崩溃现象。
  周稚宁将这作为中心思想,然后润色了一下言辞,设计了一下架构,就开始动笔。
  这第二场从第一日拿卷,到第三日交卷,周稚宁亦是无惊无险。
  第三场才是整个会试的重头戏。
  因为第三场考的是所谓经史策五道,是要从经书、史书以及策论等选出五道题目,让考生进行开题、破题以及承题等。
  这类题目不仅考察考生的涉猎范围,更考察考生的能不能将书本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运用等综合性能力。是考生最容易出彩,也最容易被黜落的地方。
  因此在考第三场的前一天晚上,为了保持良好的状态,周稚宁早早的就歇笔休息了。
  但是几年过去,周稚宁身形抽条,已不再是前几年的少女,号房对她来说也变得拥挤起来,让她伸着腿却不知道该往哪儿放,只好暂时将腿支撑在地面,另一条靠在门板上,整个人仰面躺倒,视线看向上方。
  经过三天又三天的高强度精神集中,大家都已经很疲惫了。因此月黑风高夜,整个贡院都有此起彼伏的鼾声。耳边会偶尔响起胥吏带着佩刀衙役巡逻的脚步声,但恍神一瞬间,脚步声就会被隔壁号房里的呼噜声盖过。
  周稚宁待在这样的环境里,却有心思笑了笑。
  六年衣破帝城尘,一日天池水脱鳞。3
  来日既然有可能青云直上,如今的苦便不是苦了,而是一种充实。
  只是不知那璀璨耀眼的青云路背后,又是怎样的波澜诡谲呢?
  周稚宁伸出手,隔着自己的指缝看向外面漫天星子。星光璀璨,将她的眉眼照亮,显得格外柔美清丽。
  *
  也许这场万人过独木桥的战斗已经接近了尾声,所以比起考第二场的时候,而今的考生们精神头居然还好些。一个个都盯着捧试卷的胥吏,似乎都知道自己从今以后,是凡是仙,是天是地,都取决于这一张试卷上了。
  这样紧张凝重的气氛,连监考官都不由为之侧目。
  一名绯红官服的中年男人隔着竹帘看了眼左右号房,感叹道:“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4几位仁兄,此情此景,恰如咱们当年啊。”
  其他两位监考官也是颇为感慨。
  一人捋着胡子笑道:“时光飞逝,咱们如今也成老头子了。”
  “江山不改,人才迭出。不知这回会试,是否又会出个如赵徽般的人才啊。”
  但赵徽这种人才,又岂是随便出现的?
  几人都知是玩笑,也不在意,摇摇头,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了。
  当天边出现第一丝霞光般的晨曦的时候,有胥吏敲响了贡院旁的一口大钟。浩荡的钟声传遍贡院的每一个角落,叫号房里的人为之一震。
  此刻,试卷已经拿到了手,最后一场战争的号角吹响了!
  有人怕浪费时间,即刻动笔。也有人不慌不忙,先在草稿纸上写大致内容。周稚宁拿到卷子后,就将整体题目浏览了一遍。
  第一道题目问:“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5
  何为五饵三表?五饵是指赐给人“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给人“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给人“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给人“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对于那些降将,则要上位者表示亲近拉拢,“以坏其心”。6
  换句现代话说,五饵就是典型的糖衣炮弹。
  三表则是指“以立信义、爱人之状和好人之技”7,这三表是要求汉文帝应为天下表率,以慑服四海。
  五饵三表的提出,是汉臣贾谊为汉帝对匈奴的分化拉拢献出的计策,总体来说是具有一定实操性和前瞻性的。
  那么,朝廷为什么要选择把这么一道题目,作为会试开篇第一题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边境。
  自古以来,无论哪朝那代,边境问题都是大问题。现代交通发达,边境以外的民族哪怕没有充足的物资还能花钱买。但古代边境以外都是些游牧民族,全是靠天吃饭,一旦水草不够丰茂,或者是遇上天灾,一点点的物资储备根本不够用。
  所以为了解决物资的问题,不少游牧民族的另一面都是劫匪。他们不断的骚扰边境百姓,抢劫物资供自己本族人使用。就是当今明朝也有类似的问题,甚至屡屡出兵都无法杜绝此类事件。因此,朝廷出这个题目,不仅仅是想考验考生的思维能力,也是真的想得到一些实践性内容。
  其实就周稚宁看来,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经济原因”。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8,当一个民族的经济不足够支撑这个民族“懂礼节”,能“开化”的时候,那这个民族就一定是愚昧、野蛮和落后的。
  如何才能让经济畅通呢?最常用的一个办法绝对就是通商。
  但周稚宁不是整个大明唯一一个聪明人,她能想到通商的办法,别人肯定也能想到。那么为什么这个办法没能实施呢?
  首先,群游牧民族和大明长期结下仇怨,两方互有人命债,所以互相不信任。除此之外,游牧民族又常分为几个部落,互相商量,不等于大明都听从于皇帝,极难全部打好商量。往往跟一个部落约定协议之后,又是另一个部落前来劫掠,十分棘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