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听长安被攻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前往长安救援,河东节度使马燧和河阳节度使李芃则先从前线撤回休整。
  唐德宗李适一路人逃到了奉天,而发动叛变的泾原军在抢夺了宫中财物后,开始拥立首领。
  他们朱泚,就是造反称王的朱滔的哥哥,之前说过,唐德宗李适虽然没对朱滔如何,但是还是不信任他,把他软禁在长安。
  本来自家弟弟造反,朱泚怎么洗是洗不白了,于是朱泚干脆也造反。
  但是他没直接造反,而且明面上要把唐德宗李适接过来,实际上是想杀了唐德宗。
  可惜他的计谋被司农卿段秀实所识破。
  当然,最后阻拦此事的看法段秀实没落得什么好下场。】
  【阿斗】:怎么唐朝忠臣都没有落得什么好下场。
  *
  唐代宗,唐
  李豫仔细的把神迹提到忠于大唐的这些官员的名字记下,若他此次能平安归来,定会重用。
  “是儿臣昏庸。”李适恨不得打自己两巴掌,之前他还觉得自家父皇不会识人,原最不会识人的是他自己。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德宗李适得到了朱泚控制长安的消息。
  有的大臣认为既然他控制了长安,迟早要造反,应该早早的防备朱泚。
  但是宰相卢杞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朱泚的忠诚是其他大臣都比不了,他怎么会造反,他让唐德宗李适不要听风是雨,伤忠臣的心。】
  【阿斗】:这个奸相和朱泚一伙的吧?唐德宗不会信了吧?!
  第322章
  【但是好在唐德昭李适并没有听宰相卢杞, 而是调遣了援兵以做两手准备。
  唐德昭李适开始想调遣的是凤翔军,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此时凤翔军的节度使正是被宰相卢杞排挤的前宰相张镒。
  张镒接过的凤翔军原受朱泚管辖,因此有大臣上谏, 觉的调遣凤翔军有风险。
  果然, 不过两日, 凤翔军变, 凤翔军将李楚琳在夜里作乱,杀死了张镒, 倒向了朱泚一方。】
  *
  唐代宗,唐殿
  虽然事情还没发生,但是李适却感同身受仿佛现在的他已然是被逼到绝境的帝王。
  此时此刻,他终于理解为何自家父皇要隐忍,因为朝堂根本打不过。
  “但是, 父皇为何你现在要出征。”李适用力抓住他爹李豫的手臂, 满脸担忧。
  “那些节度使怎会让您凯旋归来, 大唐需要您。”李适觉的自家父皇比自己更适合当皇帝, 自己满有一腔热血但却没有能力。
  “因为一切还来得及。”李豫自然不会去送死,如今大唐的局势动荡, 但是还有挽回的余地。
  只要他和太宗一般立下战功, 然后把那些反叛的节度使收编, 将藩镇割据扼杀在萌芽里。
  即便有造反的, 只要手中有兵, 还怕打不回来么!
  且原本造反的大将还没有造反,朝中还有那么多忠诚的大臣, 李豫决定搏一局!
  【咱们再来看看现在的局势,以朱滔为首的四方节度使称王。
  陇州刺史投奔了朱泚, 陇右镇的韦皋杀了凤翔叛军仍旧效忠于朝堂。
  令人意外的是,留守的泾州的军官们却没有造反,而是支持朝堂。
  而控制长安的朱泚直接在长安称帝,并且自封为大秦皇帝,并改年号为应天。
  并册封推他为首的姚令言为侍中,李忠臣为司空,并将已经称王的朱滔封为皇太弟。】
  *
  秦
  秦始皇嬴政听朱泚封自己为大秦王,不由的皱了下眉头。
  秦始皇嬴政觉的朱泚当真是狂妄自大,他以为自己得了都城就能称王么?
  他手下的兵有多少,手中的粮草又有多少,有无可用的大将,唐朝旧臣是否肯沉浮。
  更不必说还有其他已经称王的节度使。
  他当真认为称帝有那么简单?
  【朱泚称帝后,首先对李唐宗室下手,没来得及逃跑的七十多李唐宗室全部被赐死。
  并且朱泚还派人烧了唐朝的祖庙和帝陵,当真是造反的彻彻底底。】
  *
  武周
  已经身为皇太孙的李隆基听到大唐后世竟然如此,他断不会再纵容节度使。
  太平听着大唐后期的满目苍夷,一下便理解了为何自家母后要让自己来一同听神迹。
  她家母后需要自己来制衡她的侄子李隆基,说实在的,太平对权利并不热衷。
  但如今被她家母后拉入了局,就算为了自,她也得护住自己的手中的权利。
  【称帝仅仅四天后,大秦王朱泚便摔兵攻打奉天,既然他已经登基自然不能让前朝皇帝唐德宗李适活。
  在援兵还没赶来的时候,唐德宗李适的处境艰难,好在唐德宗身边还有大将军浑瑊这样的大将可以抵御叛军。
  经过大将浑瑊拼劲全力的浴血奋战,终究是击退了叛军,但是唐军也损失惨重,大将吕希倩、高重捷等人接连命丧战场。
  面对如此困境,奸臣相卢杞还想着陷害同僚,大臣崔宁被他诬陷与朱泚有所勾结,而唐德宗李适还信卢杞,处死了崔宁。】
  说到这,乐瑶就非常不解,唐德宗李适为何如此信任卢杞?!
  【路人甲】:也不知道唐德宗李治如何信任这个奸相!
  看的出来粉丝路人甲也相当不解,明明卢杞坑了唐德宗李适好几次。
  【对于唐德宗李适为何如此信任卢杞,很多人都不明白。
  明明泾源兵变的发生与卢杞有脱不开的关系,他与掌控神策军的大臣白志贞狼狈为奸,在他们的掌管下,本来是紧紧主力的神策军出现了大量吃空饷的现象。
  也就是兵册上有一万大军,实际上只有五千,剩下的五千人根本没有参军。
  且他们根本不注重训练神策军,导致很多神策军根本不训练而是在城中做买卖,如此才导致面临泾源兵变时,神策军根本无人。】
  *
  宋
  “这点我始终不明白,为何这些昏庸的帝王都喜欢信任奸臣呢?”赵匡美实在想不通。
  “迎合圣意,人哪有不爱听夸赞之词。”赵匡胤道。
  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广开言路的皇帝并不多。
  *
  唐代宗
  李豫看向李适,“你觉的你为何会信任此奸臣。”
  李适扪心自问,最后道,“或许是因为二儿臣对藩镇的猜疑,如此让那些奸臣猜透了心思。”
  李适看着自己得所作所为,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不愿意妥协以及对武将的不信任。
  武将他不信、宦官也不信,自然只能信事事都向着自己的奸臣 。
  与其说自己信奸臣,不如说自己只信任自己。
  想到自己听杨炎杀了刘宴,随后又杀了杨炎,不听劝告送忠臣颜真卿去死,一桩桩一幕幕,李适都想直接了断了自己……
  【咱们言归正传,继续说战事。
  听闻朱泚称帝,他之前带领的幽州兵亦投靠了朱泚,而唐德宗李适也终于等到了援兵。
  灵武、盐州、夏州、渭北等地联合出兵勤王,大概有数万兵力。
  这支部队从北方而来,他们眼前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是奉天西北的漠谷,二是奉天城北的皇陵,也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皇陵。
  该勤王大军征求唐德宗李适的建议,于是李适召集众臣讨论。
  大将浑瑊否定了奉天成北这条路线,漠谷狭窄,山谷这样的地方易守难攻,若一旦遭到敌方偷袭很难有胜算。
  而皇陵那却不一样,但凡建皇陵的地方肯定是地势平坦,并且有山有水,勤王大军可以利用树林来隐蔽自己的行踪。】
  *
  唐太宗,唐殿
  李承乾他们纷纷点头,虽然他们没有带兵出征,但是也读过兵书,自然知道大将浑瑊的选择没错。
  大敌当头前就不要考虑什么皇陵不皇陵的问题。
  “但是我觉的唐德宗不会信大将浑瑊之言。”李治道。
  一旁的李泰也点点头,他的想法和李治一样,听了这么多唐德宗李适的事迹,也能看出他压根不信任武,且前面神迹也说过他无比信任那个奸臣。
  既然是奸臣,定不会出什么好主意。
  “大哥,你认为呢?”李治问一直沉默的李承乾。
  李承乾叹了一声气,显然他的想法和李泰和李治都是一样的。
  【但是宰相卢杞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漠谷离奉天特别近,就算有敌人埋伏那么奉天还可以出兵相助!】
  【阿斗】:奉天不都等着勤王大军相助么,他们哪有余力去救勤王大军?
  阿斗觉的这个奸相的言论特别炸裂,根本是不过脑子就说出的话。
  到底是谁救谁呢?
  【而且卢杞还提出一个特别重要的理由,若是让勤王大军从皇陵过,那便会惊动先皇。
  大将浑瑊听卢杞此言路十分气愤,叛军朱泚攻城早就惊动了皇陵下的先皇,且如今形式危机,哪里顾得上考虑墓下的先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