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听到大臣刘晏,唐代宗刘豫的目光终于有了神采,心中的闷墩似乎少了一些。
他记下了刘晏的名字。
*
蜀
“听了这么久,大唐终于出了一个能干的大臣。”阿斗为唐朝松了一口气,神迹接连讲述了一个接着一个的佞臣反臣,听的阿斗心口发闷。
*
秦
秦始皇嬴政这边也难得拿出唐卷,开始记录唐朝相关政策。
前面神迹全部讲述的唐朝之乱以及唐朝内部的权利纷争与制衡,基本没提什么大唐的政策。
不过秦始皇嬴政也理解,光是内忧外患已经让唐朝皇帝应接不暇。
【第二,改革了盐政。
盐有多重要咱们在这就不重复了,在刘晏之前,唐代宗李豫实行的是盐的贩卖权归于朝堂,设立了很多盐官,并且盐的价格提高了几倍。
虽然此举在短期内增加了朝堂的收入,但是官员增多,腐败也随之而来,最后倒霉的是老百姓。
刘晏则将原来朝堂收盐、朝堂运盐、朝堂卖盐的模式改成朝堂收盐、商户贩盐、商户卖盐。
朝堂便成了中间商,赚钱差价,并在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并在盐铁转运站。
但是若盐商故意抬高价格,朝堂也会出手,把低价收到的盐直接卖给百姓。
如此百姓、商人还有朝堂都获得了利益,只有贪官的收入减少,实现了三赢。
根据《盐铁论》改革了盐政后,大唐的税收增加很多。】
“好。”唐代宗李豫难得眉头舒展开,这正是他需要的人才。
如今大唐经过安史之乱,不但军力匮乏,国库也无余银,唐代宗李豫太需要刘晏这样的人才了!
*
汉
这已经不是汉武帝第一次听盐政,如今汉朝的盐还是民间自由买卖。
“盐政。”汉武帝刘彻喃喃道。
【第三,知人善用,培养人才
刘晏上任后,大将的认用新人,并让他们到全国各地巡查,及时的掌握各地的物价,不会再出现特别大的价差。
比如哪里的物价低,他便让人收购,哪里的物价高,便把低价收的东西卖出去。
朝堂赚钱的同时,又实行了宏观调控,稳定了物价。
大唐的经济走上了正轨,朝堂的财收入也从四百万增加到千余万。】
天幕中下了钱币雨~~
唐代宗则现在下面哈哈大笑。
【阿斗】:那管宰相元载什么事?
阿斗提问,这不都是刘晏的功劳么?
第313章
【总体来说, 刘晏实行这些政策的时候,宰相元载并没有多加干涉。
除了刘晏外,宰相元载还推举了理财能手杨炎。
在宰相元载当政的十五年,虽然他他弄权和贪婪, 但是大唐局势的确在一点一点变好。】
【赵匡美】:当时要重用李泌不是更好?
赵匡美想不明白, 李豫看起来是有政治头脑的, 也不是不会识人, 为何放着李泌这种能臣不用而用元载呢?!
*
唐代宗,唐殿
看到神迹问自己为何不用李泌, 唐代宗李豫不由叹气,不是他不想用而是李泌不肯为相。
唐代宗李豫本想请李泌为相来制衡元载的权利,但是李泌却辞相,虽没有归隐,但是不肯立于朝堂之上。
唐代宗李豫想不明白为何李泌不愿为相。
【唐代宗李豫】:李泌为何不愿为相。
唐代宗李豫的心声以弹幕的形式出现在天幕上。
【阿斗】:李泌是谁?
见到众粉丝的话题一下到了大臣李泌, 乐瑶就顺着粉丝的话题说一说大唐后期难得的忠臣李泌。
【既然话题讲到到, 咱们就顺便说说历经四朝的白衣宰相李泌。
李泌在唐玄宗时期被任命为翰林待诏, 辅佐东宫太子。
可惜因为杨国忠谗言, 唐玄宗李隆基不再重要,并将李泌遣送湖北。】
*
武周
“杨国忠, 这个佞臣又是谁?!”李旦听到杨国忠的名字, 情绪一下激动起来。
“杀了一个佞臣又如何。”武则天看向李隆基, “若君主不明辨是非, 只要听自己话的佞臣, 佞臣只会源源不断。”
“孙儿明白。”李隆基道,相比刚听神迹之时, 李隆基变的谦逊不少,看的出他把武则天的教训都听到心里去。
起码当下是听进去了。
唐朝的忧患不在这些佞臣, 而是藩镇割据的节度使。
【等到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李泌再次出山,此次他辅佐太子李亨。
李泌为了平定叛乱殚精竭虑、筹谋划策,为平定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是李泌保住了日后唐代宗李豫的太子之位。
可惜,李辅国和元载的嫉妒,加上李泌与唐肃宗的政解不和,又无法劝解而选择退隐。
李泌认为在安史之乱后期,唐军已经占有优势,应该集中力量直导叛军的老巢,断了他们的退路,如此才能彻底解决叛乱。
但是唐肃宗李亨却一心要收复两京,最后在收复河北,如此让叛军得以机会长期盘踞于河北,为后面的藩镇割据埋下巨大的隐患。
李泌主动请辞后,离开了李泌的辅佐,唐肃宗开始晚年昏庸,并让李辅国把控了朝政。】
听神迹所述,李豫感叹李泌之才,若当初就信任李泌,大唐江山是不是就不至于如此。
但是世间没有卖后悔药的,如今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
李豫再次叹气,谈到信任二字,何其容易又何其艰难。
想到日后仆固怀恩会联合外族造反,李光弼对自己见死不救,李豫再想如何能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
大唐再禁不起折腾了,可就听其任之,任由藩镇做大么?
李豫不是不知藩镇的弊端,可当下朝堂还有多少实力,别人不清楚,李豫可清楚的很。
一旦让那些节度使知道朝堂羸弱,后果不堪设想。
“来瑱不能动,仆固怀恩不能反。”唐代宗李豫喃喃道。
神迹的出现打乱了唐代宗李豫原本的计划。
对于藩镇割据,刚刚登基的唐代宗李豫还没想姑息,他本打算从来瑱下手,给众藩镇一个下马威。
如今看杀死来瑱造成的后果,不是如今的朝堂可以承受的。
“神策军。”李豫把关注点又放在了禁军上,首先朝堂得有能力自保才行。
【唐代宗李豫登基后,李泌再次被征召入朝,并担任翰林学士一职。
但是因为受到元载等人的排挤,李泌不肯入朝。
当然了,还有这么一个说法,李泌认为唐代宗多疑,因此才不肯留下辅佐。】
听神迹说自己多疑,唐代宗李豫开始反思,作为帝王,他的心胸的确不开阔。
但是大唐处在这个危难时刻,他真的不敢信任何人,谁知重用之人会不会是第二个安禄山。
只能说一场安史之乱,让君王和众臣之间的信任跌到冰点。
“元载,程元振。”唐代宗李豫开始正视这两个人,说白了,这两个佞臣都是唐代宗扶持起的爪牙罢了。
唐代宗李豫本想借用这二人来打击节度使,如今看来倒是他想的太简单了。
根本神迹所述,这两人非但没打击藩镇,反而成为了唐朝的害群之马。
【关于李泌在唐德宗时期的事,等到咱们讲到唐德宗再说,接下来咱们言归正传,继续说宰相元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唐代宗李豫并不知不知宰相元载的所作所为,甚至还劝谏过他。
但是因为宰相元载有些许能力,且又除官宦鱼朝恩有功,唐代宗李豫便一直姑且他。
但为何唐代宗李豫最后还是对元载动手了呢?
咱们一起来看看事情的转折点,大历三年,唐朝正苦于与吐蕃的战争中。
此时宰相元载提议迁都河中,并建立五万人的军队护唐代宗李豫安全,避免再发生长安之乱。
同时把大将马璘调泾原节度使,而让原本驻守河中的郭子仪调到西北邠州,冲在对抗吐蕃的前线。
单看这提议似乎都是为了唐代宗李豫好,一切为了保护唐代宗李豫。
元载对自己这个提议特别满意,甚至派人去河中开始修建宫殿。】
唐代宗李豫听到元载这个提议,神情不自觉的凝重起来。
果真,他不该重用元载。
【但是元载没想到唐代宗李豫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并从这开始着手削弱他的势力。
大家觉着唐代宗李豫为何如此?】
*
秦
秦始皇看向扶苏,父子间已然有了默契,只要一个眼神公子扶苏就知道这是他家父皇在问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虽然元载此举看似对唐代宗李豫有力,但是却有染指兵权的倾向。”公子扶苏道。
若唐代宗李豫一旦迁都,即便有五万大军,但军事权利在谁手上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