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杨廷和呈上折子,让嘉靖帝朱厚熜称他亲爹为皇叔父兴献大王,称他的娘亲为皇叔母兴献王妃,称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皇考是对亡父的称呼。
  而嘉靖帝朱厚熜祭祀他亲爹时则自称侄皇帝。】
  听自己莫名多了一个儿子,朱佑樘心里特别不舒服。
  【朱佑樘】:朕不要这样的儿子。
  【路人甲】:巧了,嘉靖帝也不要朱佑樘那样的爹。
  朱佑樘!!!
  “他凭什么不认为父当爹,他继承的可是咱们家的皇位!”朱佑樘又被气到了。
  他可以嫌弃朱厚熜,但是朱厚熜不能嫌弃他。
  【参照之前嘉靖帝和众臣的礼仪之争,他应该大闹反抗,但这次嘉靖帝朱厚熜却没有。
  他只是把杨廷和递上的折子打了回去,很平和的告诉杨廷和,他不满意,重拟。】
  “他怎么不反抗了?不是很倔强么!”朱佑樘一副我就知道的样子,区区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与那些老狐狸作对。
  朱厚照也纳闷,怎么忽然服软了?
  【朱佑樘】:他怎么服软了!
  【赵匡美】:这是服软了?
  【嘉靖帝朱厚熜并没有服软,只是他太过聪明,知道闹也没用。
  登基前,他可以胡闹,因为那些臣子需要一个帝王,为了让他登基他们可以妥协。
  但登基后,原先威胁他们的底牌没了,他再闹,那些大臣自然有的是理由反驳教育他。
  这是一场拉扯战,得慢慢的磨。】
  朱高煦不明白了,“这不还是妥协了?”
  “二叔,这小子说了他不满意。”朱瞻基道。
  朱高煦不屑语气,“轻飘飘的一句不同意有啥用。”
  【随后杨廷和他们上了第二封折子,众臣的意见仍旧没变,逼着朱厚熜认明孝宗为父。
  这次折子里,杨廷和他们列举了一堆前朝之例,像汉朝的汉衰帝等等,教育朱厚熜要知礼仪。】
  听到那些大臣又开始上纲上线的教导,朱厚照不住皱起眉头,看似大义,不过为了自己的利益罢了,虚伪。
  朱佑樘则是一副早料到的模样,那群老东西怎么可能妥协。
  朱厚熜不达目的不罢休,那群文臣更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这次嘉靖帝朱厚熜没有继续把折子打回去,而是留中不发。
  所谓留中不发是这折子我不批就留着,不发表任何意见,说白了就是拖着。
  其实朱厚熜不发表意见已然代表他的态度,但他又不明确自己的态度,如此模棱两可让众臣上谏都找不到理由。
  我又没说我不同意,你干嘛劝我?】
  天幕中出现卡通的朱厚熜,只见他摊着手,头上几个大字,“不表态,不发言”
  【嘉靖帝朱厚熜不发言,有人替他发言,朱厚熜终于迎来了他的第一个战友。
  大礼仪之争终于拉开帷幕。
  七月,大臣张璁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按照明武宗朱厚照的遗诏写的清清楚楚,是让兴献王之子继承自己的皇位,而不是继承明孝宗的皇位。
  因此嘉靖帝是继统不继嗣,根本不用认明孝宗朱佑樘为父皇。
  随后他又反驳了之前杨廷和他们列举的前朝事例,前朝都是正式过继后,而嘉靖帝根本没有过继这一说。】
  “张璁。”朱厚照又把张璁的名字接下来,敢于反抗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此人可以观察观察。
  【张璁提议嘉靖帝还是认兴献王为父,并在京城建立兴献王庙。
  此言论一出,虽得到嘉靖帝朱厚熜支持,但杨廷和一派坚决反对。
  双方再次僵持不下,谁都不肯让步,嘉靖帝朱厚熜的态度比之前强硬许多,谁让他占理了。
  同年九月,嘉靖帝朱厚熜之母蒋氏进京,她听说群臣逼着自家儿子不认自己这个当娘的,于是直接不进京了。
  她的儿子就是她的儿子,绝对不让步。
  这一点,朱厚熜母子二人的态度相当一致,讲真,若是蒋氏这边妥协了朱厚熜那边就难办了。】
  【路人甲】:看看人家这个当妈的,再看看张氏那个当妈的。
  路人甲不由吐槽,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朱厚熜见自家娘亲不进京,朱厚熜抓住这个理由大闹,要是他娘亲不来这个皇帝他也不当了!
  古代孝为大,朱厚熜手上还有张璁提出的大礼仪,无奈之下,众臣只能先妥协。
  升兴献王为兴献帝,升蒋氏为兴献后,不伦不类的称号。
  但蒋氏最终得以太后之礼从正门进紫禁城。】
  听到这,朱厚照不由他叹了一口气,讲真,他有点羡慕他堂弟有这样的娘亲。
  不吃里扒外的娘亲。
  【大礼仪第一战,朱厚熜小胜,他爹兴献王晋级为兴献帝。
  但嘉靖帝朱厚熜却不满足,十二月,他又提出要在他爹帝前面加个皇字,变成兴献皇帝。
  众臣自然不干,别小瞧这一个字,意思完全变了。
  双方再次僵持,好巧不巧皇宫失火,杨廷和他们以此进谏劝说嘉靖帝,看祖宗在天之灵不同意,这才发生的火灾。】
  “这火不会是杨廷和这个奸臣自己放的吧!”朱高煦看向他爹和他哥,“还是真不同意?”
  朱高煦看朱棣和朱高炽的眼神和看先祖牌位一样。
  若不是朱棣怕耽误看神迹,朱高煦这揍肯定得挨。
  【既然祖宗发话了,朱厚熜就免为其难得退一步,他退一步,众臣自然也要退一步。
  就不加皇这个字眼,但必须强调兴献帝和兴献后为亲生父母。
  如此安稳的过了一年,大臣张璁再次上书重提旧事,朱厚熜顺水推舟,重启大礼仪之事。
  杨廷和一听不干了,说好不商议就不商议,他再次强硬起来,这次以辞官为要挟。
  然后,嘉靖帝朱厚熜准了杨廷和的辞官。】
  朱厚照听到这里哈哈大笑起来,“真是我亲堂弟!”
  目前为止,朱厚照还是很欣赏朱厚熜,这小子果真是八百个心眼,竟然斗得过那些老狐狸们。
  朱佑樘还是一如既往的讨厌朱厚熜,虽然他干的事听起来挺爽的…
  【杨廷和一辞官,原本的文官集团群龙无首,但他们仍旧反对嘉靖帝朱厚熜认自己亲爹为皇考。
  嘉靖帝朱厚熜一怒之下,把所有反对的人罚俸甚至贬官罢黜。
  随后文官集团再次妥协,在兴献帝终于变成了兴献皇帝,但是前面有本生二字,本生代表生物学父母。
  但是这还没有结束,嘉靖三年,嘉靖帝朱厚熜又要把本生二字去掉。】
  朱高煦长叹一口气,“他累不累?”
  第193章
  【要是把本生二字去掉便坐实了兴献王是嘉靖帝朱厚熜的亲生父亲, 而兴献王这一脉便成为了真正的皇家正统。
  也就是众臣眼中的以小宗代替大宗。
  怎么说呢,这对文官集团的冲击不亚于当年明太宗朱棣篡了明惠宗朱允炆的位。】
  神迹之言再次刺痛了朱棣,明太宗朱棣一生唯一的黑点就是以藩王之名夺位。
  虽然济南之战后大多数武将文臣投靠他,靖难之役并没有像神迹所述那般一战到底。
  但明太宗朱棣终究还是造反得的天下, 这点改不了。
  不然明太宗朱棣没让朱允炆进祖庙, 朱棣不承认朱允炆, 也不承认自己造反。
  朱高煦打了一个哈欠, 又困又不耐烦。
  他就不明白了,亲爹就是亲爹, 这有什么好争的,从正德末年争到嘉靖三年,合着这三年啥都没干,光折腾这些没用的事。
  有这功夫学明武宗那小子去巡查巡查边防不好么!!
  朱高煦挠挠头发,百无聊赖, 进入放空状态, 不感兴趣, 甚是无聊。
  他这个状态就和平时念书的状态一般, 眼睛是睁着,但是魂已经飞了。
  与朱高煦的无聊不同, 其他人可听到特别入神。
  大礼仪之争面上听起来是嘉靖帝为亲爹争个名分, 实际上是皇权和臣权之争。
  原本扭成一股绳的文官集团因为大礼仪被分成了两派, 谁胜出就代表着谁掌权。
  谁能想到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能把帝王心术玩的如此的溜。
  *
  弘治年
  听文官集团一步步妥协, 朱厚照不由佩服起朱厚熜来, 原来还能这样瓦解他们。
  之前朱厚照用的手段都很强硬,比如建立豹房、长住镇国府、给自己加封大将军抢夺兵权, 正面和文官集团硬碰硬。
  结果没有打垮文官集团,反而让他们拧成一条绳共同反抗自己。
  虽然朱厚照后期也想分化他们, 重用王琼来对抗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可那时候为时已晚。
  朱厚照打起十二分精神,他得向他这位小堂弟学习学习。
  【咱们一起看看嘉靖帝朱厚熜为了接下来的大礼仪之争做了什么准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