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尤其是识人这方面,朱厚照拿不准该重用谁不该重用谁。
  从神迹所述他重用太监刘瑾,就能看出朱厚照在识人这方面不怎么行。
  他在纠结要不要重用他师父李东阳,但是听神迹说他师父干的那些事,好似也不怎么样。
  朱厚照希望神迹能再次降临给他启示,避免做荒唐事。
  说曹操曹操到,神迹又出现在朱佑樘父子二人面前,并且和之前一样,还是大半夜出现的。
  【上次咱们说道刘瑾被凌迟处死,明武宗朱厚照和文官集团第一次交手失败。
  随即明武宗朱厚照又开始扶植起了第二波势力,以江彬和钱宁为首。
  江彬的名字大家应该听着耳熟,咱们之前提过,虎口救过朱厚照的那人。
  因刘六刘七叛乱,从边境调到京城平定战乱,后又通过贿赂钱宁而得得朱厚照召见。
  然后虎口救下朱厚照,被朱厚照另眼相看,不但把他作为心腹还认做义子。】
  听到自家儿子认义子的事,朱佑樘从感伤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儿子,你既然如此喜欢当爹,为何不好好生个孩子。”
  看着肿眼泡的朱佑樘,朱厚照表示自己一点也不想当爹。
  *
  永乐年
  “这小子,看人的眼光是不是差点?”朱高燧吐槽。
  “神迹还没说完呢,你着什么急,怎么就断定这个江什么不是好东西。”朱高煦向着朱厚照,莫名的他非常喜欢这个后辈。
  【而钱宁呢,原本是太监的家奴,后因巴结到了刘瑾而攀上了明武宗朱厚照。
  且他自己武艺了得,可以左右开弓,从而脱颖而出。
  明武宗朱厚照本来就向往马上生活,自然喜欢武艺高强的,加上明武宗朱厚照有意培养武臣,因此钱宁不但被重用,还被收为义子。
  刘瑾被处死后,钱宁非但没有受到牵连反而被升为左都督,执掌锦衣卫事务,可见朱厚照对他的重用。
  钱宁还自称自己是皇庶子 ,对明武宗朱厚照这个爹是异常孝敬。】
  【朱佑樘】:为何吾儿如此想当爹?
  朱佑樘发自内心的求问,他实在不理解,他儿子为何喜欢当爹?
  难道是自己对他的关爱不够,导致自己心里产生了扭曲,一心只想给别人当爹?
  “儿子,是爹对不起你。”朱佑樘的鼻子又酸了,眼泪止不住的流。
  朱厚照颇为无奈,看他爹如此模样,他怎么可能还想当爹……
  【其实收义子这事明太祖朱元璋也干过,还收了二十多个,说白了就是给他们牢固的身份让他们效忠。
  就和对待亲爹一样对待自己,明武宗朱厚照此举是在效仿明太祖朱元璋。
  他收义子是在培养自己的实力 。】
  “原来如此,是为父误会你了。”朱佑樘悬着的心放下了,他原本以为自家儿子是不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癖好。
  *
  永乐年
  “咱就说这小子有出息。”朱高煦又夸上了。
  “咱爷爷收的什么义子,他收的又是什么玩意。”朱高燧道,今个也不知怎么回事,朱高燧就和朱高煦唱反调。
  【朱高煦】:这两个义子如何,是不是好人!
  【朱高燧】:一个贿赂一个巴结太监,能是啥好人!
  【咱实事求是的说,虽然明武宗朱厚照是心中有自己目标的帝王。
  但不得不说,他看人的眼光是有点问题,重用的太监刘瑾,什么德行咱就不说了。
  刘瑾没了,又重用了江彬和钱宁,这俩货都疑似支持反贼宁王造反。】
  朱佑樘的头翁的一下,怎么又有藩王造反啊!
  朱厚照则叹气,自己看人的眼光当真这么差么……
  第182章
  【接下来咱就从明武宗朱厚照用人这方面来梳理一下他“叛逆”的后半生。
  太监刘瑾的死标志着明武宗朱厚照叛逆的前半生的结束, 接下来是江彬和钱宁的重用。
  而对于文官集团,明武宗朱厚照不再和之前一样全盘否定,而是重用大臣杨廷和以及大臣王琼。】
  朱厚照记下了杨廷和还有王琼的名字。
  【今天咱们着重介绍一下大臣杨廷和与大臣王琼,两人开启了大明王朝“权利游戏”的序幕。】
  权利游戏几个大字出现的天幕上。
  “果真文臣没一个好东西。”朱高煦已经形成固有偏见。
  “二哥, 那武将也不一定都是好东西, 刚刚神迹不还说江彬勾结造反藩王。”朱高燧反驳朱高煦, 把朱高煦怼的哑口无言。
  【朱高煦】:反正不能用文臣。
  【朱高燧】:也不能用武将。
  【赵匡美】:用自家人也不行。
  【朱瞻基】:外戚也不行。
  【汉武帝刘彻】外戚怎么不行?
  乐瑶引出“权利游戏”的话题, 弹幕直接炸开了,各位粉丝都有自己的意见。
  弹幕最后集体让乐瑶发言, 这可有点难坏乐瑶了。
  乐瑶特别有自知之明,她之所以能侃侃而谈是因为历史已经发生,作为现代人有上帝视角,乐瑶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料总结一下。
  【不管在哪个朝代,平衡权利都是让君主头疼的大事。
  像是秦朝, 权利高度集中, 无藩王无外戚亦无文武集团, 但是独木难支仅一个昏君加两个大臣就让秦朝二世而亡, 所以,皇权不需要制约么?皇权不需要支援么?】
  秦始皇嬴政陷入沉思, 同时又得到了秦二世而亡的线索, 两个大臣, 其中之一是官宦, 另一个目前不得而知。
  【汉朝吸取了秦朝的教训, 在郡县制的基础上设立藩王,但是藩王权利过大威胁皇权, 又导致了七国之乱,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得到解决。
  但是汉朝又开始重用外戚及宦官, 权利被瓜分,汉朝灭。】
  汉武帝刘彻也沉默了,外戚的确是个问题,若掌控不好就会改朝换代。
  【到了唐朝吸取了汉朝的教训,但又开始了藩镇割据,地方武装势力过大拥兵自重,武官霸权,朋党之争,皇权无力控制,唐灭。】
  拥兵自重、武官霸权、朋党之争、无力控制,神迹每说一个词就让唐太宗李世民沉默一分。
  任道而重远,眼前的繁荣昌盛只是暂时的,李世民把神迹的一字一句全部记下。
  【到了宋朝又吸取了唐朝的教训,开始重文轻武,自断脊梁,被外族欺负的无力反击,最后国灭。】
  和前面几位帝王不同,他已经知道宋朝具体的灭亡过程和后世昏君的奇葩操作。
  加上他弟弟赵匡美那扎心的嘴,赵匡胤已经生出了强大的内心。
  【至于到了明朝,自然也吸取了前面朝代的教训。
  先是不封地的藩王制度,后面咱们也知道,最后变成了累打不掉的养猪,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
  又因为吸取了前朝外戚政策,所以皇后的出身皆是小门小户,于是就出了扶弟魔张氏这样的皇后,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兼并。
  然后吸取了宋朝重文轻武的经验,奈何土木堡一战武官集体团灭加上明孝宗朱佑樘的养蛊,造成文官集团野蛮发展。
  后期又为了遏制文官集团,宦官之乱又开始了。】
  不总结不知道,乐瑶发现大明朝真是把每个朝代的优缺点都试验了一个遍。
  算起来她开大明朝这个话题已经很长时间了,但讲不完就是讲不完,每个皇帝都特别有特色,真是集几个朝代的弊端于大成。
  *
  宋
  “不愧是奇葩的大明。”赵匡美感叹不已,“他是怎么做到把每个朝代的弊端都采纳一遍,但是没灭国呢?”
  这点赵匡美想不明白,他转头看向他哥。
  “大明的皇帝并不昏庸。”赵匡胤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总结了一下,起码明太宗朱棣给大明续命了百年,明仁宗朱高炽又早早死了没造成大的损失,后面的朱瞻基中规中矩。
  虽然出了个朱叫门,好在有弟弟和儿子收拾烂摊子,虽然出了明孝宗朱佑樘这个傀儡皇帝,但儿子却是个有野心和见识的,再次给大明续命。
  只能说,老朱家的基因虽然奇葩,但是一个明君一个昏君,交替登基。
  赵匡胤叹了一口气,这次和赵匡美异口同声道,“不像咱们大宋……”
  【话题又跑远了,咱们接着说大臣杨廷和与大臣王琼。
  咱们先对比一下他们的出身。
  首先,杨廷和四川成都府新都人,典型的南方官员。
  而王琼,山西太原人,则是北方官员。
  虽然都是文官,但是一南一北,身后所代表的集团自然也不同。】
  南方vs北方
  “儿子,你这是想南北制衡?”朱佑樘的眼神亮了,“可文官集团都穿一条裤子,打断骨头连着筋,可能平衡?”
  朱厚照也不确定能不能成,但总不能因忌惮文官而不用他们,得想办法既让抑制他们的权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