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言语间,其父的洒脱、其母的宽和、其兄长的伶俐,竟跃然纸上,叫人望而生羡。
  却不料笔锋一转,讲到作者伺候因故不能继续随行,只得滞留在京,往日那些自在随风的日子,竟然如水面泡影般不可再得......
  这是何等伤怀!
  昭公子几乎要忘了这是篇写吃食的文章,一路读到尾巴,才见字里行间提起这沈记的玉腌鱼,吃起来竟然与儿时父亲钓起的那尾鱼别无二致。
  作者只尝了一口,便潸然泪下,泣不成言。
  昭公子手中捧着新一册《大庆风物》,一时之间,久久不能言语。
  他原本也不是京城人士,只是来此殿试,却不料身子太弱,刚张榜就病倒。
  若非有个同进士出身,凑巧被孙家请来教导小少爷读书,恐怕哪日孤零零死在一处院子里,也只是给京郊多添一只孤魂野鬼罢了!
  他越是读这篇小文,便越是想到自己的故乡。那说起来也不是个令他很熟悉的地方,只是幼时,父母皆在,虽然生活贫苦,却也知道有人支撑、有人盼望......
  如此这般,不由悲从中来。
  “昭先生......您、您怎么哭啦!”孙兆捧着课业回头要请教,却大吃一惊。
  被他这样一说,昭公子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经泪满衣衫。
  “孙少爷......”他泪眼朦胧地发问,“不知这沈记,究竟在京城何处呢?”
  “等我身子好些,我必然是要去吃上一回、十回、百回的呀......”
  第27章 朱夫人
  “我说咱们店里, 近日是不是人越来越多了?”赵二擦擦汗,忍不住问。
  今天跟他一起在大堂轮值的是一德和周全,两人闻言点头:“确实如此。”
  沈记虽说一向佳客盈门, 但眼下毕竟入冬了, 许多常客年纪摆在那里,日日冒雪外出确实不易。
  因此即便宴请往来的客人不少, 但也不至于一日更胜一日吧?
  好在一旁等候的客人们没听见, 否则, 少说也要拽着赵二说上半个时辰。
  ——拜托!那可是《大庆风物》!
  京中报刊的顶流、无数学子的梦中圣殿,就算是再如何成名已久的大家,也以登上《大庆风物》为荣耀呀!
  虽说论学术气质, 《大庆风物》自然不如那些修了再修、验了再验的作品, 但光是它那难以望其项背的发行量, 就说明了这是一份辐射面很广的刊物嘛!
  就算这时的学者、学子们, 还不大能清晰地描绘出辐射面广、读者面广能带来的好处, 但新一期《大庆风物》刊发后,沈记的客流量明显大幅增加,甚至比往日多了一倍有余。
  其中自然也有年节将至, 宴请之事增加的缘故, 但论其根源,不得不提到折月客在《大庆风物》上发表的一篇小文。
  折月客写自己在沈记包厢吃饭的经历,写其中美食、声名远扬的女客包厢, 与沈记掌柜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却也是在写其在朝为官的父亲。
  虽不知这位父亲是谁, 却能从折月客笔下读出他对孩子的疼爱, 与其对自身官途的盼望。
  将对父亲的敬佩、对儿时时光的怀念,用精到的笔墨, 融入对菜肴和饭馆的描写之中。
  以小言大,还不忘点了点亲爹为官不易、所受过的坎坷。
  表面写吃,内里写情;欲说还休,又略显矜持,很是合了这群读书人的胃口。
  无论是措辞还是立意,实在都是不易多得的一篇佳作。
  听完此等解读的沈荔:......
  要不是她亲口拜托薛依依写这篇宣传广告文,说不定都要把传言当真了。
  这群读书人,倒是很适合去现代做阅读解。
  “事前谁也没料想到,这群读书人也这么能掏钱啊!”赵二咋舌,“都说穷书生穷书生......”
  沈荔挽着袖子摇头:“非也,非也——”
  她时不时要过目芳姨记的账,故而知道,大庆风物的发行带来最多的新客人,并不是文人。
  文人是没多少钱的,而沈记除了早餐,要吃一顿饭并不便宜。
  反而是一些谈生意的商贾,又或者和朋友小聚的官员,对沈记新装潢的包厢赞不绝口。
  他们看了大庆风物,一面也觉得这篇小文笔墨精炼、文采出众;另一面,却对所谓女客都能用的包厢有了好奇。
  本朝虽风气开明,但女子独自上街出门,尤其是来饭馆这样鱼龙混杂之地,仍是忍不住叫人忧心。
  试想,沈记的包厢能让这些名门小姐、乃至于让他们背后的父母放心,无论私密性还是安全性,其优越也就可想而知了。
  商贾们谈生意也好,官员们偶尔讲些朝中大小事也罢,既然敢说给对方听,那么便认为对方是可信的,唯独怕的是消息走漏。
  如今隔音技术做得不好,坐在茶馆隔间里,说话声音大些,整层楼都能听到。
  即便那话里没什么绝密消息,但也有失体面不是?
  如此,沈记的包厢反而成了他们极追捧的热门去处。
  她这之前也读过几期大庆风物,因此那天见了薛依依的文章后便知道必能刊登。
  只是没想到影响力如此之大,刚刚扩充出来的十二个包厢都不够坐的。
  好在沈记跟这一片的街道司、捕快关系都好,郑元武几个这几个月,没有一天是不来沈记吃面的。
  加上沈记纳税积极,因而街道司允许暂用梧桐街街面一部分位置,搭上棚子来给客人坐候。
  否则大冬天的,在外面冻坏几个人,街道司也担不起责任。
  但这样终究不是长久的办法,沈荔多少有些为难。
  以沈记目前的规模来看,再扩张恐怕不容易。
  就算能买到铺子,沈记现在能掌厨的暂时也只有她一个。
  宁宁毕竟人还小,虽然有些天赋,但帮厨也就罢了,做主厨肯定不成。
  要是能有几个充分打好基础、技艺熟练、红白两案都能干的厨师送上门就好了......
  沈荔忙活一天,好不容易闲下来,便抽空做了片刻白日梦,正要回后头院子里歇上一歇,就听见有人叫她:“沈掌柜、沈掌柜!请留步!——我们打个商量,如何?”
  闻言抬眉一看,是刚刚从包厢下来的几个商贾,口音倒像是西南那边的人。
  西南一带富的极富穷的极穷,再看衣着,嗯......
  应该是极富的那一批。
  几人里领头的那位戴着紫色貂毛帽,围了同色围脖,这时便开口:“沈记环境清幽,饮食也样样鲜美,无一处不周到。唯有一点......”
  他竖起一根手指,故作神秘:“就是人一多了,这转桌用起来不甚美观啊!”
  沈荔听了,也不由得点头。
  虽然是系统出品的转桌,质量绝不会差,但最适合的人数也就在六到十人之间。要是人太多,用起来的确不太方便。
  古代等级分明,不是人人都敢上手转桌子,且古人没有浪费的观念,一点就点一大桌,满满当当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