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没参加辩论,也没在刘邦面前找存在感的毛亨这才开口:“大王,之前臣和你提过荀子得天下和‘凝’天下的思想。不止荀子,诸多先贤都提出了类似的结论,可这‘凝’要怎么实现?秦的灭亡,让人看到‘凝’不能一蹴而就。有的人想着徐徐图之,有的人想回到先周之时民风淳朴的时候。”
  刘邦捏住刘盈的嘴,制止刘盈的抢话。
  “你们儒家的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已经流走的水不会回来,已经逝去的时光不会倒流,已经发生的变化,又怎能假装没有发生?”刘邦躲开刘盈挥来的拳头,“秦既然已经统一,后世所有有雄心壮志的人,都会想着天下一统……”
  刘盈终于从刘邦的束缚中挣脱,忙开口:“没错!就像天下庶民不堪秦的重负揭竿起义,之后王朝只要太昏庸,庶民都会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把不当人的王全杀了!”
  刘邦:“……”
  汉臣:“……”
  刘邦失笑:“没错,是这样。叔孙通,你和我讲讲孟子的仁政。他的仁政和荀子有何不同?外面吵得太厉害,我听不太清。”
  叔孙通深呼吸,平息心头的颤抖。
  他维持着得体的微笑,为刘邦解释孟子的“仁”。
  孟子的“仁”,归结于一点,就是全面取消各种苛捐杂税。
  不仅是地税、户口税,孟子还主张农商平等,将行商税全部取消,藏富于民。国家只收十一的田税。
  这样做,政府税收会变少,什么都不能做?
  孟子要的就是政府什么都不能做。
  他坚决反对任何徭役。不仅是战争,连官方开垦,他也很反对。
  等庶民有钱了,他需要灌溉自己会去挖渠,需要去其他地方自己会去修路,需要更多的田地自己会去开垦,政府不要强迫庶民做事。
  孟子还对君王世袭会出现昏君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希望重建“世卿”制度,这群“世卿”集合起来,组建一个国家智囊团,儿孙代代世袭职位。
  当君王有很大的过错的时候,“世卿”需要规劝。如果君王执迷不悟,“世卿”就要联合起来重新选一个贤明的君王。
  刘邦听得瞠目结舌。
  他听懂了,他大受震撼。
  难怪没有任何一个君王采用孟子的主张,这也太……太神奇了。
  刘邦笑道:“我还是黔首的时候,应该会喜欢孟子的主张。”
  只交田税,不服徭役兵役,君王昏庸了就会被换掉,太爽了。
  叔孙通平静道:“孟子自己也知道他的主张不符合实际,这只是他的梦想。他希望后世人能完善他的梦想。”
  刘盈双手捂住嘴,免得笑声被外面的人听到。
  孟子说的是“世卿治国”,那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他只能看到“世卿”。
  但如果提炼他的思想,孟子治国的方式后世有很多现代国家都采用了,那就是“小政府”和“议会制度”。
  “孟子的思想,几千年后的后世人会用,但不适合我们华夏。”刘盈笑够之后,放下手道,“我们向来是天裂了自己补,洪水来了自己治。要做大事,就要集中民力。因为不想虐民,所以不补天不治水,放任百姓去死,这种事,我国贤人做不到。”
  刘盈揉了揉笑酸的腮帮子:“孟子自己虽然这么说,但若天塌了水来了,他也会组织一群人去补天治水。这时候他绝不会说什么不要用民力,让百姓自救。”
  叔孙通微微颔首:“世子所言极是。只是先贤提出思想的时候,肯定都是偏颇的、激进的。如何更改,那是继任者该考虑的事。若先贤都保守了,后世徒子徒孙不敢越过先贤,就更为保守。”
  这一点,毛亨倒是很赞同:“虽然老师希望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弟子打着尊师重道的旗号,敢自言胜于蓝的人可不多。”
  刘盈拍胸脯:“我就胜于蓝。”
  毛亨慈祥道:“世子当然胜于蓝。”
  刘邦则琢磨着其他人忽视的,刘盈口中的“几千年”后。
  他都当皇帝了,反正以后治国是刘盈的事,就算自己知道了未来,好像也不怕走弯路了?
  刘邦懒得遮掩。自己马上当皇帝,刘盈是未来的皇帝,需要遮掩什么?
  他直接问道:“盈儿,你说几千年后,可是神仙让你看到了未来?几千年后天下还统一着吗?”
  在场汉臣有人面露茫然,有人十分激动。
  毛亨坐直了身体。
  对啊,世子有神仙授课!
  “当然啊,阿父你就是确定汉承秦制的人,你自己还不知道?”刘盈狐疑道,“你是不是拐弯抹角让我夸你?”
  刘邦淡定道:“夸吧。”
  刘盈撇头:“不要。”
  韩信也对后世很好奇:“盈儿,后世采取的是哪一种思想,荀子还是孟子的?”
  刘盈道:“所有。所有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都能用。先贤提出思想,也没想后世人只用自己的。后世君王就算口头上说用某一家的学说,其实也是选有利于自己的言论,不过披个皮而已。其实就说现在的诸子百家,也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刘盈活动了一下跪僵的身体,琢磨该把椅子做出来了。
  他都要上初中了,还爬刘邦怀里,把刘邦当椅子。
  扶着刘邦的两条手臂,刘盈长舒一口气,继续道:“荀子一派的仁政,就是吸取的黄老思想,对吧?”
  毛亨:“……”
  他干咳一声:“怎么会?荀子的思想就是自己的。”
  刘盈笑而不语。
  后世人只看别人咀嚼过的言论,没有直接看史书记载,都会生出一个疑问。
  汉初的黄老思想怎么突然兴起,他们从哪来的?
  若梳理了诸子百家学说和汉初执政方针,就能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黄老与秦制是一体两面,汉初黄老最近的源头是韩非,再往上是荀子。
  荀子一门,可以是法家,也可以是黄老,反正都是他的门人。
  黄老学派是假托黄帝、吸取《老子》哲学思想,所发展出来的纯粹的政治学派。
  黄老对王朝的目标,是“安”、“强”、“霸”、“王”四个层次。如字面意思,黄老最终的目的就是天下一统。
  黄老要求“尽”民力,但不滥用民力;改造自然,但不滥用自然;选练军队,但不掠夺灭亡国家的财产和妻女;强调法治,但要赏罚得当,不能滥用刑罚。
  黄老学派特别强调“天行有常”,只有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有“功”。人的能力有一天可能会强大到战胜自然,但若不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自然仍旧会惩罚人类。所以无论人类再强大,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至于什么有明君出世,天就不会降下灾难,洗洗睡吧,梦里什么都有。
  天常,法治,强兵,仁德……是不是很眼熟?
  刘邦看着毛亨的眼神古怪极了。
  叔孙通冷哼一声,眼底满是嫌弃。
  孟子一门无论是否受君王欢迎,但他们仍旧是孟子一门。
  不像荀子一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