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晏殊怒道:“你少血口喷人!臣对朝廷别无二心,还请太后娘娘明查!”
  “晏相公,冗员问题你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不知道?你若真是对朝廷别无二心,这会你就应该跟我站在一边。”
  卢长青话是对晏殊说的,可目光却是看着夏竦。
  在改革一事上,晏殊和夏竦便是保守派的中坚力量。
  卢长青刚才提出来的内容就是范仲淹改革里的内容之一,这些人跳得这么高,反对得如此积极,原因只有一个:威胁到了这些权贵们的利益。
  头痛!
  朝会过后,卢长青去见了曹丹姝,给她算了算如今国库的剩余。
  打仗这四年以来,军费支出高得离谱,到目前为止,国库的账上已经是负的了。
  曹丹姝大惊道:“怎么会这样?”
  “娘娘,军费花销实在是太大了,如今西北边患已除,朝廷也应该裁兵了。”
  “裁兵?不是还有辽国吗?”
  卢长青道:“辽国现在不敢跟我们正面打,而且据臣统计,如今厢军以及禁军的人数加起来足有九十余万,这实在太多了。朝廷养不起这么多的兵,所以必须裁掉老弱病残的那部分。”
  想到如今的朝堂局势,曹丹姝忧心忡忡,“可这事交给谁办比较好?若是你负责的话,朝中的大臣们肯定不服,反对的声音会更大更激烈。”
  卢长青给曹丹姝推荐了范仲淹,历史上这事本来就是他干的。
  “可他不是在负责西北边防吗?若将他喊回来,那边谁负责?”
  卢长青想了想道:“娘娘可以先把他喊回来,至于安顿党项人的事,可以让文副使去。”
  “你是指枢密院副使文彦博?”
  卢长青点头,“他曾历任过秦州、益州的知州,在安抚百姓这一点上,做的应该不会比范仲淹差太多。”
  改革的过程是缓慢的,光是确认改革的方针和内容,卢长青跟范仲淹就商量了一个月,这还是卢长青带着“王安石变法”的小抄的情况下。
  等曹丹姝在朝堂上让人宣读了改革内容后,果然遭受到大半朝臣的反对。
  曹丹姝大怒,找出一溜晏殊的“罪名”罢了他的副相,以工部尚书出知颍州。
  后又当场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让他与卢长青一起推行改革一事。
  朝会结束后,夏竦拦住了卢长青,“白知院,你究竟是何意?”
  卢长青疑惑地看着夏竦道:“夏相公这话是什么意思?”
  “白知院聪慧过人,难道看不出来这改革之法,究竟革的是谁吗?”夏竦质问道。
  卢长青笑了笑,道:“当然知道了,我革我自己。”
  夏竦脸色一变,沉声道:“你既然知道,为何还要这样做?”
  卢长青问道:“夏相公,敢问你做官是为了什么?”
  夏竦毫不犹豫地答道:“为国效力,施展抱负。”
  卢长青又问:“除此之外呢?”
  夏竦反问道:“还能有什么?”
  “百姓呢?你眼里没有百姓吗?
  你明明知道国家若是以现状长久发展下去,贪官污吏必定横行,朝廷会越来越穷,百姓们会越来越苦,这可不是娘娘想要看到的。”
  卢长青将手往身后一背,挺胸抬头,虽然个头比不上对方,但气势却一点也不比对方弱。
  “改革一事势在必行,夏相公可别忘了你能有今天都是因为谁。做事切记三思而后行啊,千万别步了晏尚书的后尘。”
  “你威胁我?”
  “不,只是好心提醒而已。”
  说完,卢长青看向围在四周的大臣道:“顺便也提醒一下在场的诸位,咱们享受高官厚禄,自当为民请命,为君分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不好过了,你觉得你们能好过?”
  有人骂道:“危言耸听!”
  卢长青看向说话的那人,道:“你既然能说出这样话来,肯定就是那种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我记住你了,等下回去我就写折子告你,让人查你!”
  众人:……
  不管这些人愿意不愿意,在曹丹姝强硬的态度下,改革还是缓慢地推行了。
  改革官制这边阻力太大,保守派太多,完全不配合,卢长青等人一合计干脆从民生和军队开始动手。
  把夏国国土打了三分之二下来,马和铁的问题一时半会不愁了,武器装备供给上后,卢长青便开始大刀阔斧地裁兵。
  辽国那边听到动静,得知宋廷不太平,加上边境大裁兵一事,内心开始躁动,有些跃跃欲试。
  卢长青当时正在河东路视察,从潜伏在辽国的情报人员那里得知北边又在征兵后,立马整顿军队,严阵以待。
  第259章 不叫清平,乐不起来(28)
  卢长青以为耶律宗真会直接开大,再不济也会拿出收拾李元昊的架势带兵出征来收拾她,结果对方就只是在边境增了一波兵,然后就安静了。
  之后耶律宗真派使臣过来求和,为了体现他的诚意,想替自己儿子耶律洪基求娶宋朝的公主。
  张妼晗生的那个孩子去年因病去世,目前宋朝活着且未婚的公主就只有一位,那便是年仅七岁的福康公主。
  大臣们出奇一致地反对和亲。
  别误会,他们不是心疼福康公主,而是单纯觉得和亲这种行为很丢人。
  不管是从经济还是文化方面,这些士大夫们皆全方位无死角瞧不上北边以及西南边那些“蛮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