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于崇不以为意,略一点头。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两年来,郡主对南阳军花足了心思用足了功夫,钱粮军饷充足,战马盔甲样样不缺。军汉们吃郡主喝郡主的,也到了该为郡主卖命的时候了。
隔日五更天,三通军鼓响后,一千南阳军精锐在校武场里集合。
于崇站在点兵台上,沉声道:“将士们,我们吃得饱穿得暖,拿着军饷。这些都是郡主给我们的。现在,有民匪抢郡主的粮食,杀南阳竣的人,我们该怎么办?”
“杀光民匪!”
众士兵悍然怒嚷!
于崇满意地点点头,手中长刀高高扬起:“现在出发!”
……
“启禀郡主,南阳军已经出发了。”
马耀宗神色凝重地来禀报:“秦侍卫也随南阳军一并启程,还有汤五太爷,亲自去领路了。”
几日前,姜韶华接到汤家来信,震怒不已,一巴掌下去,将黑檀木的桌子拍成了两截。
从那一日起,马舍人来禀报消息的时候,就多了几分小心。
姜韶华嗯一声,转头对宋渊道:“出兵一事,我已经上报朝廷。也写信送去刺史府,让薛刺史心中有数。”
宋渊淡淡道:“荆州境外流窜着这么一股民匪,薛刺史定然日夜难安。郡主令南阳军出兵剿匪,薛刺史应该对郡主感恩戴德才是。”
毕竟,荆州境内只有南阳军这么一支驻军。
其实,还有一支更精锐的南阳亲卫军。这两年一直暗中扩充,已将近三千人。不过,对付一支民匪,暂时还用不上亲卫军。南阳军练兵两年,也到了检验兵力如何的时候。
姜韶华扯了扯嘴角:“薛刺史感不感激,本郡主不在意。”
“百姓们交纳税赋给王府,本郡主就要保百姓平安。谁敢冲南阳郡的人下手,本郡主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血的代价!”
最后四个字,冰冷冷的,杀气森森。
宋渊点点头:“于将军不会令郡主失望,郡主静候好消息便是。”
姜韶华呼出一口气,令人去请冯长史过来。
出兵剿匪平乱,不是小事。打仗一定会有损伤。打了胜仗回来,要赏赐有功的将士,要抚恤阵亡的士兵,要给伤兵们治伤。
总之,肉眼可见地要支出一大笔军费。
总不能空口白话地让将士们去卖命。更不能寒了他们的心。
冯长史早有准备,拿了一本账册出来:“今年秋税刚入库,银粮都充足。南阳军出动一千人剿匪,要准备赏银和抚恤银子。臣算过了,将王府里必要的开支除去,还有两万两银子。”
顿了顿,又低声道:“不过,如此一来,太后娘娘的寿辰礼物,就要简薄些了。”
姜韶华却道:“不,太后娘娘的寿辰礼不能省,还得比去年更丰厚些。”
冯长史不吭声,默默看着郡主。
王府里有金山银山,也禁不住这么用啊!
姜韶华咳嗽一声,声音软了下来:“王府里的支出用处,减掉三成吧!”
冯长史有些无奈,叹了口气:“郡主衣食用度已经够简单了,偌大的王府,要节约用度,也不能让郡主舍不得穿新衣打首饰。”
姜韶华轻快一笑:“无妨,我本来也不爱这些。”
就在此刻,陈瑾瑜匆匆进来了:“郡主,薛刺史派人送信来了。”
第246章 刺史
薛刺史的书信,到底还是来了。
姜韶华意味不明地扯了扯嘴角:“将信呈上来。”
陈瑾瑜应是,呈上书信。姜韶华接过信,迅疾拆开看了一遍。
薛刺史是朝廷正二品高官,也是荆州境内品级最高的文官。以前南阳王在世的时候,薛刺史时常来信问候,来往还算密切。南阳王病故后,很自然就疏远了。
官场上人走茶凉是常态。姜韶华这个南阳郡主,不过是个没成年的小姑娘。薛刺史维持了面上的尊敬,自觉就已足够,无需巴结示好。
这两年多来,姜韶华一边暗中招兵买马囤积实力,一边整顿吏治,对外却十分低调。最被人时常提起的,是每个月送去景阳宫的书信和丰厚的礼物。在薛刺史看来,这分明就是姜韶华心虚没底气要巴住郑太后这棵大树遮阳庇荫。
也因此,薛刺史没将南阳郡主看在眼底。
没曾想,郡主不动则矣,一动便是地动山摇。
薛刺史在几日前接到郡主来信,看后心神俱震,久久难言。然后,便提笔写了这封回信。
在信中,薛刺史对郡主慨然出兵剿匪的举动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并代表荆州境内所有百姓和官员对郡主表示深切的感激。最后,还表示要出银子犒赏南阳军将士。
“这位薛刺史很上道。”姜韶华看到后来,愉悦地笑了起来,随手将信给了冯长史:“冯长史不必为军费发愁了。”
冯长史将信匆匆看了一遍,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来,欣然道:“确实是一桩好消息。日后朝廷诘问起来,还有薛刺史在前给我们挡一挡。”
姜韶华嗯一声。
陈瑾瑜如今眼界开阔,颇有见识,闻言低声笑道:“以我看,这位薛刺史才是精明过人。郡主一声令下,南阳军便悍然出兵。薛刺史焉能不心惊,这才慷慨解囊,要出一笔军资。”
姜韶华淡淡一笑:“他懂事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