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他目光深长,似有思忖:“没有手术,是因为无受伤重病之人,这本是好事。你我修习医术,事关性命,断不能生出追逐功利之心。”
  说罢,他严肃了神情,向这位不太熟悉、却令人钦佩的师长深一颔首:“学生受教。”
  这幅老成的神态,倒真有几分他们大师兄的影子。
  想起谢望,李明夷环顾一周,才发现少了一人。
  “谢师兄已经用过饭了。”不待他问,已有人主动回答,“他托我们转告郎君,林师兄的情况已经稳妥,官医署中事杂,他明晨便启程回陈留。”
  谢望来得果断,走得却如此匆忙。
  仿佛在逃避什么似的。
  李明夷并未,也不打算主动去提起那个话题。
  某种意义上,他比任何人都可以理解谢望。他们都同样,只有亲眼见证的事物,才可能改变自身的想法。
  “我知道了。”
  ……
  吃过晚饭,诸人各自散去。
  一夜宁静。
  次日,一声惊呼划破清晨的寂静。
  “着,着火了——!”
  李明夷一个激灵起身,隐约嗅到什么,连鞋子也来不及趿拉,提起正睡得香甜的马和,一个箭步冲到门口。
  “……怎么回事?”正沉浸在梦乡中的马和,扯了扯被他揪紧的衣领,瞪着迷茫的眼睛环顾一周。
  “哪个兔崽子发梦话?这不好端端的……”
  他的声音忽然卡住不动,视线也凝固在某个方向。
  与此同时,闻声而起的众人,也都陆续钻出房门。看到眼前的景象,所有人纷纷怔在原地——
  一束浓烟,正从远方升起。热浪推着浓烈的烟尘,很快将整个天际遮得乌黑。
  第134章 烧伤
  浓烈的尘烟布在天际,将才刚亮起一线的天光遮去大半。枯焦的味道,顺着吹刮的河风弥散而来,似乎也暗示着发生在不远之处的一场火情。
  “这是……天火?”
  被惊醒的生徒们齐齐跑出房间,站在石阶上,举着手掌远眺彼方。
  李明夷和马和对视一眼,脸上的神情逐渐凝重。
  且不说昨夜并没有雷鸣,刚刚经历降水充沛的雨季,潮湿的林木也不是那么容易烧起来的。
  这场毫无征兆的大火,比起天灾,倒更像人祸。
  “不好。”仿佛被这个联想点醒一般,马和猛地一拍脑门,脱口而出,“这是狼烟。”
  “狼烟?”一旁的阿去扭过头,似乎也想起什么,“我听村里的老人说过,狼粪烧出的烟笔直冲天,不会被风吹斜,所以打仗的时候才烧狼烟。”
  他往外转了转眼珠,目光中透着些许疑惑。
  这弥天的烟尘,怎么看都不像传闻中的狼烟啊。
  “非也非也。”马和摆一摆袖子,朝着好奇看向他的众人说道,“古人所云狼烟,乃是说戒备狼子之信号。那边地的狼烟,一昼夜间便行二千里,连着成百上千的烽烟台,若真用狼粪去烧,得多少只狼才够用的?”
  这一发问,果然把对方问住了。
  少年眼神愈发不解:“那你又为什么断定这就是狼烟?”
  “很简单,真正的狼烟,多是加了蒿艾一类容易烧出烟尘的植物,或是直接焚烧湿木,便能造出遮天大烟,叫人远远就能看见。”马和向外抬抬下巴,语气越发急促,“今月刚落了雨,又不到烧稻草的时候,这火来得绝不寻常。你们瞧见了,有烟而不见火,必是懂行的人在报信。”
  说到此处,他匆匆转过身,踏步便往房门里走去。
  阿去正听得起劲:“你做什么?”
  “还能做什么?”马和毫无犹豫地踏进门槛里,扬声道,“这里要打起来了,咱们得赶紧收拾东西……”
  趁早跑啊!
  话还没说完,抛在身后的袖子便被一股力气稳稳抓住。
  不祥的预感浮上心头,马和脚下一顿,幽怨地回过头去。
  果然撞见一双冷静无波的眼眸。
  “李郎。”他讪讪一笑,小心地扯了扯袖子,试图拉动这头犟驴,“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此地不宜久留,咱们权且先避一避。”
  说着,他用力抬了抬眉,向外递出一个求援的眼神。
  年轻的生徒们显然没接到这份暗示,只是彼此不安地互看一眼。终有人上前一步,沉声问道:“先生以为呢?”
  “没必要逃。”李明夷松开手,向后转去目光,“战场不会在这里,至少,不是现在。”
  马和往前踉跄两步,呆在原地。
  “你怎么知道……”
  “叛军久踞邺城,自然不必向本地乡民大张旗鼓地出兵。”李明夷不徐不疾地回答,“若是唐军前来征讨,就更不会悄无声息地行事。”
  从军的数月,多少教会了一些他战场上的道理。
  暗地行兵、骤然偷袭固然是百试不爽的致胜战术,但绝非现在唐军的第一选择。
  一方面,邺城周边已逐渐播散出叛军势力,直袭邺城有一定的难度。而更重要的是,如今的战况,早不同于当初的千钧一发的危局。攻克邺城这个叛军最后的根据地,其意义远非取得一场攻城战的胜利那样简单。
  不仅须赢,还得赢得彻底、光明。
  这恐怕也是李唐王朝一直按兵不动、等候时机的原因之一。
  “可若是史党燕卒举兵来犯呢?”问出这个问题的,是生徒中的一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