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目前看来,两面战场算是各有输赢。
  只有潼关内的十万大军日日操练,却坚决不出。
  慢慢地,一些微妙的声音开始出现在附近的兵民中。
  毕竟攻下河北,郭子仪是拿出了全身家当的;死守南阳的唐军,也正面临数万燕兵铁蹄。
  而雄踞天险、关门练兵的潼关军,看上去却有种不合时宜的安稳。
  东都洛阳就在潼关之东。
  南北战场都拼了老命,偏偏离狼王安禄山最近的哥舒翰军不肯出兵,未免显得懦弱。
  李明夷不太清楚这种论调背后有几成该归功于杨国忠的煽动,但可以肯定的是,人言之可畏,有时甚于兵刃。
  而如今,哥舒翰一日不好,他们这些受令而来的医生也一日不能离开潼关。总归无事可做,田良丘索性令他们一同协助军医,治疗军中受伤的将士。
  “唉,痛痛痛……李先生你轻点!”
  小兵抱着肚子,险些哭出泪来,蜷缩着身子抵抗李明夷的手。
  “让你们天天喝酒,不会是吃坏肚子了吧?”路过的林慎瞥了一眼,没有任何同情的意思。
  大概是安逸太久,即便田良丘勤恳练兵,无战可打的潼关军仍显得比朔方军松散多了,作风甚至连地方守军都不如。
  “不打仗,就只能喝酒了啊。”小兵呼痛一声,小声地道,“又不是我们不愿意去打安禄山。”
  摊上个瘫子老大,他们便是想一展军风也难啊!
  但哥舒翰威名仍在,这些话也只敢嘀咕嘀咕,万万不敢传扬出去。
  李明夷的手慢慢揉在那张板硬的肚皮上,抬眸看他一眼:“不打仗,不好吗?”
  “当然不好了!”对方说来就激动,“不打仗,我们怎么能建功立业?现在威风都给朔方军抢走了,我们潼关军……嘶。”
  被触碰到痛点,他脸上骤然出了一层冷汗。
  李明夷的手掌停在他的剑突位置,问道:“最近有没有恶心呕吐,右肩、背膀会不会痛?”
  小兵连连点头。
  “如何?”一旁的谢望投来隐隐忧患的目光,“最近军中腹痛的病患越来越多了。”
  夏天到了,各种传染病开始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滋生。
  腹痛可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李明夷先是开了个药方给那小兵,接着才徐徐起身:“不好说,我去看看情况。”
  刚折回来的林慎马上听到这话,赶紧跟上:“你去哪里?我也去。”
  “你真的要去?”李明夷转头看他一眼。
  林慎奇怪地挠挠头。
  这人还能去什么禁地不成?
  可李明夷越是摆出为他着想的架势,林慎就越按不住好奇。
  直到到达目的地,冲天的臭味几乎把他天灵盖掀开。
  他捏着鼻子,感到窒息地左右一看,目光更加匪夷所思:“你来粪池干嘛啊?”
  “找病因。”
  说话的同时,李明夷拿了个木棍,竟然就这么不顾脏污,一点一点对那些排泄物扒拉起来。
  高风亮节。
  林慎发自内心地赞美。
  就在他险些被熏得流泪的时候,一截暗红色的环状生物,忽然扭曲着身子出现在视野之中。
  两人对视一眼,对这小家伙都不算陌生。
  这是蛔虫。
  第60章 胆道蛔虫症
  蛔虫,世界上最为广泛存在的寄生虫种之一。
  在李明夷出生的九十年代,全中国的蛔虫患病率一度接近百分之五十,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童年回忆”了。
  这种土源性寄生虫具有很强的区域分布性,高温湿热的潼关中,聚集的十万大军就成了它们繁殖的最好基地。
  仔细翻看,排泄物中的蛔虫数量密密,简直令人头皮发麻。
  面对这幅致死性不强、杀伤力极大的场景,林慎的嘴角忍不住扭曲起来:“内经中说,蛟墙会使病患心肠疼痛,上吐下泻,长久以后气血两亏。难怪了近来腹痛症的人越来越多,居然是因为长虫。”
  蛟墙、长虫都是古人对蛔虫的称呼。
  不像霍乱、鼠疫这样的传染病一样致命杀伤,这种生生不息、循环寄生的小虫子和人类缠斗了几千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让拥有更高智慧的人类恨得牙根痒痒,却偏偏除之不尽。
  而看似平常的寄生虫病,一旦在以十万计数的密集人口中爆发,带来的威胁绝不止是小小腹痛。
  李明夷丢下木棍,与林慎对视一眼。
  林慎立刻明白:“我这就把此事禀告给赵军医长。”
  另一头,军医处的病人房中,轮值的军医们正紧张地进出忙碌。
  这两天军中腹痛的病人数量突然增加,还好有那些民间的医生一起帮忙,才不至于让他们太手忙脚乱。
  “谢郎,病人情况如何?”
  地面的草席上,一个看上去才十五六岁的小兵正蜷曲着身体,嘴里发出痛苦的呻.吟。那张被日光晒黑的青涩脸庞此刻像草纸般暗无血色,脸上的汗水一层层滚滚下,滴在地面,湿了一大片。
  谢望正凝神为其把脉。
  片刻,他才抽回手臂,落笔写方:“若是寻常腹痛,其脉当沉。可病人脉弦而洪大……”
  倒更像蛔厥。
  谢望的目光落在小兵颤抖失色的脸庞上。
  可蛔厥会引发如此急性而剧烈的疼痛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