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施元夕的名次,在甲三级中排名为第十一位。
  以她入国子监的时间来说,其实已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成绩了。
  而且她名次较低,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策论拖了后腿。
  她本次小考的策论,仅拿了乙中评分,邱学正给出的评价,是所写的议题过于平庸化了。
  当然,这只是相对于整个甲三级的学子而言,差了些许。
  放在了整个甲等院,她这篇文章都是极其拿得出手的。
  只是,国子监内,确实有着极为了得的人才。
  其中之最,当属此前跟施元夕几乎没什么交集的周淮扬。
  周淮扬是去年升入甲三级的,而从他进入了甲三级后,便一直都是甲三级第一。
  此番也是。
  与现代的多维度教育不同,大梁的科举也好,国子监教学内容也罢,都更偏重于文科。
  周淮扬就是典型的文学奇才。
  小考以后,施元夕也看到了他那篇接近于拿到了全优评分的策论。
  整篇文章,堪称经典。
  不光是引经据典,且还具备非常优美的文学观赏性,也就是平仄对齐,文采斐然。
  比较起来,她在现代十五年养成的散漫又自由的思维下,写出的文章,便远不如周淮扬这篇精彩。
  当然,若以现代思维和眼光来看待,他们二人亦是在伯仲之间。
  可这是在大梁。
  以目前施元夕的小考成绩,也是能参加结业考试的,并且甲三级第十一位的成绩,也足够她通过结业考试了。
  只是,施元夕此番并不打算参与结业考试。
  一个她的历事还未结束,按照律令,她需要拿到了历事评分,才能参加结业考试。
  往常还有历事结束后,需得要回国子监再学习一年的规矩,眼下这条规矩倒是没了,不过历事评分仍旧是必须。
  而本次大考,会在她历事结束之前进行。
  也就是说,她若是想要结业,必须得要等到下一次大考才行。
  那对她来说,眼下只需要保持住目前的成绩,结束兵部历事后,就能直接从国子监内结业。
  若是按照这个流程来走的话,她结业的时间只怕会比徐京何更短,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国子监一年就成功结业的学子。
  但,施元夕并不打算止步于此。
  她清楚地知道,她未来将要踏出去的那一步,需要她有着一个无比坚实的基础来支撑。
  那么现在国子监内的每一次大考成绩,对她而言,都格外重要。
  只是,眼下时间比较紧,她又被兵部和双管突击步枪的子弹两方占据了不少时间。
  学业之上想要再有所进步,必须得要用一些方式方法了。
  这等方法,对于大梁学子而言,也是极其常见的。
  那便是——拜师。
  施元夕需要一位名师,对方得要擅长策论,且还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如此,才能为她的出身正名。
  其实郑奇明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他在民间的声望也是够的。
  但施元夕并不打算这么快就和郑奇明捆绑在一起,让魏昌宏的视线落到了他的身上。
  思来想去,她倒是想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她从郑奇明那边,与对方搭上了线,且在多次登门后,让对方松了口,收下了她做弟子。
  在对方的教导下,她这一个月的时间内,除去了该做的事情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将所有的内容嚼烂了,一点一点牢记在了脑海中。
  还运用了不少现代的应试考试的方式,来各种加强记忆。
  终于,在进入兵部历事的第二个月结束后,迎来了她在国子监内的又一次大考。
  清晨,国子监门外,所有的学子整装待发,等着接受检查后进入院中进行大考。
  国子监的一众官员都候在了门外,徐京何也在。
  这一个月来,朝上尤其精彩,特别是刑部。
  魏昌宏手底下的那位刑部侍郎,如今已经被御史台给参成了筛子。
  眼看着摇摇欲坠,将要倒塌。
  距离徐京何正式离开了国子监中,也没几日了。
  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监考学子大考。
  入院检查已经开始,门外尤其热闹。
  就在此时,一辆马车停在了国子监外边。
  马车停下后,徐京何微顿了片刻,主动抬步迎了过去,将车上的人搀扶着走了下来,一边轻声问道:
  “老师,您怎么来了?”
  林大儒难得好心情,面色极佳,闻言笑道:“自然是来看我那新收的弟子了。”
  新弟子?
  在场之人皆是一愣。
  林大儒名望极高,在整个大梁都备受推崇,而他这一生中,也就收过了一名弟子。
  便是眼前的徐京何。
  也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此前徐京何还曾将他请来为国子监学子出题。
  哪知,这一段时日不见,他竟是收了一名新弟子?
  就在所有人都对林大儒这位新弟子感到了好奇时,徐京何见林大儒突然笑了起来,抬手,冲着不远处刚下马车的施元夕道:
  “夕儿,快些过来见过你师兄。”
  徐京何:……
  第58章 编故事
  自施元夕进入了国子监开始,徐京何就是国子监的司业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