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尽管眼睛略显狭长,给人一种稍显柔和的感觉,但那种气度和才华丝毫不减。他的外貌颇为潇洒,走路时带着一种独特的风采,与众不同。
  李源微笑着看着三人,眼中流露出一丝欣慰和慈爱,语气中满是赞许:“三位年纪虽不大,才学却不容小觑啊。”
  三位新科状元、榜眼、探花面面相觑,都忙不迭地推辞。
  成奇略微微一笑:“陛下过奖,实在是我们三人努力未及,若没有圣恩指引,哪里能有今日的荣光。”
  李源目光挨个看过去,最终停留在秋南亭身上,语气深沉:“今日本该立即与你们授职,但朕却有几分犹豫与疑虑。”
  郁鹏天见状,朗声答道:“还请陛下直言,草民等必定为陛下分忧。”
  李源仍然注视着秋南亭,沉吟片刻道:“你们三人各有长处,朕在你们的文章中已有所体会,只是若直接将你们丢进翰林院,恐怕有些埋没了你们的才华。
  你们皆为年轻一代,许多颇有些出格的想法,朕虽然欣赏,但恐怕与翰林院的老头子们有所冲突。”
  秋南亭和成奇略没有立刻开口,两人皆为较为冒进的代表,等着皇帝继续往下说。
  另外,郁鹏天虽为文字内敛之人,心中同样有着宏大志向。李源如此言辞,也是说到他心坎里去的,他便不由得开口道:“陛下所虑有道,若有可能,我等必将竭力配合,只要是为国家出力,哪里都可去。”
  李源点了点头,“所以朕想着,先与你们商议一番,再做官职定夺。若你们愿意去地方,体察民情,朕也是允的。”
  秋南亭心中一动,虽然他在三人中排名第三,但看着旁边两位依旧沉默的成奇略和郁鹏天,他终于忍不住开口:“陛下,草民虽心怀抱负,但毕竟是个缺乏经验的学子,若贸然去做实事,可能反而会害了百姓。故而,草民希望能先在中央沉淀一番,积累经验,待时而动。草民愿意去翰林修书,但既承陛下厚爱,也希望能够写自已想写的书。”
  “哦?”李源终于听见他说话,来了兴致,“可有什么想法?”
  “草民醉心农事,早在前些年便在自家院子中钻研农事之道。正逢连年天灾,草民虽力薄微弱,但仍希望能为国家解决一些基层问题,尤其是在农事上。”他这一番话语句句诚恳,却并不似一个新科进土该有的回答,反倒透出一种莫名的朴实。
  成奇略和郁鹏天听到秋南亭竟然钻研农事,两人几乎是下意识地睁大了眼睛,面面相觑,心中不禁产生了几分惊讶与疑惑。
  大家考科举的,那都是天天抱着经书钻研来钻研去的。
  李源却是爽朗大笑,悦道:“朕还从未见过这样的人才,好,好哇,那朕便允了你在翰林院,授与你翰林院编修一职,特许有半数时间可不参与其他书籍编撰,专研农事。你意下如何?”
  秋南亭听到这里,顿时感激万分,心中对皇帝的惧怕再减一层,亲切更甚,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触地:“臣,叩谢陛下,谢陛下恩典。”
  李源看到他如此掷地有声,神情愈发柔和,笑着让他免礼。
  第181章 我未摘月,月亮却奔我而来(26)
  关于秋南亭这份殿试文章,在李源做出最终决断之前,他召集了工部和户部的几位官员前来共同研究,官员们对文章的大半部分表示认可,尤其是工部和户部的人员,几乎对文中的内容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而剩下的小半的一半,则让户部专事粮谷和司农和工部的人倍感惊讶,讶于这文章中对农业的超前见解,偏偏这其中的东西并不激进,极具前瞻性。
  特别是在讨论农业改革时,秋南亭并未急功近利,而是提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出的方法若得以实施,十年内,整个国家的农业就有可能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令工部与户部官员震惊的是,秋南亭竟然在文中提到了具体的农业预算,并细致地列出了一些需要资金支持的领域。
  户部侍郎看到这些内容时,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连忙向李源保证,这些内容绝不可能是他泄露出去的国库机密。
  然而,剩下的文章部分,就较为晦涩难懂,无人能明白上书内容,但偏偏户部和工部几个官员抓耳挠腮地好奇。
  抱着一厢疑惑,李源眉头微蹙,直接了揭开这张试卷的糊名。
  当秋南亭这三个字出现在众人的眼前时,整个殿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三个字上,都有种诡异的违和感。
  虽然早就有人猜测,甚至可以基本确认这就是秋南亭的文章,但由户部和工部指出其后文的专业性之后,看着这个以读圣贤书在京中出名的年轻人写出这种东西,任谁都觉得割裂。
  李源盯着这三个字,良久没有说话,沉默中散发出一种难以捉摸的情绪。片刻后,他忽然笑了出来,那笑声在这沉默的殿内格外响亮,周围的官员们顿时屏住呼吸,气氛显得异常凝重。
  各位官员悄悄观察李源的神色,心中不禁产生了疑惑,却发现皇帝的笑容并非出于讽刺或不满,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他的眼睛都罕见地弯了起来,显然对此人此文产生了由衷的兴趣。
  “有意思,真是有意思。”
  ————
  新科一甲的三位学子骑马游街,马背上风姿绰约,三人英俊的面容在阳光下更加显得英气逼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