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随后国子监便请出经过承天帝审阅御封的试题。
作为国子监祭酒的谢向文脸色肃穆的打开试题卷轴,高声念道:“上古大贤周太公推崇笃爱而意诚,义正而情重。请诸位皇孙以典故阐述笃爱而意诚,义正而情重的内涵。”
谢元洲眸光微闪,大哥果然拟了这个题目,皇帝也真的欣允了。
他前几日暗示大哥,皇上最近在看周太公的《尚雅集》。周太公的学说思想中,非常看重家人亲情,正所谓兄友弟恭,笃爱意诚,义正情重。
如果是这题的话,那小杀人魔应该.....
元洲的目光不禁偷瞥了眼秦昭明,这小子的脸上果然显出几分惊喜,使劲咬着下唇,仿佛在压制某种兴奋感。
元洲收回目光,唇角浮现一抹高深莫测的浅笑。
不同于元洲和秦昭明的一脸泰然,其他皇孙开始挠头抓耳,使劲想着题目相关的典故。
最开始回答问题的几个皇孙均答的差强人意,马马虎虎。直到端王秦昭旭回答时,他引经据典、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个著名历史典故,承天帝方才展露笑颜,不住点头道:“昭旭这个典故说的好!”
端王得意的扫了眼四周羡慕的皇孙,大摇大摆的坐回了位置。
秦昭明望着端王的方向,深抿着唇,似乎鼓着一副不服输的劲儿般。
紧接着魏王世子秦昭毅说了一个较为生僻的典故,也得到了承天帝的夸奖。
魏王是承天帝最宠爱的皇子,对其喜爱程度甚至多于太子,魏王在朝中势力几乎可以于太子势力抗衡。
据谢元洲观察分析,这个承天帝似乎在搞制衡,他故意放纵魏王,造成太子与魏王在朝中分庭抗礼的一种事态。所以端王与魏王世子同时被承天帝称赞也在预料之内。
终于轮到秦昭明回答问题了。
昭明起身深呼吸一口,在端王等人嘲讽鄙夷的目光下,将心中酝酿半天的典故娓娓道出。
秦昭明声音低沉,但非常清晰,“前朝郑厉帝二年,吴中郡南华山飞流道观,有兄弟二人因家贫,同入观为道童,时至寒冬凛冽,道馆食少衣寒,兄千辛万苦得一菜饼,不忍食之,让于弟食......”
随着秦昭明这个兄弟俩寒夜分饼的感人故事逐渐讲出来,在场所有人全都脸色骤变,尤其是承天帝。
这位老皇帝眸色极其复杂,布满皱纹的脸庞仿佛笼罩上一层冰霜,眉头紧紧锁在一起,脸颊处不可控制的微抖着。
秦昭明没有注意到这些变化,依旧在努力背诵着前日谢元洲给他那两本历史典故中,看到的这篇唯一跟兄友弟恭相关的典故。
太子脸色青红,早已安耐不住,起身斥道:“大胆!逆子该死,竟说出如此忤逆之语!”
谢元洲微压唇角,好戏开始了......
秦昭明愣住,这是太子十多年来第一次跟他说话,虽然是骂他的!
旁边的魏王眼中闪过一抹幸灾乐祸之色,故作姿态道:“秦昭明,你竟敢提秦伟峰这个千古罪人,是何居心啊?快说!是何人指使你干的?”
秦昭明满脸迷惑,秦伟峰是谁?他讲的明明是道观两兄弟啊?
太子见魏王似乎想把火往自己身上引,急忙甩锅般指着谢元洲斥道:“谢元洲,你是他的少傅,他刚才的典故可是你让他说的?”
元洲立即显出一副惊吓害怕的样子,“太子殿下,元洲从未让昭明公子讲这个典故!”
昭明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典故为何会引起众怒,但眼见元洲被父亲叱责,急的辩解道:“谢少傅没教过我,是我自己从书里看到的。”
另一边谢向文也护弟出声道:“太子殿下,皇上曾有口谕,昭明公子自幼顽劣不堪,难以教化,无论谢元洲教导结果如何,都不治罪于他。如今昭明公子口出恶言,岂能怪在谢元洲身上!”
太子还想继续甩锅给谢家时,长公主的的目光移向了他,太子望着姑姑那道深邃的眼神,顿时咽下了后半句话。
魏王见有机可乘,立即接口道:“秦昭明,你身为太子之子,竟然敢为那大恶人说话,那个秦伟峰罪恶滔天.....”
“住口!”一声怒吼似龙吟般自御座上传来。
天子之怒重于泰山,众人吓得纷纷跪倒在地,是瑟瑟发抖。
元洲伏在地上,眼底却露出得逞之色,他早就料到承天帝听到这个典故一定会暴怒!
他们口中的大罪人秦伟峰,便是祖母和承天帝的亲大哥秦伟峰,也是祖母前几日暗中祭奠的那个大舅爷爷。
他在秘书监时,翻阅过历代史书,史书记载,前朝郑厉帝暴虐不仁,承天帝兄姐弟三人奋起反抗,起兵造反,推翻了厉帝统治,就在新朝当立之际,秦伟峰突然倒戈,竟要谋害弟弟,独揽大权。承天帝在二姐夫老安国公、也就是元洲祖父的全力支持下,打败大哥哥,秦伟峰被逼自杀。
承天帝称帝后,将大哥后代全部流放至渝州,世代做苦役。而秦伟峰三个字,一直是承天帝的忌讳,他不准任何人在他面前提及这个人。
而秦昭明今日说的那个兄弟寒夜分饼的典故,便是承天帝和秦伟峰兄弟两人年幼时在道馆的一段经历,这典故在承天帝兄弟和睦时,本是一段人间佳话,但秦伟峰成为大罪人后,自然也成为不可提的禁忌。
元洲在预测出今日考题后,便故意将记载这段典故的书交给昭明学习。他料定这小子不可能知道秦伟峰的事,而且那本书已经让他暗中销毁了。秦昭明是绝不可能把这事牵扯到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