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陆简昭噤了声,目光瞥了眼院中急匆匆赶回来的书童,寻常似地坐下跟檀允珩闲谈,“刑部张大人的意思,杀寒夫子那人是要挫骨扬灰的。”
雨停歇,秋高气爽,堂屋里二人都不择声,只有檀允珩手中拨楞茶盖的细擦声,书童走进,环了眼四周,垂头走向二人身前,作揖道:
“启禀两位大人,书院学生已返回家中,三日后来送寒夫子出殡。”
书童名林惊忆。
林惊忆进来看着堂里寒夫子的遗物被收拾整齐,没再敢说什么。
寒夫子授人予渔,身后遗物轮不上他收。
檀允珩抿茶过后,“本官记得你是自幼养在寒夫子身边的。”早年,寒夫子路过一家河滩,发现一个弃婴,收了在身边当书童的,这就对了,书童没触过学生以外的百姓。
站在二人跟前的林惊忆,明显露了吃惊色,这事儿是先皇在世发生的,虽说寒夫子称得上朝中栋梁,但夫子从未跟外人提及过他,两位司昭那般忙,怎会有功夫查探这个。
林惊忆失神一瞬,怔怔道:“草民是寒夫子自襁褓就养在身边的。”
“那怎不考取功名呢。”陆简昭侧手端茶盏,徐徐道,一记眼神朝站着的人看过来,把林惊忆吓得一激灵。
林惊忆第一次见大司昭,之前他都从学生口中听来的,说大司昭大公无私,不苟言笑,只有在小司昭跟前才温情有色,加上他踏堂屋门槛而进,听到大司昭平淡说着白徵如何死。
朝臣在上,往往一句能定犯人生死,白徵真该死,当他听到大司昭那句话时,也会害怕,还好小司昭是个和善的。
“回大司昭,草民不愿考取功名。”
檀允珩未曾听寒夫子提及过这个书童,她是听舅舅提过一嘴,寒夫子一生无妻无子,只有个从河边捡的书童相依为命。
说到底书童算是寒夫子的家中人,家事不说于外人听,常人之性。
**
司昭府,两位司昭回来后,赶忙派了衙役暗中前往寒山书院藏匿,防止有人害林惊忆,如今整个书院只剩下书童一人,想害其死,甚至无声无息就能做到。
偏堂中间的八仙桌上,摆着寒夫子的遗物,一旁的花窗,一边倚着一人。
一个落在秋阳里,明阳千里;一个阴绵之中,清越无双,二人闲闲倚窗站着,看院中梨树硕果,再过几日便可吃了。
“你说书童是寒夫子打襁褓养来的,会不会听了有心人之话,拿珩儿做比较。”陆简昭在返回司昭府的马车里,就心神不宁的,自他回都,桩桩件件,不是挑唆檀允珩的过往之事,就是陆府之事。
二人婚前婚后,高门权贵不曾有过半分气馁,也就静了月余,又蠢蠢欲动,他们的心昭然若揭,就是不让他和珩儿安生。
寒夫子不显山漏水,勤勤恳恳授学生,与书童的过往,寒夫子没透漏半点,他不得而知,甚至他派人去刑部问过张大人,张大人也不知寒夫子与书童如何相处。
珩儿的事却是人尽皆知,襁褓入端慧长公主府,都城中人哪个不叹珩儿命好,父亲一朝得势,她也飞上枝头,到后来珩儿任司昭一职,百姓人人又叹,珩儿是他们的父母官,他听殷叔讲这事儿,偶得一时分不清是百姓识时务,还是淳朴之幸。
不尽相同的遭遇,却有如出一辙的过往,记得珩儿同他前去孙萍家中查探,他那会儿有过思忖,孙萍之女孙绥,早年丧父,是否是三公主府故意所为,欲意挑起人命各有不同,让百姓口中常有抱怨上苍不公,才是三公主真实目的。
百姓常抱怨命生来不平等的起始,就是珩儿和孙绥的命运,天壤之别,挑起民心,珩儿这个父母官久而久之脱了民心,孙萍母女一事,没等发酵,三公主去世,彻底甄没。
这次又是,寒夫子书童,跟珩儿遭遇几乎无差,除了一个是被父亲抱来求医,一个是在河边被寒夫子救起外,往后无所差。
金尊玉贵的长公主府和资深望重的寒夫子,哪个都是数一数二的,但还是有差距在人心,公主府养出来的孩子事事周全,众人爱戴;寒夫子甚至没认书童为养子,也不同旁人多说一句。
长此以往,哪怕无心人随意在书童跟前道一句,“我爹娘给我背下的书笼,书童心中都会颤一分。”别提有心人了。
一簇梨枝被硕果压弯了腰,摇摇欲倒,应快速择掉梨,梨枝才不会断,没熟透的梨即便择下也需时日搁置,常幸在廊下值守,喊了一两衙役搬了木架过来摘梨。
檀允珩双手抱臂,神色寂静,看着院中梨被搁置在筐中,那一梨枝瞬间拔高,“寒山书院学生众多,若在书院难寻,家中易寻。
那白徵杀害寒夫子是被他人利用,此人甚是了解白徵性子,算的异常准,知早年白徵一家被救济一事,还知书童的身世,可见其远瞻,不仅是想搅起百姓与我的争端,更是搅动跟他们同党的文臣武将骨,在朝堂上掺一本。
隐参舅舅明知寒山书院重要,为何放任寒夫子孤身一人前去白徵家中,只会死后惋惜,文人权好口舌,唇枪舌战往往能激起护舅舅的臣子心,他们好逐一攻破。
届时,民心失了,朝心动荡,谁又坐收渔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