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这倒是把诸位皇帝陛下和勋贵侯爵给看愣了——
  作为皇帝,如果能对异族战而胜之,当然要打,毕竟是实打实的丰功伟绩;而作为勋贵侯爵,秦汉都奉行军功爵制,他们都是战场上拼杀出来的荣耀,自然乐得上战场。
  但这些后生是怎么回事?
  打仗可是要征发兵役、要死人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有多少人上了战场能活着回来?怎么她们提起打仗这么激动?
  后世人竟然如此武德充沛?
  【不可否认,吕后和文景二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得大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黄老当道,主和派势力庞大。
  刘彻少年登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然想开创一番事业,匈奴便成了他的亟待拔除的心腹大患,而在此之前,窦太后是他需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所以,某些红颜祸水的说法实属妄谈。
  有些事情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只要刘彻本人和窦太后的政治主张对立,他们二人注定水火不容,区别只在于,有了郦皇后,刘彻不愿忍到窦太后寿终正寝罢了。
  年迈的、奉行黄老学派的窦太后已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站在了阻止大汉走向强盛的前方,成了一个注定要被打倒的保守派。
  窦太后之后,共同执掌大汉帝国的武帝和郦皇后无疑都是十分强硬的主战派,他们二人整合了现在的资源,并以此为基本不断扩大优势,终是打出了煌煌大汉的赫赫威名!】
  [他爹的!最烦什么红颜祸水的说法了!]
  [夏亡是因为妺喜、商亡是因为妲己、西周亡是因为褒姒……现在刘彻和窦太后反目的锅也全扣给郦姐,就神经吧?]
  [难怪郦姐要给吕后正名,明言她对大汉的贡献,古往今来,大概都少不了这种非要把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弄成儿女情长的过家家的“人才”!]
  [说白了,从前刘彻是因为窦太后没几年好活了,所以没想撕破脸,但有了郦姐之后,就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无关紧要的人或事上!]
  [玛德晦气!咱不提这些狗东西!]
  [时代在进步,政策方针也要与时俱进,比如刘野猪这个时期,如果他和郦姐没有坚决主战,何来后世人人向往的强汉之风?]
  [前有文景之治的积累,后有猪猪和郦姐,外加八大军神之二,这么好的条件要是浪费掉了……你汉亡了也活该!]
  [和亲……敢情嫁到匈奴的不是她/他自己,这刀子不割到自己身上那是真不知道疼啊!]
  [打就完了!主和派都去死!]
  第298章 番外 汉武故事(27)
  【延嘉元年三月,帝后大婚,正式宣告了新的时代的到来。
  当然,比之所谓的明君贤后,后人更愿意称之为——二圣临朝。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虽然刘彻并不是第一天登基、郦姐也不是第一个干涉朝政,但此时此刻的意义却是不同的。
  夫妻二人过了甜蜜蜜的新婚期之后,便将目光放到了前朝,烧起了第一把火——
  收回铸币权、改革币制、发行五铢钱。】
  [对此,我只能说,如果能穿越,那么经济学的就业问题就不用愁了。]
  [不懂经济学的千万别瞎搞,通货膨胀是说着玩儿的吗?]
  [老朱哭了,我就是想搞得大明宝钞,怎么就这么难?]
  [老朱……自己把大明宝钞当真金白银花出去,但不允许百姓用它纳税……你不崩溃谁崩溃?天底下就你一个机灵鬼聪明人呗!]
  [难怪要重农抑商,我真心觉得,其实一个原因可能是一群不懂经济学的大佬被当年管仲通过经济手段兵不血刃地弄死好几个国家给吓怕了!]
  【汉王朝的币制问题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直接能追溯到开国的刘邦身上。
  从刘邦“令民铸钱”到吕后禁止民间铸币,再到文帝再次放开民间铸币的限制,短短几十年,铸币权这样至关重要的领域竟然几次三番地改弦易辙,不可不谓令人咋舌。
  固然,导致种种政策改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当时的铜矿开采和铸铜技术尚不发达、依靠国家生产货币无法满足庞大的军费开支和民间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无论如何,恶果已现。
  从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再到武帝初年已隐隐大商人财富累积,都预示着币制改革刻不容缓,否则,等到汉室大规模对外动兵,或许会出现大商人富可敌国而中央财政入不敷出的困局。
  作为少有的经济学人才,郦皇后自然不可能忽略这一隐患,将币制改革放在首位,同武帝一起,收回铸币权、发行五铢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开采和铸铜的技术升级,才能使中央有足够的五铢钱流通市场,要不然用都不够用,就别怪大家铤而走险了。]
  [啧,郦姐这样的技术型人才在哪里都吃香,两千年前也一样。]
  [看得出来,郦姐很懂经济学,猪猪很有天赋,如果没有郦姐在的话,感觉他自己琢磨一下、走几趟歪路之后能自学成才。]
  [神tm走歪路,这种国家层面的,稍稍走偏就要祸害一大堆人!]
  弹幕讨论得飞起,但在座的各位皇帝表示——
  听不懂啊!这经济学有点深奥哦!
  有没有一个管仲这样的人才站出来自荐一下?
  刘邦嘬着牙花子,喝了点小酒之后的脑袋都开始隐隐作痛,想来想去,还是让萧何他们几个研究研究吧,能行行、不行拉倒。
  反正他现在这劳什子的经济问题还没有出现,实在不行,就索性丢给刘彻和郦七,让她们俩自己来吧。
  ——谁行谁上,他不行就不上。
  刘恒:“……”
  附议。
  刘启:“……”
  那我也浅浅附议一下以示合群吧。
  【然而,心里知道应该怎么做,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能做到。
  任何事情,只要牵涉到一个庞大的帝国,都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
  仅仅一个币制改革,就牵一发而动全身,从铜矿开采和铸铜技术的升级到严刑酷法来遏制民间盗铸现象,当然,更重要的,则是想要阻止铸币权收回中央的既得利益者们——
  大商人、高门贵族、地方豪强以及……诸侯王。】
  [其实说白了,一个是怎么让技术进步,一个是怎么铲除既得利益者。]
  [来了来了,重头戏来了!]
  [铛铛铛铛!让我们隆重欢迎,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闪亮登场!]
  刘邦、刘恒、刘启:“……”
  虽然但是,终于到了他们熟悉的、能听懂的政治斗争环节了。
  感动,想哭。
  *
  #春枝暮 币制改革,历史上猪猪也在弄,最后也成功了,知知就是让少走弯路、一步到位。
  第299章 番外 汉武故事(28)
  【汉朝建立之后,大部分汉承秦制,少部分修修改改。比如,在地方制度上,汉朝同时实施郡国并行制,在保留郡县制的基础上,封藩王于各地。
  最初的时候,不止有刘姓宗室子弟藩,也有出身开国功臣的异性藩王,但异性藩王在之后都被刘邦陆陆续续的清除,等到他驾崩之前,更是斩白马为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始皇眉头一皱。
  封什么藩王?
  这些异性藩王靠不住,难道刘氏子弟就靠得住了吗?该造反不还得造反?
  刘邦低头喝酒。
  虽然他脸皮确实挺厚,但这种把打天下的老兄弟们给弄死的事情到底不怎么光彩,还是低调些好。
  刘启心情复杂。
  他当年想削藩,结果没操作好,直接搞了个七国之乱出来。
  当然,在听了一耳朵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是铸币权下放以至于藩王坐大之后,刘启表示,七国之乱的锅,他爹也得背一半。
  刘恒:“……???”
  你可真的我孝顺的好儿子啊!
  【如何削弱不断坐大的藩王,是封建王朝的一大难题,哪怕武帝和郦皇后交了一份满分答卷,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之后的皇帝该翻车的还得翻车。
  那么满分答卷是什么呢?
  ——推恩令。外加强大有力的中央威慑力。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它蕴含的逻辑十分简单,就是要搞清楚,谁是能拉拢的朋友,谁是需要打击的敌人,而后拉拢一切能拉拢的力量,来精准打击敌人。】
  [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统一战线,即使争取不过来,也尽量不让它成为阻碍力量。]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学会去分析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尝试建立利益联结,想办法用利益驱动他们,既满足他们的利益,也达到自己的目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