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众人这才动筷,杨三白先是谨慎地尝了一口,随后眼睛一亮,“好吃。”顿觉食欲大动,一筷子接一筷子地夹,不忘再给杨笛衣夹两筷子。
除了她,周悬在旁边也是不停的给她夹菜,俩人仿佛有种神奇的默契,一人一筷,不带停的。
杨笛衣吃东西本就不快,她吃的速度根本赶不上他俩夹的速度。
眼看着碗里的菜就要堆成小山,这是要把她当猪喂吗,杨笛衣连忙护住面前的碗,
“够了够了,不用给我夹了,你们自己吃,啊,乖。”
杨三白鼓起腮帮子,道了句好吧就转过头自己吃自己的了。
反倒是周悬,听到她的话先是顿了一下,然后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乖?”
杨笛衣讪讪道,“说快了说快了,你就听前半句就行。”
周悬含笑看着她,杨笛衣低下头当作看不见,埋头苦吃。
本来以为这顿饭会吃的有些尴尬,但大家似乎都有可聊之人,饭桌上不时地响起几句闲谈。
饭过半晌,杨笛衣吃累了,想缓一缓,一抬头,方老爷子居然在给沈洛华把脉。
俩人一个滔滔不绝,一个侧身专心倾听,颇有几分忘年交的感觉。
直到临走前,两人走在最前面,沈洛华看上去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方老爷子,太难得了,早知你我二人这么志同道合,早该来拜访您的。”
方余哈哈大笑,“你这丫头,也颇合老夫眼缘啊。”
周悬和馒头先去安排马车,杨笛衣感觉有些撑,便晃晃悠悠走在最后。
“你手上的玉,谁送你的?”
冷不丁响起方雪明的声音,杨笛衣这才发现他不知什么时候走到自己身旁,正盯着自己手腕的玉看。
“这个啊,周江上说他路边买的。”
杨笛衣观他神色不太对,虚心问道,“怎么了?”
方雪明笑了笑,“这玉,得来可不容易。”
杨笛衣微怔,刚想问这不就是一块质量不错的玉吗,难道还有其他含义?
但一行人已然走到了楼下,周悬和馒头牵着马等在门口。
方雪明揣着袖子,悠悠道,“回去看看我给你那本册子吧,我记得那上面有相关。”
撂下这句话,方雪明就往前走,站到方老爷子身旁,丝毫不给她问询的机会。
杨笛衣听得云里雾里,等回到客栈,忙问杨三白那本册子放哪了。
杨三白摸着肚子躺在床上,闻言抬起手臂,摇摇晃晃地指了个方向,“好像在箱子里吧,我们也一直没用上,我也记不清放哪了。”
杨笛衣在箱子里找了会儿,果然在,杨笛衣连忙把册子拽出来。
怕自己漏掉什么,杨笛衣一页一页细致地翻着。
突然,有一处提到了玉,杨笛衣愣在原地。
万佛罗汉眼,通体白透,内无一丝杂质,内外圈皆浑圆,象征平宁安远。
方雪明的意思,难道说自己手上的玉是这块?
杨笛衣难掩心头震惊,不死心又翻了翻后面,可是后面没有一处再提到和玉相关的。
怎么可能,这是万佛寺供奉的玉,传闻是初代住持寻遍天下能工巧匠,用百年难得一遇的宝玉打造而成,只有三块。
打成后,住持拿着玉,亲自为它们开光,并在寺中供奉足足九九八十一天,后成万佛寺镇寺之宝。
可这册子上并没有记载获得的方式,那周悬又是怎么得到的。
第89章
天还未亮,万佛寺的大门已然微开,除去门口几个哈欠连天、一心洒扫的小和尚,并没有香客,整座寺庙被日出前的雾气笼罩,平添几分玄妙之意。
杨笛衣特意起了个大早,没有惊醒任何人,独自晃悠着前来。
走近没两步,杨笛衣一眼看到门口个子最低的一个小和尚,正是那日问自己要不要上香那位。
“小师傅,”杨笛衣上前打招呼,“又见面了。”
小和尚放下手中扫帚,五指并拢合于胸前,“阿弥陀佛,施主好。”
“你好,”杨笛衣正揣摩着寻个什么理由求见住持,不料小和尚似乎看出她的心思,先开口道,“施主是来寻住持的吧?”
杨笛衣一怔,“是,不知可否......”
小和尚道:“住持说今日早晨会有客人到,便让我在这等候,想来就是施主,请随我来。”
小和尚将扫帚交给其他人,行过合十礼后引着杨笛衣往里面去。
沿路同样人影不多,偶有扫把扫过地面的簌簌声,还有些细碎的碰撞声,想来是有人在打水,声音隐隐约约,并不吵闹,反而透着使人心安的禅静。
小和尚领她上了一层又一层台阶,一路向上,终于窥见气势恢宏的大殿一角,上次她和沈洛华并未到此。
殿里面赫然一座和天花板齐高的庄严宝相,佛像前,有位身着红衣袈裟的僧人。
小和尚行礼道,“住持,客人到了。”
杨笛衣跟着微微欠身,“见过住持。”
“阿弥陀佛,施主不必多礼。”住持转过身,慈眉善目,两旁一双耳朵大得出奇,耳垂几乎垂至下巴,“唤老衲圆合即可。”
小和尚任务完成,朝圆合行过礼后便退下。
“圆合大师......”杨笛衣刚要说话,圆合笑着朝她摇了摇头,“施主不必心急,先来上柱香吧。”
说着,圆合已经取好三柱香递了过来,杨笛衣连忙接过,片刻犹豫后,将香点燃,向着佛像恭恭敬敬拜了三拜。
将香插入香炉后,杨笛衣紧接着在垫子上磕了三个头。
“阿弥陀佛,施主从前礼过佛?”
杨笛衣双手合十在胸前,闭目祈祷完成后才站起身,“不敢当,小时候和母亲去过寺庙,当时学的,疏漏之处,万望勿怪。”
圆合笑眯眯道,“不怪不怪。”
杨笛衣说着将手腕上的玉露出来,“圆慧大师,这块玉......”
圆合并无意外之色,点头道,“正如施主所想。”
杨笛衣瞳孔微缩,手腕几不可察地颤了一下。
圆合一手捻着佛珠,一手背在身后,道,“施主此番所来,是想还玉?”
杨笛衣沉默片刻,轻轻摇了摇头,“不是。”
圆合并没有接下去,只微笑等候,杨笛衣顿了顿道,“我原本是想来问,如此珍贵的玉如何才能得到。”
“那施主现在,还想知道吗?”
杨笛衣没有立刻回答,想吗,是想的。
可通透如圆合大师,既是能一早知晓她要来,想必也早已猜到她心中的纠结,所以给了她又一次最后选择的机会。
自从昨夜知道这玉可能是万佛罗汉眼,她做了一夜的梦,时而清醒,时而沉睡,梦里光怪陆离,有父母,有镜儿,还有很多人。
她知道这玉得来必然不容易,周悬既有意瞒着她,她大可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把它当个普普通通的玉石,糊里糊涂承下这份情。
可是就不知道这份情,她要不要承,能不能承得住。
她不是蠢笨之人,一路种种,她心里早就隐隐有了察觉。
圆合在旁边另起一柱香,点燃后插在香炉中,
“世间物多乃身外物,其价值大多由心定,若心意轻,黄金万两与路边野石有何异,若心意重,轻若鸿毛亦重于泰山。”圆合道,
“此玉既已归于施主,是你二者的缘法,玉养人,人亦养玉,万物皆有灵,若为此,施主不必过于烦扰。若为其他,自看施主,以此柱香为限,香燃尽之前,老衲知无不言。”
杨笛衣抬头望去,在她那三柱香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香炉,里面插了孤零零一柱香,顶上燃着缓慢的星火。
再往上看,是位面相有些陌生的佛,轻垂眼皮,神情肃穆又不失柔和,不同于以往杨笛衣见过的佛,这位左手处还端着一只碗。
“还未请教,这是位什么佛?”
圆合道:“药师佛。”
杨笛衣微微摇头,“没听过。”
圆合笑道,“与另外两位并列三大佛,专管人间疾病疼痛,简而言之,保健康的。”
杨笛衣眸光闪烁,没有继续问下去。
外面洒扫的声音渐渐少了,处处透着静谧,雾气渐散,不知何时,浑厚古朴的钟声响起,惊飞几只树中沉睡的鸟儿。
杨笛衣在钟声结束前离开了万佛寺,离开前,她特意去寻了那个唇红齿白的小和尚。
想来一共来两次,次次碰到他,也是一种缘分。
只可惜没找到,路过的僧人告诉她,斋饭已开,她寻的那位大约是去吃饭了,还问她要不要一同尝尝寺中的饭菜。
杨笛衣笑着摇了摇头,婉拒了他的好意,那和尚朝她行过礼,忙不迭往厨房跑。
日头刚露了个脑袋,正是好时辰,杨笛衣顺着来时路往回赶,碰上早市,顺手买了些菜。
回到客栈时,一片安静,看来楼上那几个都还没起,杨笛衣问过小二后,一头扎进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