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抱歉。”孟知彰将人往身上拢紧,带着庄聿白缓缓直起身,继续沿着田埂慢慢向前。
看到家门时,孟知彰才将人放下。云无择带着应龙已在门前等候多时。他有一事要同孟知彰和庄聿白商议,或者说,请二人当说客。
“云先生还是不同意?”孟知彰见云无择眉宇愁云凝滞,便猜出一二。
“是,长庚师父劝说无果,又托主持来劝说过两次。”云无择摇摇头,摸了摸拱着小鼻子来安慰他的应龙,“这次阿爹态度很坚决,还动了气。”
第53章 武举
西境战事又起, 一停多年的武举重新启动。
上层目的很简单,为前方输送战力。但对心存四海之志之士,何尝不是一个机遇。
南时先生“解惑条子”送来的第一时间, 孟知彰便将这个消息同步云无择。飘然携一剑, 足踏浮云任所之的仗剑守疆、建功立业的快意人生,谁人年少气盛时,不憧憬希冀、心向往之?
云无择不理解为何阿爹不允许自己像孟知彰一般去科举求仕,去成就一番事业?既然科举不行,武举大抵总可以尝试一二。
谁知话还没说完, 向来随和的阿爹, 竟狠狠训斥了自己。云无择第一次见阿爹生这么大的气。他小时候调皮, 把院中葡萄树当秋千, 生生折断两大根藤蔓, 阿爹也并未这般动怒。
云无择在父亲坟冢前整整罚跪三天,刘叔都没能来探视一次,他便知道自己这次是彻底触到了阿爹的痛处。
云无择将此事告诉长庚师父, 素日最疼自己、几乎对自己百依百顺的长庚师父,这次竟然选择和阿爹站在一起。
云无择不敢闹阿爹, 却在长庚师父这足足使了几天小性子。最后拿出杀手锏,“威胁”长庚师父若不帮着去劝父亲, 他们的师徒关系,就到此为止。
长庚师父四十岁出头, 冷峻坚毅, 魁梧巍峨,一身正气凌云,眉宇间永远藏着怒目金刚的威严。
云无择自幼便认识长庚师父,那时他已经是元觉寺武功奇绝的高阶武僧。
听闻长庚师父是个孤儿, 早年在沙场饮风舔血,戎马厮杀。后来应该碰到重大人生变故,轻生时恰巧被云游到那里的住持救下来。之后就跟来了元觉寺,成为一名武僧。
到底是什么变故无人知道,死人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硬汉,最后选择悄无声息了结此生,一定是遇到了过不去的坎。长庚师父从不提起那段过往,众人自然也不会故意去揭别人伤疤。
寺中给长庚办了度牒,住持见他尘缘未了,一直并未给他剃度。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庚师父只是个俗家弟子。但长庚师父武功好,人也古道心肠,所以众人都视他为德高望重的大师父。只是面上有些冷,整日离群索居的。
别人都道长庚师父肃穆威严,从不会笑。除了云无择。
云无择的眼中,长庚师父是最和善的,看到自己师父眼睛立马弯起来,这让他那刚毅的脸部轮廓顿时柔和不少。
应龙就是长庚师父送的。跑得快,耐性好,爆发力十足,师父说和三五只成年恶狼厮杀也绝不会落下风。
师父除了教习自己武功,还经常带自己去山中“演练”。竹节为阵,撒石成兵,亲自给自己演示若是两军对垒该如何排兵布阵,如何出奇制胜。
当然每次演练结束,他都会郑重告诉自己,生命最重要,万事永远不要逞能。与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相比,师父宁可你是一个逃兵。
“云无择,你要记住: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师父对他说过最多的话。
长庚师父听云无择要去参加武举,向来对云无择百依百顺的他,这次直接摇了头:“不行。师父教你沙场征战,只是以防万一,并不是让你去那打打杀杀的地方。你就同你阿爹好好在山中待着。若缺什么,或者想要什么,尽管同我说。”
云无择也上了脾气,以断绝师徒关系、此生再不相见,来胁迫长庚师父去劝说云先生同意。
只能说云无择是懂得拿捏长庚师父的。向来沉稳严肃、心如止水的长庚师父,慌了。他甚至跑去佛前跪着,希望佛祖能告诉他如何应对这个小祖宗的胡搅蛮缠。
佛前跪了一天的长庚师父仍然没同意云无择的请求。断绝关系也比去那不见天日的战场要好。
“师父,我去参加武举,又不是直接去送死。为何你与阿爹就这么认定我选了一条不归路呢!”
接下来很长时间云无择都不再见长庚师父。还把应龙送去了寺里。绝交就绝交得彻底些。你的狗,也还你!
后来长庚不知道如何想通了,亲自将应龙送回来,并同云先生谈了很久,很久。连寺中住持也请了来。
云先生,这次非常坚持。甚至长庚师父承诺自己寸步不离跟着云无择,云先生还是没点头。
住持有些不理解。同样不能理解的,还有孟知彰。
“知彰”这个名字是云先生起的。“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所望。”
别人家的孩子,云先生尚且希望其能够成为众望所归、建功立业的君子。为何他自己的孩子,他在这山中苦守一生之人留在这世间的唯一骨血,却只能青山深林陪他守着这坟冢,守着他心底那份永远回不去的过去?
云无择能文能武,云先生自小对他要求严格,父亲骆瞻是庆鸿9年二甲第八名进士出身,他走科举之路应该也是人之常情,但孟知彰知道云先生是坚决不会同意的。
云无择引着孟知彰和庄聿白,一步一步往山林深处走去。应龙似乎知道要去哪里,尾巴不觉下压,晃动的幅度明显小下来。
杂树灌木中,一条齐整小路平铺而上。云无择示意应龙停下,整理衣襟后,款步向前走去。孟知彰和庄聿白默默跟在后面。
白石堆砌的一个圆形坟茔,静静躺在山中。满覆的青苔被打理得齐整有序,无一株杂草。但是从石缝被风雨侵蚀的裂痕中,还是能看到十数年时间的踪迹。
漆黑墓碑上落了两枚新落的枯叶,骆无择伸出手,自然而然将其地拂掉。
衣袖振落间,庄聿白看清碑上的字:骆瞻之墓。庆鸿九年。
云鹤年一直认为,若当年骆瞻没有考中进士,或许这么多年,与他们父子相伴的便不会是山中这座孤坟。
二十五年前,十二岁的云鹤年家中突遭变故,无依无靠的他投奔了家中远亲,也就是当时骆氏之族宗妇王夫人。
骆家是陇西武将世家之后,为摆脱世人对他们族人行伍出身的偏见,正大力推行家学。家中所有子侄,包括姑娘小姐们,都是要去读书的。投奔王夫人而来的云鹤年,自然也被扔到家学中跟着读书。
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王夫人对小云鹤年也只是表面情分。人活着,没在学中闯祸被先生揪住,一切便得过且过。
小孩子大多拜高踩低、有慕强心理,世家大族中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见小云鹤年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个子又小,便时常欺辱他取乐。小云鹤年怕给王夫人添麻烦,大多忍气吞声,被嘲笑辱骂,听听也就罢了。若是他们合伙动手打人,在身上留了伤,也只敢说是自己不小心磕碰的。
小骆瞻日子虽也不好过,总有一个正经骆氏子孙的身份在,同时还有寡母照看着,所以比小云鹤年还是要强很多。
他看不惯别人欺负小云鹤年,每每别人来惹事生非,他便将人护在身后。哪怕身上挂彩,也要同那群小纨绔奋力厮打,绝不认输。寒冬腊月,他见小云鹤年一身单衣、满手冻疮,会将自己衣衫强行穿在那冻得直发抖的小身板上。
在那段晦暗如雨的年少岁月,是骆瞻给云鹤年带来了人世间不可多得的真情和温暖。墨锭分给自己,纸笔分给自己。连骆母偶尔买给骆瞻的一个饼饵,对方都会仔细留下一半给自己,看着自己一口口吃掉后,还心满意足帮自己擦掉嘴角的饼渣。
年少时的情分,简单又纯净;年少时骆瞻给到的温暖,是云鹤年在这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惺惺相惜的两个少年,本以为可以携手走完此生,谁知骆瞻死在了他此生最春风得意、最志得意满的时刻。
庆鸿九年,骆瞻高中二甲第八名进士出身。庆鸿九年,骆瞻死在张榜后的第二个月,客死他乡。
骆瞻死后,骆母不久也撒手人寰。料理好骆母后事,云鹤年此生已了无牵挂,原想随骆瞻而去,却发现自己已有身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