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她也是过过苦日子的,却也不知虾壳也能弄成饼吃。
小女孩艰难地咀嚼着,咽下口中的食物,见父亲没有阻止,便鼓起勇气说:“就是海里的虾,捞上来后用虾壳做成的。”
赫宛宜性子单纯,没有多想便问道:“那虾肉呢?”
小女孩解释:“虾肉当然是要交给主家了,他们不要虾壳,我们就把虾壳收回来,晒干后捣碎。我娘挖野菜最厉害,再把野菜切碎掺进去,烤干后可香了,能放很久。”
不等他们再说,雁萧关开口:“大哥家中有贤妻呀。”
农夫听了笑得合不拢嘴,他手中的虾壳饼原本就散发着浓烈的腥味,随着他的咀嚼,那股腥味愈发刺鼻。
雁萧关面不改色,装作不经意的样子继续打听:“那官府呢?官府不是有公田分给百姓耕种吗?”
农夫吃了东西垫了垫肚子,心情明显好了许多,说道:“那些地哪是咱们能惦记的呀,早就被潘姓几家瓜分殆尽。”
陆从南皱起眉头,疑惑地问:“他们能种得下这么多地吗?”
农夫不解地看了他一眼,说:“他们又不用自己去种,十万大山里头有那么多活不下去的人,三家只要放话要招佃户,数不清的人打破头争抢。”
赫宛宜疑惑:“可他们这么做有什么好处?不都得给官府交税吗?”
游骥和赫宛宜曾一同去过顺州,交情算不错,便解释说:“他们家里定然有耕牛,用自家的牛耕种土地,官府最多也就收五成粮食,而他们把土地租出去,却能收佃户七成的收成,中间这两成全是他们赚的。”
赫宛宜恍然大悟,垂在两侧的手不自觉地捏紧了衣角,满心纠结地看向雁萧关:“哥哥……”
她一直被养得精细,不管赫茂良为人怎样,在长子兼独子赫洽云去世后,赫茂良着实把她当眼珠子一样宠爱。
赫茂良去世后,赫管家也将她保护得很好,离开天都后又有雁萧关护着她,她从不知道这世上竟有如此霸道的人,把所有好处都占尽,丝毫不顾底下农夫生活得多么艰难。
雁萧关站起身来,笑着摁了摁小女孩的脑袋:“小姑娘挺机灵,同我做个买卖怎么样?”
小女孩犹豫着看了一眼农夫,见农夫点了点头,便露出笑容问道:“什么买卖呀?”
雁萧关从马鞍上取下路上掐的那截树枝,递到她跟前,说道:“你帮我认认,这是不是荔枝树?要是你能认出来,我就把我们带的干粮给你。”
小女孩露出一抹轻松的笑容,连忙点头,肯定地说:“这就是荔枝树的树枝。”
她歪了歪头,好奇地看着雁萧关,说道,“很多地方都有荔枝树的,哥哥家里没有吗?”
雁萧关把树枝重新插回原处,在他身边,陆从南等人听了他的话后,早已手忙脚乱地把马上挂着的干粮取了下来,递到雁萧关手中。
雁萧关接过干粮,递给了小女孩。
农夫原本以为这几人出游所带的干粮不会很多,可没想到合起来竟有足足大半布袋,足够他们一家七口吃上好几天。
他忙站起身来,连连摆手道:“这、这,用不着这么多。”
雁萧关按住农夫想要把布袋还回来的动作,说道:“我们这次出来本就是随意走走,如今日头正烈,也该回去了。这些干粮我们用不着,今日耽误大哥你这么长时间,就当是谢礼。”
农夫哪能抵抗雁萧关的力气,只能涨红着脸,一个劲地说着感谢的话。
回去的路上,陆从南忍了又忍,最终还是跑到雁萧关身边,语气急切地问道:“殿下,就任由那几家胡作非为吗?他们把赢州土地全霸占在手里,还有没有王法了?”
雁萧关哼笑一声:“这里天高皇帝远的,你觉得律法在这里能有用?”
游骥满脸担忧地说道:“怕是连官府都受他们的控制,要不然殿下您都来了这么久,官府早就该派人来拜见。”
雁萧关没有回应,这些他早就想到了。
这时,游骥又想到了另一件事,眼含忧心:“王爷,咱们还能收上赢州的税吗?”
他们总不能一直坐吃山空,带来的银子总有花完的一天,王爷可没有俸禄,全靠封地的赋税养活,要是收不上税,雁萧关带来的近万人可如何是好?
游骥这么一说,其他几人脸上也都露出了忧虑之色。
雁萧关扬起马鞭轻轻一挥,语气沉稳地说道:“别急,他们就等着咱们先低头,且看谁先沉不住气。”
雁萧关并非是想对潘姓三家的所作所为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只是他虽为王爷,赢州是他的封地,但土地问题向来盘根错节,其间问题根深蒂固,他们初来乍到,就算他手里有兵,可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潘姓三家想必早就达成了某种默契,不是他能随意对付的。
且那些土地名义上属于他们,哪怕是官府的公田,早已交给他们耕种,倘若潘姓商家早有防备,就算之前上交官府的那五成粮食另有猫腻,此时想必也扫干净尾巴了,让他没有理由收回官田。
他总不能凭借权势,强行让这几家把公田交出来,这样只会平白给潘姓三家反抗他的借口。
至于买卖田地,更要双方自愿。
如今,他也只能以不变应万变,更何况,他手头还有一大堆事务亟待处理。
很多时候,一着急就容易乱了分寸,事前便输三分。
不过,光明白这个道理还不够,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己实力足够强大,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状况。
回到营地后,雁萧关没有丝毫耽搁,立刻把几个负责人召集了过来,问起了各自负责事务的进展情况。
各方事务都依照计划稳步推进,井然有序,并未出现延误的状况。
不过出行归来后,绮华却再次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钱。
神武军士兵将近六千,作为主动投军的贱户,神武军在天都时,尚有军田作支撑,彼时朝廷发给兵丁的军饷并不丰厚,每月不过三百钱左右。
更何况此地尚未建立军田,三百钱便远远不足,毕竟天都随随便便一个劳工,每日都可挣得五十到一百钱。
若是将军饷翻一番,增至每人六百钱,每月军饷支出便高达四千二百贯,一年下来,仅是军饷就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除此之外,流民们才刚在此地落脚,日常吃喝都需要妥善安排,近万人一日所需粮食,起码需要近两百石,也就是两万斤。
丰年时,大粮朝米价约三十到一百钱每斗,一旦遭遇灾年或战乱,米价甚至能飙升至数千钱每斗。
而在一般年份,各地因产量不同,米价在一百到三百钱每斗浮动,单看赢州目前的情况,米价想必不会低。
绮华边说边拨弄着算盘:“麦子的价格也不会便宜,物以稀为贵,此地的麦价恐怕不会低于米价,且士兵们不可能只吃米面,加上蔬菜、肉食,所需银钱会比粮食开销更多。”
听到这番话,赫宛宜已经头疼不已,与陆从南对视一眼,两人眼中都写着同一个字——“逃”。
唯有游骥还勉强能耐着性子听下去。
绮华继续说道:“衣食住行,住的问题先暂且不提,除了吃的,还有穿和行,衣裳是必不可少的。神武军每日操练,浑身大汗,衣服磨损严重,年年都得更换,还不能只有一身,得有换洗的……”
第136章
至于行, 指的是神武军现有的马匹,在大梁朝,马昂贵稀少, 即便雁萧关手中的大多是老弱马匹, 壮马少之又少,也得精心照料。
雁萧关听得两眼发花, 绮华说的一串数字,他左耳进右耳出。
直到最后,绮华道:“……林林总总算下来,仅是最基本的开销, 每年就需要近二十万贯。”
陆从南惊得目瞪口呆, 声音都不自觉拔高:“多、多少?”
二十万贯——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当然,这也是因着他受雁萧关影响,平日并不多在乎钱。
以往雁萧关花钱大手大脚, 从不把钱财放在心上,可如今绮华一口一个钱, 还抛出这么个庞大的数字, 连他也忍不住心慌起来。
虽说赫宛宜将赫家数代人积累的银财全部带了来,但雁萧关总不能真去用一个小姑娘的傍身钱。
至于他从天都带来的银钱, 确实还剩不少, 可坐吃山空总不是长远之计,还是得有来钱的法子。
绮华补了句:“这些还没算上王府的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