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雁萧关并未打击他的积极性,虽说论起舆图详细程度,官修竹的这份远不及眠山月扫描出的地形图,但不过是选地建府,倒也无需拿出那份特殊地图,毕竟难以解释来历。
于是,众人围拢在官修竹的舆图旁仔细端详。
赢州地势复杂,多山石也就罢了,三面环海,遍布无法耕种的沙滩荒地,唯一靠山的一面,恰是十万大山外围,山里到处都是烟瘴毒虫,外围虽好些,但危险想必也少不了。
这般环境,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着实寥寥无几,这也是整个赢州仅有一个县城的缘由。
适合建府的地点屈指可数,众人很快便将目光锁定在一处。
雁萧关伸手点了点舆图上的位置,官修竹当即点头赞同:“我也觉着此处最佳,周边皆是空地,既不紧邻大海,也与十万大山有一定距离,离县城也不算远。“
“最要紧的是,这片地足够开阔,能容下万人落脚。”他显然早就研究过。
不料官修竹话音刚落,雁萧关原本满意的神情瞬间变了,他望向不远处正兴奋收拾行囊的流民,眉头微蹙:“换个地方。”
众人皆是一愣,官修竹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很快便明白了缘由:“也是,流民总不能一直依靠殿下供养,想要自给自足,必须要有可供耕种的土地。”
雁萧关点头:“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可粮食才是立身之本。咱们一路行来,见过不少渔民,深知他们的艰辛,都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依我看,这话不假,渔民风里来浪里去,日子实在太难。”
陆从南闻言一愣,与游骥对视一眼。
游骥率先开口:“赢州能耕种的土地本就稀缺,恐怕早就被当地豪族、百姓占完了,咱们想弄到够近万人耕种的土地,实在不切实际。”
雁萧关自然清楚这一点,即便赢州贫瘠,可有人的地方就有阶层之分,城里的官员、乡绅、世家大族,怕是早已把土地瓜分干净。
他抱臂沉思良久,目光紧锁舆图,突然指尖重重落在靠近十万大山的一处:“就选这里建府。”
陆从南面露惊愕:“可这儿也没有耕地啊!”
游骥陷入沉思,须臾间神情一变:“山地也能开垦出田地。”
雁萧关赞许地点头。
官修竹皱起眉头:“山里真能种出庄稼?”
游骥看了眼雁萧关,见他未置可否,斟酌着解释:“当初在天都时,殿下教我们用鸟粪和沼泽泥制作肥料,带着我们跑遍天都周边山林,你想,若把山上草木清理干净,不就能开垦出良田了?”
陆从南仍有些半信半疑,但想到山林间那些枝繁叶茂的草木,心中一动:草木和粮食都是从土里生长,既然草木能如此茁壮,粮食想必也有生长的可能。
这么一想,他神色坚定起来:“我听殿下的!”
见官修竹还是满脸狐疑,陆从南劝道:“你还不知道吧?殿下在天都时研制出一种肥料,能让粮食增产,林里就算地力不足,多施肥便是,而且建府少不了木材,总不能大费周章开船去别处采买,直接在山林取材,不是一举两得?”
众人都这般表态,官修竹虽心存疑虑,也只能将信将疑地点头。
不过这法子究竟行不行,还得实地考察才行。他们本就是雷厉风行之人,商议过后,雁萧关当即带着几个得力手下,直奔选定的荒地。
那地方荒僻至极,几乎不见人烟,紧挨着十万大山,脚下是大片野滩,一眼望去,确实不是适合人居的地方。
然而,他们翻遍舆图、踏遍周遭,确实找不出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
众人环顾四周,雁萧关目光敏锐,率先开口:“这地儿够宽敞,建完王府后,还能在东南方向再修一座军营,容纳近六千人操练不成问题。“
游骥赞同道:“而且这里地势平坦,把碎石清理一下,就是个天然的大校场,能省不少功夫,已经入冬,再不能耽误时间。”
官修竹再没有其他意见,毕竟这么看下来,这儿还真是最佳之选。
接下来,建府、建军营等事宜便紧锣密鼓地展开。
原本,雁萧关需要张贴告示,招揽赢州当地百姓帮忙建造府邸和军营,不过他可是带着数千流民一起来的,流民最是能吃苦,开垦荒地、搭建建筑于他们而言并非难事。
一时间,众人各司其职,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
近万人的队伍出现在赢州,本就无法低调,加之开荒建府动静极大,他们很快就在赢州掀起轩然大波。
无论是县城里的官员,还是乡间的势力,都将目光投向了这片突然热闹起来的荒地。
雁萧关等人并未刻意隐瞒行踪,很快,赢州上下皆知,那位从天都远道而来的王爷已抵达封地。
不过,赢州的官员以及豪族,却无人前来请安拜见,对此雁萧关并不在意,眼下建府之事才是重中之重。
瑞宁出身宫廷,手下能人众多,尤其不缺能在此时派上大用场的能工巧匠。
厉王府作为王府,自然不能随意搭建几间院子了事,匠师们回忆着天都五皇子府的构造,依据王府规制,结合此地的环境,经过多日努力,终于绘制出一份王府图纸呈了上来。
若是在天都,弘庆帝必定会为他选用最好的材料建府,但在此地只能因地制宜,不过他们清楚雁萧关并非挑剔之人,在事先探过雁萧关的口风后,他们将王府的规模缩减了一半,最终呈上来的图纸上画着的是一座四进的院子。
图纸摆在雁萧关面前,他只扫了一眼便点头同意,只是又额外指出,王府的府官官邸无需另外选址建造,可一并规划在王府范围内。
十月中旬,一切准备工作就绪。
王府的修建、军营的营造,以及砍木垦地的工作同步展开。
瑞宁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带着王府里的匠师和部分士兵,负责王府与军营的营建事务,另外部分士兵则负责护卫、制肥。
马三本是流民出身,熟悉劳作事宜,便领着流民们砍树垦地。
官修竹心思细腻、做事周全,承担起统观全局的重任,协调各方工作。
秦进则成为了运输队的队主,负责物资的运输调配,确保各项工作所需的材料及时供应。
至于雁萧关,他则带着陆从南几人,打算走遍营地附近的各个村落,探寻适合在赢州种植的作物。
按理说,流民中不乏擅长耕种之人,但他们多来自北境,不熟悉大梁朝作物,即使神武军里也有人熟悉农事,也仅了解天都周边的耕种情况。
如今他们身处天都最南端的交南,以往的经验在此地并不适用。
半月时间过去,雁萧关已基本摸清了营地周边人群聚集的地方,出了营地后,他们几人径直前往最近的村落。
路上亦有收获,雁萧关在一处树丛前停下脚步,抬头看着上面的枝叶,面露犹豫之色:“这似乎是果树。”
他回头看向身后的三人,问道:“你们可识得这树?”
摇头一片,只有赫宛宜迟疑着上前一步:“像是荔枝树。”
闻言,雁萧关一惊:“这便是荔枝树?”
他曾在天都吃过荔枝,只是要将荔枝从交南运往天都,千里迢迢,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送到时还能保持新鲜的少之又少,送到他们面前的都是荔枝果实,可不见枝叶。
他还真不知道荔枝树是什么模样。
倒是赫宛宜幼时曾在顺州住了十来年,顺州离交南相对较近,而且又是港口汇集之地,曾见过带枝叶的荔枝,不过她印象不深,并不确定。
见她犹豫,雁萧关并不强求,他上前随手折下一截树枝,将其插在马鞍上,说道:“无妨,到时候去问问这里的百姓便知道了。”
一行人继续前行,一路上遇见的人寥寥无几。
赢州本就荒芜,山峦遍布,荒滩广袤,这样的情景倒也在雁萧关的意料之中。
一行人又往前走了好一阵,终于看到了村落的踪影,村落规模不大,近午时也不见炊烟。
村落外分布着大小不一的田地,奇异的是,一些田地里竟还长着水稻。
雁萧关勒住缰绳,面露疑惑:“我记得这个时候水稻早该收获了?”
按理说,赢州比天都更温暖,水稻更该收割完了才对。
然而,他的问题落了个空。
他转过头一看,名为侍卫,实为陆家大少爷,平日里总是傻乐的陆从南;现为武将,实则是游家长子,弃文从武的游骥;幼时生活在贫民窟,后来沦落青楼,虽不能说五谷不分,但起码对农时不甚了解的绮华;至于赫宛宜,自幼长于后院,精通诗词歌赋、音律绘画,却绝不可能知道平日里所吃的食物长在地里是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