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小张的眼睛瞬间亮了一下,仿佛看到了一点挽回损失的希望。
其次,对于因管道冻裂、电力故障导致无法居住的居民,可以向社区报备。各区政府正在协调辖区内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馆、社区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开放作为临时避寒点,提供基本的暖气和热水,虽然是集中安置,但至少是免费的,能解决燃眉之急。
另外,通知要求全市各供热企业必须满负荷运转,确保供热稳定,并适当延长供热时间。电力部门也会优先保障居民用电,特别是老旧小区的线路巡查和应急抢修已经全面铺开。
万俟韵抬起头,看向大家,最后,考虑到通勤困难和安全隐患,市政府鼓励具备条件的单位安排员工远程办公。我们公司也在研究方案,后续会通知大家。目前阶段,大家上下班一定要注意安全。
万俟韵传达完政策后,办公室里的气氛明显缓和了一些。
虽然寒冷依旧,环境依旧艰难,但至少知道政府层面已经在行动,并非完全束手无策,这给了她们一丝安慰和秩序感。
个人的力量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社会的组织。
这样看起来感觉也能坚持了。
有了安慰的众人回到工位上缓过来后,办公室里敲击键盘的声音和低低的讨论声渐渐取代了之前的抱怨,一种在困境中努力维持正常的秩序感慢慢回归。
不过她们在安静上班的同时,楼下不断有救护车开过,一开始大家还没太在意,但很快,一辆、两辆、三辆频率高得有些不寻常。
有人忍不住抬头望向窗外,但除了漫天飞雪和模糊的城市轮廓,什么也看不到。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呼啸着划过被冰雪覆盖的街道。
她压低声音对师青绾说:这这救护车也太多了吧?听着心里发毛。
这种天气,老年人、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最危险了,路滑摔倒的估计也不少,天气又冷,在外面待久了也不安全。师青绾解释说。
政府的政策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面对大自然展现的绝对力量,人类的生命在自然面前就是那么脆弱。
到了中午,办公室里渐渐弥漫开饭菜的香气,同事们陆续开始解决午餐。
师青绾迟迟没有等来自己的外卖。她查看手机app,显示订单早已超时,骑手的位置就停在楼下,但迟迟没有动静。
她尝试打电话给骑手,听筒里只有漫长的忙音,无人接听,她有些急躁,可以理解天气不好到的慢些,可是打不通电话会让她着急。
万俟韵从办公室出来,看到师青绾还坐在工位前对着手机皱眉,便走了过去:外卖还没到?
师青绾摇摇头:联系不上骑手。
万俟韵看了看窗外恶劣的天气,眉头微蹙:别等了,来我办公室吃点吧,我点多了一些。
师青绾没有推辞,跟着万俟韵进了办公室。
你这是多点了一些?她怀疑地看着办公桌上摆着的吃的,完全够两个人吃了吧。
刚刚点饭的时候,看见你喜欢吃的了,就顺手点了一份,想让你拿出去吃的。万俟韵把送的米饭分出一半推到师青绾面前。
可是我的外卖明明就在楼下,怎么就没动静呢。师青绾接过米饭,还是有些不解地嘀咕了一句,下意识又看了一眼手机,骑手的定位依旧纹丝不动。
小张这时给她发消息,【绾绾,你的外卖好像出事了!刚刚据说有一个外卖员送餐的时候在外面摔倒了,有点严重,已经送医院了,你不说你的外面一直没到吗,我估计就是他,楼下还散着好几份外卖。】
紧接着发了一张图片过来。
照片里,潮湿冰冷地上鲜雪染红了一片,人已经不在了,旁边散落着几个颜色鲜艳的外卖袋子,其中一个熟悉的包装盒半开着,里面的餐食洒在雪地上,瞬间冻结。
她认出了包装盒上的标识,就是她点的那家。
她沉沉地叹息一声,外卖到不了了,外卖小哥进医院了,应该是在楼下摔倒了。
外面那个天气,他们那种在外面跑的人最容易受伤了,这也没办法。万俟韵也沉默了一下,寒冷的天气,受伤都会比平时严重。
回家的时候,路上也看到了几场车祸,有的只是轻微的剐蹭,车主们顶着寒风在路边焦急地交涉。有的则比较严重,车辆撞上了护栏或者彼此相撞,碎片散落在雪地里。
万俟韵开得极其谨慎,车速缓慢,与前车保持着超乎寻常的距离。
即使如此,在过一个结冰的桥面时,轮胎还是短暂地打滑了一下,车身微微侧移。虽然她立刻稳住了方向,但那一瞬间的失重感还是让两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她们好像还没有应对这种严寒的经验。
习惯了这座城市往常的四季,面对这种骤然而至远超预期的极寒,所有的应对都显得生涩而笨拙,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充满了不确定。
即使提前做了一些准备,但当真的要面对的时候,那种经验上的匮乏感便暴露无遗。
第63章 第 63 章 不知不觉在-30
不知不觉在-30度的天气里生活了小半个月, 所有人都在尽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万俟韵从网上高价订购了一个烧木柴的小型壁炉,请人安装在房子里。往常三天左右就能到达的货物,这次花费了一周时间。
现在因为极寒的缘故, 街道上的行人包裹得十分臃肿, 埋着头抵抗风雪, 他们步履匆匆,尽可能缩短在户外暴露的每一秒。
粮食的价格还算稳定,但是其他物价开始疯狂上涨, 能源价格一骑绝尘,各种防寒物资、备用电源的价格更是翻了数倍乃至十数倍。
网上好品牌的防寒物资早就卖断货了,全部显示预售或者无货,现货物资真正买到手价格会是网上的五六倍。
然而, 比商品价格飞涨更严重的,是人工和运输费用。
愿意在这种鬼天气下出门工作危险系数很高, 所以他们承担的风险和付出的劳动价值自然被抬到了惊人的高度。
因为客厅的面积不小,开空调十分耗能, 她和师青绾合计了一下, 在网上下单了一个壁炉,准备在楼下烧柴火。
那我应该买多少木柴?万俟韵有点迷茫地看着师青绾,她对这些事情确实不太了解。
先准备一年的量吧, 准备个一吨?师青绾犹豫地说道, 这个数量应该差不多吧,她也没有囤过那么大数量的东西, 毕竟是一年的量。
一吨?万俟韵想了想, 她对这些实物缺乏具体概念,但直觉告诉她,在这种不确定的时期, 冗余就是安全。于是在一吨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些,那我多买一些,可以堆在小院里,如果用不完,后面我再想办法。
做出决定后,万俟韵开始在网上寻找,浏览了几个大型购物平台和本地商家页面,之前还能看到的木柴链接,如今大多都变成了灰色的缺货状态,或是挂着预售、延迟发货的醒目标签。
现在全面的极寒天气,使得木柴这种最传统的取暖物资,变得供不应求,源源不断地有人购买。
万俟韵想办法通过关系联系了木材厂商,木柴的价格同样令人咋舌,并且运费单独计算,数字高得几乎相当于再买半吨木柴。
她下了订单,木柴厂商也只敢保证尽快出货,至于什么时候能到货,他也说不准。
因为现在到处路面不是结冰就是积雪,很多路段货车都走不了,司机也紧缺,运输比较困难。
万俟韵也表示理解,在这种席卷一切的极端天气面前,就算再怎么催促也没有用。
除了等待,她们能做的似乎不多。
城市在持续的超低温下似乎变得更加脆弱。
她们所在的城市以往冬日里最多不过是湿冷的魔法攻击。
所以规划与建设从未将如此极端严寒纳入考量,她们这里楼房墙体单薄没有做保温措施,管道裸露一点也不抗冻。
这里的绿化树木多是常青树种,叶子上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壳,风一吹,便发出清脆的断裂声,树枝不堪重负,时不时有断裂的枝干砸落在积满冰雪的路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