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好日子 第84节
她上前摸了摸桌子,原来是木头外面包裹着铁皮,摸上去不是想象中那么冰冷。
经过炉子余温的烘烤,桌子表面温温的,正适合写作业。
桌子中央的炉子口上放着咕噜噜冒烟的铁锅,锅里煮着大白菜猪肉粉丝。
“来,吃饭了!”她打开用网兜装着的铝饭盒,把里面的大杂烩倒入了铁锅里,拿起旁边的大汤勺搅了搅。
珍珍现在对于这样的食物已经习惯了,并且接受良好,有时候烩得好吃的时候,比正经菜还有味。
韩铁柱从厨房拿了个摆满了包子的蒸屉放在铁锅上,王红芬看了眼白胖的包子,瞪了珍珍一眼,肯定是闺女拿出来的。
闺女给的大包子实在是太好吃了,这给孙子们吃刁嘴了可怎么整。家里能有杂粮饭吃就很不错了。
“明天吃杂粮饭,可不许买包子了,听见没了铁柱。”王红芬嘴上对着铁柱讲,眼睛瞟向珍珍,警告了她一眼。
珍珍小嘴微张,心虚的‘哦’了声。
唉!也不是天天吃包子,几天吃一次嘛!
肉的味道太霸道了平时并不会做,蒸的肉包子就没啥味,不吃点肉一家人营养跟不上啊。
还有鸡蛋味道小,最适合在宿舍楼里吃了,她隔段时间拿出几十个鸡蛋出来,
家里六口人,一次炒鸡蛋最少六个,
就这样炒出来也不显眼。
今天菜多,包子按照韩铁柱、平平三个,王红芬两个,其他孩子一个来分的。
平平正是长个子的时候,拳头大包子一顿能吃三个,他要是敞开肚子吃,估计还能吃两个。
真的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出了农历二月后,粮站计划着新建几座粮仓,新海市今年的冬小麦也有了丰收的迹象,
粮仓要不够用的了。
韩铁柱便开始经常加班加点的干活。
珍珍和喜儿就由平平或者安安接回家。
到家后兄妹两人就配合着给煤炭炉子点火,点用一点引火的稻草和小树枝点个小火堆,
逐渐往上添加大点的树枝,最后是大木块和煤炭,
因为木头到底没有煤炭禁烧。一铲子煤炭够烧一两小时的,如果封好了炉子还可以更久。
炉子引着后,屋内的温度蹭蹭往上升,在煤炉旁边只需要穿单衣就够了。
大人不在家,兄妹俩先做了一锅大白菜炒鸡蛋,这道菜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锅内倒入一点点的油,大白菜炒烂后,加入鸡蛋搅拌,鸡蛋凝固就是炒好了,盛起来放在桌面上保温。
大锅里闷上一锅杂粮稀饭。
然后他俩就窝在桌旁写作业,写完也不回房,继续在桌子旁边看小人书。
做完饭菜后炉子上面温着一壶水,晚上洗漱用。
韩铁柱到家,见到一家人都围在炉子旁烤火,王红芬在旁边纳着鞋底。
平平打开煤炉子里自带的小抽屉,用钳子钳出两个烤红薯出来。
每人分了一点:“爷爷,你吃吗?”平平举着手中的半个红薯问韩铁柱。
韩铁柱笑着摇头:“爷不高兴吃这玩意,吃得够够的,一吃就想吐,胃里冒酸水。”
“哦!”安安吹着红薯心想,怎么会有人不爱吃红薯呢?
红薯沙沙甜甜的,还有一种是流油的,两种自己都喜欢吃。
“喏!你的饭在饭盒里。”圆桌上靠近炉口旁边有一盒盖好了盖子的铝饭盒,里面装的留给他是饭菜。
韩铁柱拿出旱烟袋出来:“我歇歇在吃。”
王红芬见孩子们头靠头聚在一起在看小人书,没人注意到她这边,
她身子巧巧靠近韩铁柱,小声地和他说话:“铁梅说老大夫妻俩都不想离婚,可一家人在一个院子里住着,
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她看着他们夫妻俩心头就窝火,
就想着给他俩分家分出去,反正振威有工作,工资够两人吃喝的。
准备找找有没有人家卖小房子的,只要两间就够了。她说她想多活两年。我看着铁梅瘦了一圈了。”
韩铁柱啪嗒啪嗒抽着旱烟没吭声。
“爹!呛死了!”珍珍抗议着,拿着小人书带几个孩子去安安那屋了。
【作者有话要说】
这款炉子某桃可以看到,我一直想买的,好像这两年煤炭涨价,貌似也不太划算,不如还是用空调。
第60章 回村
见几个孩子走了, 韩铁柱开口了:“这事儿急也没办法,先按照医生讲的,把棉籽油给停了吧。再想办法弄点虎鞭酒、鹿茸、鹿血给振威吃。”
“哎!确实, 那我明天见着铁梅和她说说,富贵认识人多,铁定能弄来。”
王红芬又说道:“棉籽油家里还有几斤, 气得全被她掼了, 要我说, 送给不用生孩子的老头、老太太们吃也好的呀, 好过全浪费了。”
“别人家的东西,她爱怎么滴就怎么滴吧。”
转眼到了64年,韩小四结束了为期三个月的小学实习老师的生涯后有几天休息时间, 他立马跑回了家住。
还是家里舒服呀, 小学刚开始放暑假,还没有进入梅雨季节,外面天气热得跟夏天似的,屋内却是阴凉的。
“娘, 我们学校同年级的有80多人,学校推荐5人可参加高考, 但是只能报考高等师范院校。”韩小四语气自豪地说道:“推荐名额里就有我!”
“是吗?”王红芬开心, 自己生的孩子可真优秀:“高等, 那不就是和你三哥是一样的大学了?”
韩小四得意地点头, 虽然他还没想好要不要去考, 可能被推荐上了这件事本身就很光荣。
王红芬高兴之余想到, 中专是在本地上的, 找找人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留在本市的, 如果考上大学就不一定了,
她还没这个能耐把手伸到别的城市去。
大儿子在100来里外的隔壁市,二儿子在几十里外的村上,三儿子更远了,在沪市上完学,留在了沪市当高中老师,写信回来说谈了个朋友,快要结婚了。
她想留个儿子在身边,总不能生养了四个儿子,一个都留不住吧,以后养老怎么办?
珍珍大了总归要嫁出去的呀!
无论如何,得让小四留在市里工作。
“不行不行,你不是马上能分配工作了,就在本地上,别考什么大学了。”王红芬摇头了。
韩小四就不愿意了,凭什么三哥就能上大学,自己就不能上?
要是自己没这能力考大学就算了,自己有能力的啊。本来他就一分两分想考大学的心,现在变成了五六分。
“我就要去。”他赌气说道。
“……”犟驴,早知道自己就说让他去了。
珍珍对于以前的历史没有特别去了解过,只记得即将混乱的时期是十年,期间的事情她不是很了解。
好像学校会停课,如果上了大学,正好碰上那个运动最猖狂的时期,遇到器械武斗的话可能会丧命。
她也是支持王红芬的,上前拉着韩小四的手摇着:“四哥,不去上大学!要工作赚钱!”
除了家里的吃喝,珍珍很少对家长的事指手画脚的,王红芬有闺女的支持,她的底气足了起来。
她相信闺女:“小四啊!你看咱家要养这么多的孩子,
你二嫂还说要把建国、建设和宝珠送过来。你还是早点工作吧。”
韩铁柱也同意,他说:“听你娘的。”
小四有些憋屈地上楼回房间去了,自己不想上和别人不让你去上大学,本质上的感觉是不同的。
王红芬和韩铁柱商量着,让他小姑父帮忙找找人看,哪个小学缺人的,看能不能留在市里。
珍珍却知道不能当老师,未来很久一段时间老师的地位并不高。
现在最好是去厂办,最轻松保险的。
她偷偷地让方卫东去新海市区本地的单位找找,哪个单位有空的名额啥的。
在学校分配下来之前搞定。想上大学的话,可以77年去考。
既然不准备考大学,他也就没什么事可做了,王红芬让小四带着几个孩子回村上去,多砍些柴晒在院子里,回头带回来冬天烧。
家里冬天要用不少柴火的。
珍珍虚岁七岁了,王红芬对她一直很是放心,至于喜儿,有珍珍看着,不会出大篓子的,
现在她庆幸,大儿媳和三个孩子的户口还在村上,自家跟大队长也有几分情分在,
所以年底队里分粮食还给分了几百斤,最起码够几个人吃的,家里不用额外去买高价粮。
赵家沟村韩铁柱家老宅门口,
方卫东把他们一行人送到了家门口就走了。
“二嫂!”小四和珍珍喊着高翠喜。
“二婶!”平平、安安和喜儿一打照面也喊她一声。
“哎呀,我就猜到你们这两天就回来了。”
高翠喜一点也不反对孩子们回村上来。
村上这几年的农作物年年高产丰收,
一年两季高产水稻一季麦子,水稻田里还养着稻田鸭,不管种啥都高产。
每年光是鸭蛋都要收老多了。
村上还自建了养猪场,工分可值钱了。
高翠喜虽然没打听到公婆一年具体多少钱和票,可她感觉公婆还有大嫂家,都没自家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