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既然《西游记》都写了,不如就像穿越小说里一样吧,找个现成诗歌应付应付。”谢凡打定主意,把版权意识暂且放下,应付眼前难关再说。
  可是想捡现成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我国文学发展脉络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宋元明清时期,人们虽然也写诗,数量与质量却远不及唐诗。
  所以谢凡前世虽然也学习背诵过许多千古名篇,但是在诗歌上,却主要是唐诗。
  可如今是明朝,那些个流传千古的金句名篇,不光谢凡知道,在座各位都知道。甚至比谢凡知道得还多。
  谢凡开始飞速搜索创作时间晚于明代的诗歌,甚至最好是清代的。毕竟很多作品虽然是明代,但是谢凡拿不准是明初还是明末。就像谢凡不确定现在真正的《西游记》是否问世。
  终于让谢凡想到两句清末龚自珍所写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勉强算是和“花”沾边,时间紧迫,谢凡当即决定先用起来。
  只是前两句谢凡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了,只好现做(编)。
  注释:*参考《明会典》;**参考《旧京遗事》;***钟馗诗未找到出处,咏水仙为《咏水仙花诗·其二》清朝·周青莲;落红两句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第76章 求婚被拒
  好一番苦思冥想,谢凡终于写下前两句“满袖清香白玉芽,风寒黄蕊映霜华。”*堪堪赶在王问之之前写完全诗,交予刘家下人。
  谢凡交卷之后,不禁常舒一口气。伸手摸摸额头,竟然出了一脑门子冷汗。
  “以后再也不参加这种要写诗的活动了。捡现成还得担惊受怕,真是累死个人。龚自珍老先生,实在对不起了。若是这个世界几百年后还有您的话,只能辛苦您再写些别的了。”谢凡心中默默感叹着。
  席上众人皆已成诗,便有一个刘家下人将后续完成的诗作一一朗诵出来。再由众人点评。
  那刘家下人生得相貌俊秀,此时朗读诗歌亦是一口流利官话,字正腔圆,吐词清晰,清脆悦耳。谢凡又不由得感叹,大户人家下人也是不同凡响。
  想想自家三人:福顺倒是识得些字,也学会了北方官话,可惜大饼脸蒜头鼻,还有暗疮,实在相貌平平。
  顾三郎倒是生得一副好皮囊,也伶俐勤快讨人喜欢,可是文化不多,大字也不识得几个。
  至于尤厨子,热心爱张罗,人是真不错,可惜性子咋咋呼呼,举止不够文雅还没文化。
  谢凡其实听不太明白诗歌好坏,听众人诗作时,只是随大流喝彩叫好。脑筋却是完全放空,忍不住开始胡思乱想起来:“大户人家果然不一样,我家人都比不上刘家人,哎。”
  可是忽然想到,无论是出身、才华还是长相,自己也是万万比不上刘放。顿时又有几分释然:“何必与人比较自寻烦恼呢。总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呀。
  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最重要一家人过得平安快活就好。”
  接着便念到谢凡所作诗句:“满袖清香白玉芽,风寒黄蕊映霜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那念诗的刘家人刚一念完,刘放与众人便鼓掌叫好起来。
  谢凡见众人鼓掌,正想也拍拍手。却忽然反应过来,这正是自己所写诗词。两手刚刚举起,又假装若无其事,堪堪放下。
  只听刘放说道:“前两句中规中矩。但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却是精妙。别有一番潇洒豪迈气概,不落窠臼,远胜寻常惜春怜花诗词。”
  又有众人交口夸赞,诗歌“立意高远”,谢凡“深藏不露”等等。
  因为落红两句为谢凡原封不动抄袭而得,所以众人这一番表扬,倒是让谢凡怪不好意思起来。
  又感叹刘放着实眼光独到:“刘放果然厉害,一眼就看出前两句不行。当然不行,毕竟是我胡编的。后两句才是人家龚自珍的原装作品。”
  接着刘放又叫家人将此诗歌送到内宅,请自己夫人鉴赏。片刻后,刘家人又端上一坛剑南春酒送于谢凡。口称是夫人读过谢相公诗作,实在欣赏,聊赠薄礼,以示敬意。
  谢凡顿时满脸通红起来,有些不好意思接下。
  刘放见状,再三劝说让谢凡收下。谢凡推辞不过,只好收了。
  其实龚自珍所作原诗《己亥杂诗》中前两句为“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乃是龚自珍表述虽然自己辞官回乡,离开北京,但依旧愿意为国效力。
  全诗所言皆是家国情怀,并不适合今日新春宴饮。谢凡胡乱添加两句虽不出彩,但却将全诗意境转换,全无辞官惆怅之情。
  此后众人又是一番畅饮说笑,天色渐晚,方才散了宴席。刘放亲自在门口送客,与众人一一道别。轮到谢凡,刘放更是较往日待他更加亲切热络,谢凡又是十分不好意思。
  因为众位庶吉士或是买房或是租房,皆是住在内城。所以倒也有许多人同行。谢凡走在路上,被冷风一吹,倒是少了些尴尬之情。望着福顺抱着酒坛子,忽然想到,为何今日刘放要将自己诗作送于刘夫人鉴赏?
  于是谢凡便悄悄问同行的王问之,他可知道刘夫人?
  王问之今日饮酒欢畅,话也有些多。他又是刘放同乡,知道刘家故事。便对着谢凡滔滔不绝起来。
  原来刘放夫人王氏,也是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曾官至御史,自小严于家教。出阁前便是蜀中有名的才女,知书识礼,写得一手好字,弹得一手好琴。更于做诗文、填词曲颇有造诣。
  刘放与王氏婚后常常一道吟诗论文,弹琴写字,可谓琴瑟和鸣。
  谢凡听后不禁羡慕起刘放来,真是家庭美满。宴请同僚,他父亲亲自来为儿子撑场面。又有一个志趣相投的妻子,夫妻恩爱,感情和谐。
  见他人婚姻美满,谢凡更对娶妻生出些向往。只是自己文才普通,倒是不奢求娶到才女,夫妻两人情投意合便好。
  又想起祖父年前写信来,除去寒暄问候,勉励宝贝孙儿报效朝廷以外。更是明里暗里叫谢凡早日娶妻成亲,也好开枝散叶。
  还引经据典,除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外。
  更引用《礼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骈散四六,洋洋洒洒叫谢凡务必成家。
  来信最末,甚至暗示,若是谢凡在北京城里能求娶名门闺秀,自然最好,家中全力支持。谢老秀才愿意亲自前往北京,为谢凡提亲议亲。
  若是谢凡在北京城中寻不到窈窕淑女,那谢老秀才夫妇便在溧水老家为谢凡寻觅新妇。更提到祖母陆氏早已打听到应天府有几家小姐,家世清白,温柔贤淑,德才兼备。只要谢凡首肯,老夫妇俩便上门去提亲,到时候谢凡只要告假回家成亲便可。
  谢凡想起祖父那封信件,密密麻麻,话里话外,全是娶妻成家。比科场八股文章还叫人难受,只觉得脑袋突突的疼。他倒是挺想回家一趟,但是并不想回家结婚。
  可是谢凡已经丧偶两年有余,而且即将年过十九岁。在当今社会,只要不是家境贫困,身患重病,或是名声狼藉,哪有不成亲的。
  于是谢凡打定主意,新年期间要去唐家拜年,探探唐家父母口风,试试求娶唐小妹。若是成了,须得多写些小说,力争换个宽敞宅院,方便婚后生活。
  刘家宴饮之后,谢凡所作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便小小流传开来。
  谢凡前往各位师长同僚家拜年时候,渐渐有人开始称赞谢凡才华。连高长德大人也夸奖谢凡突飞猛进,今非昔比。
  只把谢凡吓得心惊胆战,不敢答话。他生怕又被邀约着作诗,自己腹中可没有什么存货。
  因着谢凡心中想着求亲一事,便先私自找了唐监生。
  唐监生还是一副吊儿郎当模样,见了谢凡便先打趣起来。说那日谢凡所推荐什么传奇,什么随笔,文邹邹的,读着累人,自家媳妇与妹子都不爱看。
  谢凡一愣,便问那两位女子爱看什么?其实他心中是想打探唐小妹喜好,却不好单独询问。
  唐监生便来了兴趣,说近日里有个《西游记》,实在好看。自己娘子看到爱不释手,自己往常都不读书,也看了两三遍。只可惜这《西游记》每月只出十来回,叫人等得着急。
  谢凡听到《西游记》三字,立马来了兴趣,连忙追问唐小妹可喜欢《西游记》。
  唐监生早已看出谢凡似乎对自家妹子有意。也开诚布公,告诉谢凡不必拐弯抹角,自家妹子颇有主意。若是要求娶,须唐小妹自己答应。不过自己身为朋友,倒是能帮助谢凡牵线搭桥,也可美言几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