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谢凡知道南京人往往更偏好甜食,北京城里则口味偏咸口儿。因此特意拜托尤厨子做了一大盒子甜口点心带去。尤厨子颇为得意谢凡认可自己手艺,使出浑身本事,做了老大一盒子精致点心。
南京举子们远赴北京赶考,时至新年,思乡之情正浓。谢凡到了金陵会馆,送上满是甜蜜点心的百事大吉盒儿,果然大受欢迎。
一众举人士子,也顾不得斯文体面,争先恐后大快朵颐起来。常解元亦是其中之一。谢凡见气氛正好,顺势提出想同常解元几人一道向乡试座师高大人和杨大人拜年。
这本也是小事一桩,常解元自然满口答应下来,告诉谢凡,自己一行,还有几个苏州府新科举人约好了,大年初三去给座师拜年,未时自金陵会馆出发,先去高大人府上,再去杨大人府上。因为两位座师宅院都在长安街上,便就一并去了。
谢凡心满意足回到四合院里,又用心写好拜帖,备上礼物只等初三。
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尤厨子亦是按照习俗精心预备了吃食。
初一晚上谢凡回来便吃了猪肉白菜馅饺子,初二中午又吃了碗煎蛋卤子面。因为初三谢凡要去拜访座师,尤厨子又特意大早给谢凡预备了韭菜合子,猪油炸过,脆生生,香喷喷,黄灿灿。
谢凡这一世多在南方,许久未曾吃过韭菜合子。吃了一个便觉得实在美味可口,清早饥饿,一连吃了三五个合子。过后觉得稍微有些油腻,又吃了喝了一盏果子露。
片刻之后,油腻热食和清凉糖水,在谢凡胃中混合。谢凡便感到腹痛如绞,坐上恭桶便下不来了。临近未时,腹痛腹泻也未曾好转,根本赶不上去金陵会馆。只好让福顺去金陵会馆,替自己向众位同乡举人告缺。
福顺、顾三郎和家里其他人也都吃了韭菜合子和果子露都一切正常。谢凡心里明白自己是吃了韭菜合子和果子露,油腻冷热混合,导致了消化不良,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只是可惜自己不能与常解元一道给座师拜年。
谢凡明白全是自己太过贪吃,反而尤厨子十分后悔自责,觉得是自己所做韭菜合子耽误了举人老爷的正事。一连好几日都面带愧色,流水似的给谢凡做些清淡好消化的吃食。果然只过了两三日,谢凡的肠胃便全好了。
既然自己腹泻耽误了与常解元一行人同去,大年初六谢凡只好与福顺、顾三郎带着拜帖和礼物前往两位座师府上。
到了高大人府上,果然门庭若市。除了高家门房家丁,还有许多来访宾客带着礼物在门口等候。
谢凡上前对着门房恭敬作了一揖,自报家门是应天府新科举人谢凡特来拜访座师。
那门房鼻孔朝天,听闻谢凡自报家门之后,并无有何反应。他做了高府多年门房,所见进士翰林已如过江之鲫,区区一个举人,实在是不以为意。
因此门房只微微对着三人瞟了一眼,见谢凡一行三人,衣着寻常又未带上厚礼。便十分随意打发三人离开,说自家大人近日诸事繁忙,无暇见客,只让谢凡留下拜帖和礼物,自己会代为转交。
说完便将另一位等候宾客迎进了大门。
谢凡受了这门房冷眼相对,也算是意料之中。只好向门房道谢,招呼福顺和顾三郎将礼物交予门房。自己一行三人默默离去,前往附近杨大人家。
杨大人府上也和高府类似,同样宾客盈门。同样门房趾高气扬,门房不止对着谢凡一行漫不经心,甚至还明里暗里索要好处。若是谢凡不予门房好处,门房便不转交谢凡的拜帖和礼物。
谢凡只好拿出三钱银子给门房。那门房居然嫌弃太少,对着谢凡一番白眼相加。谢凡无法,又再拿出了二钱银子。门房方才勉勉强强接受,让谢凡留下拜帖礼物走了。
一行三人免不得有些垂头丧气。可如此风气在此时也是不足为奇。
谢凡心中感叹:“宰相家奴七品官,果然如此。主人家有权有势,奴仆也比旁人尊贵。”
接着又开始心疼自己:“送个新年拜帖,就花掉了五钱银子。若是将来选官候补,要补个好些的缺,不知还要花多少银子。”
纵然心中笼罩上几丝忧愁,次日谢凡还是去了乡试房师,孙纯大人家中拜年。
孙大人宅子不在东西长安街上繁华热闹之处,只在偏僻小巷中,也不如高大人与杨大人府上气派。因为孙大人官职是翰林院编修,为官时日尚浅,所以他家中并未宾客盈门,门房也是客气恭敬。
孙大人年约四旬,是广东人,生得肤黑个矮,浓眉大眼。说话口音浓重,谢凡与他谈话颇为吃力。
但是见了谢凡,孙大人待人十分和蔼可亲。谢凡进门后,他便立刻招呼谢凡落座,又让家人为谢凡奉茶上点心。再问了谢凡将来有和打算。
谢凡便如实说出自己万一会试中式,希望外放做县令,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一目标。
注释:新年风俗参考现代习俗、《旧京遗事》和《菽园杂记》。
第65章 苔花与牡丹
孙大人听后大喜,连连抚掌大笑,操着浓重口音,对着谢凡好一番勉励鼓舞。又说了许多自己当年会试、殿试场中情形。
与汪县令所言一致北京二月十分寒冷,南方举子在礼部贡院里十分难熬。将自己备考应试经验倾囊相授。
接着又说了许多朝中大事,除了边患天灾,还有民间种种积弊难返,谎报户籍,隐匿田地,逃避税赋。间或鼓励谢凡将来为国革除积弊,造福社稷,报效君父。
最后畅谈一番孙大人家乡广东气候炎热,民风民俗,与江南和北方如何不同。以及孙大人心中认为应该如何做好一方县令。
只可惜孙大人说话岭南口音浓重,谢凡听得实在吃力。竭尽全力,结合起前世所听粤语歌曲、所看tvb电视剧方才勉强听懂了七八成。
两人闲谈还无意间发现,孙大人是谢凡家乡溧水县县令汪大人的同年进士。又说到孙大人父亲早亡,寡母如何艰难养家,谢凡则是早年父母双亡,全靠祖父祖母两位老人操持家务。
有了共同之处,两人更是感到投缘,促膝长谈甚至没留意到天色渐晚。孙大人自然而然留谢凡在孙家用了晚饭。
孙大人家晚饭只是家常菜肴,仅有三菜一汤,菜色十分简单,也多为清淡素菜。可是谢凡只觉得这餐饭菜格外可口香甜。
饭后回到小小四合院中,谢凡只觉得备受鼓舞。前日在高大人与杨大人府上所受种种委屈,顿时烟消云散。
此后谢凡又备上礼物,分别去拜访了王举人与唐监生。
王举人得知大年初三那日,谢凡因为腹泻,所以不曾与常解元一同去拜访座师,之后独自前去,又被门房冷落吃了闭门羹。他脸上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一张黑脸皱得似枯干树皮一般。
王举人摇着头,叹着气,向谢凡绘声绘色说道,初三以常解元为首一众举子,如何得了高大人与杨大人青睐。
尤其高府当时还有礼部侍郎方敏,高大人与方大人不仅对着一众举子鼓舞勉励,更热络亲热地考教各人学问。此后再一一细细指点。应考举子能得帝师与礼部侍郎指点迷津,实在是莫大荣幸。
出门后一众士人皆是洋洋得意,四处传扬当日经历,引以为荣。
机会如此难得,偏偏谢凡错失良机。
虽然谢凡也是十分遗憾,可惜时机已失,失不再来。只得接受现实。谢凡只好对着王举人无奈摇头,微微苦笑。
王举人见谢凡如此,也不好再说,反而安慰了谢凡几句。
拜访唐监生家却是画风十分不同。
唐监生家人见自家少爷有个年轻举人老爷前来拜年皆是十分诧异欢喜。
忙不迭通报主人家知道。唐监生父亲格外郑重其事,还吩咐家人整治了一桌丰盛酒席招待谢凡。
谢凡见唐监生父亲莫约五旬年纪,生得十分斯文白净。更要紧的是,唐父有一张普普通通的圆脸,脑袋大小也十分正常。
他心中颇感意外,这父子俩人,从外貌到举止,可谓毫不相似。
若是说唐监生的大脑袋和嘴炮技能是随了母亲,那以唐家财力,唐父居然会娶个大头段子手为妻,也是实在奇怪。
毕竟封建时代,社会主流对于男女审美截然不同。
所谓“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时下女子,无论名门淑女还是教坊名妓,皆是柔弱纤细,温声细语。
但大过年的,谢凡也不能不懂眉眼高低,冒然开口询问。只按下心中疑惑,礼貌作揖问候,送上拜年礼物。唐父亦是应对得体,两人礼貌寒暄一番。
酒席完毕,谢凡方才和唐监生独坐闲话。虽然心中对于唐家父子关系十分好奇,但也忍着没有开口询问。
两人见面方才说了两句正经应酬话,唐监生就先开口讲述自己如何过年,虽然只是日常小事,他说得却颇为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