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重生:后宫记事> 重生:后宫记事 第65节

重生:后宫记事 第65节

  “听说李嫔今日离开时是哭着走的,端妃娘娘这也太狠了。”绿柳悄悄对樱儿说道。
  樱儿却是脸色淡淡的说道:“宫中的事真真假假,谁又能说的清楚。”
  绿柳一愣,疑惑地看着樱儿,问道:“姐姐,什么意思啊?”
  樱儿已经收拾好床铺,转过头来,严肃地对绿柳说:“没听懂?那我就再说明白点,端妃娘娘一向是个心善的人,我们每个月除了月钱还会再发一笔安家费,也从来不像别的宫中打杀奴婢,能让娘娘都不再理会的人,说明肯定是有天大的错处。”
  绿柳恍然大悟,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樱儿的话。
  ......
  翌日,是阖宫向太后请安的日子。
  冉浮云今天特意穿的比较低调,她身着一身水蓝色的旗装,这件衣服的颜色和款式都显得她的年龄更为稳重一些。
  头上也只是简单地带了一个孔雀步摇,还有一支玉簪,整体装扮在妃位中略显寒酸,甚至还不如她当嫔位的时候。
  德妃今日特意早到,就是想看看冉浮云出糗的样子。当她看到冉浮云衣着朴素,头上只戴着一根普通的簪子时,便忍不住嘲讽起来:“哟,端妃妹妹这是出宫一趟,把银子都花光了吗?怎么连件像样的首饰都戴不起了?”
  冉浮云微微一笑,并不生气,反而回答道:“姐姐莫要怪罪,妹妹只是觉得近来更喜欢素淡一些的装扮罢了。倒是姐姐,听说昨晚陛下又去了你的寝宫,不知道姐姐的身子可还好?”
  这句话看似是在关心德妃的身体状况,但实际上却是在讽刺她明明自称身体不适却还能承宠。
  德妃闻言脸色微变,但很快恢复了镇定,冷笑道:“本宫的身子自然是好了许多,不似某些人,陛下都去了还端着架子,将陛下赶走了!”
  一旁的宜贵人听到这话,立刻附和道:“是啊,德妃娘娘凤仪万千,自然是最得陛下宠爱,我们这些人哪里比得上呢?”
  德妃得意地笑了笑,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心中暗自冷笑:“这些个蠢货,以为这样就能博得陛下的欢心?真是天真可笑!”
  接着她故作无奈地道:“唉,本宫也是没办法啊,谁让本宫身子不好,需要天天喝药呢?不像众位姐妹,一个个身强体壮的,根本不需要吃药。”
  就在这时,其他嫔妃们也陆陆续续地来到了皇后宫中。
  她们一进来,便感受到了德妃和冉浮云之间紧张的气氛,纷纷噤声不语,生怕惹祸上身。
  就在此时,孙贵人搀扶着皇后出来了。
  皇后的身孕已经六个了,孕肚很是明显,大概是宫中保养得当,皇后竟然一点也没有发胖,要不是稍显的孕肚,一点也看不出来。
  俗话说,儿丑女俊,众嫔妃私下都议论,皇后生的肯定是个女儿。
  当然这话肯定是不能当着皇后的面说,不然不就是找死吗?
  她们不知道,杜神医早就告诉皇后此番是个女胎,但是皇后信奉男女平等,自然不会像众人想像的一般会失望。
  再由皇后带领,众人一同去慈宁宫请安。
  众人等候片刻,太后终于现身。众人赶忙起身行礼,太后微笑着让大家落座。
  请安后,太后一眼便注意到了冉浮云身上的衣着,她皱起眉头,语气带着几分疑惑地开口问道:“端妃怎么穿得如此朴素?”
  冉浮云听到太后的话,连忙站起身来,恭敬地回话道:“回太后,臣妾觉得穿衣当以朴素为主,过于奢华反而会让人觉得浮躁。”
  太后听后,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冉浮云的观点。她的脸上露出一丝赞赏之色,对冉浮云的回答表示满意。然而,这一切都被一旁的皇后看在眼里,她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愤恨之情。
  冉浮云的表现让皇后心生嫉妒,她原本以为冉浮云会像其他嫔妃一样,追求华丽的服饰和装饰品,但没想到冉浮云竟然如此与众不同。
  然而皇后的注意力,很快就被旁边的德妃吸引去了。
  此刻的德妃打扮也算中规中矩,但是有了冉浮云的衬托,竟已扫之前病殃殃的模样,反而是脸色白润,容貌更加艳丽。
  而且德妃年龄本就比众人大些,比起其他人胸前清汤寡水的小菜,德妃现在那可是很有料的。皇后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哪怕是怀孕,也没有发育的身材,嫉妒这两个字,她真的说倦了!
  请安就这样安稳地过去了,大概是因为冉浮云过于低调,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而德妃重新获得皇帝的宠幸,成为了后宫众人瞩目的焦点,大家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了德妃身上。因此,冉浮云成功地全身而退,根本没有引起其他嫔妃的过多关注。
  ……
  乾清宫。
  下了早朝,皇帝就迫不及待地让李炜去传张得水和罗强进殿。
  此时张得水和罗强二人早已在宫外候着,就等着被传唤呢。
  不多时,李炜公公便派人来,两人赶忙跟着他一起前往乾清宫。
  而且这一次,皇帝更是派了两个御前侍卫在全程保护他们。
  要知道,之前张得水进宫的时候,可没有这样的待遇,通常都是由李炜的徒弟小斧子领着进宫的。
  由此可见,最近江嫔办事不力,皇帝又想起他们来了。
  张得水领着罗强心情忐忑地走进殿内,双膝跪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
  罗强还是第一次进乾清宫,殿选时也是在宣正殿,每日大臣早朝的地方。
  皇帝端坐在龙椅上,威严庄重,他微微抬手,示意两人起身。
  张得水和罗强谢恩后,站直了身体,低头等待皇帝的询问。
  皇帝的声音不怒自威:“关于沈临川的事情,你们有何要禀报的?”
  张得水恭敬地回答:“回皇上,沈大人一直尽忠职守,为朝廷效力。”
  罗强也赶紧补充道:“沈大人清正廉洁,是难得的好官。”
  皇帝微微点头,继续问道:“可有具体事例?”
  张得水略加思索,说道:“沈大人在主持乡试事务时,不辞辛劳,亲自视察考生的复习情况,为朝堂又新晋一批人才。”
  罗强也接口道:“沈大人还积极推动科举改革,此番女子参与乡试,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
  皇帝听后,面露满意之色,对沈临川的表现给予了肯定。
  当然,沈临川虽然说是曾经投靠了这一阵营,但那仅限于扳倒何尚书,现在事情办完,人都直接没来。
  皇帝这一番夸赞,估计是才费口舌。不过,这仅代表一种态度。
  说完了沈临川,就该到张得水了。
  “听闻张爱卿,是兵部尚书之子。”皇帝说完一顿,表情也开始严肃。
  张尚书虽然表面中立,但是作为掌管兵部驻扎京城的十万兵马统领者,一向是两方较量拉拢的同盟。
  至于张尚书到底倾向哪一派,就没人知道来了。
  现在张得水是张尚书唯一的儿子,他又投靠了自己,那可真是天赐良机。
  皇帝看向张得水,问道:“你近日在做何事?”
  张得水惶恐地回道:“回皇上,微臣近日在收集民意,发现百姓对新法的实施有些疑虑。”
  皇帝沉思片刻,道:“新法乃是利国利民之策,需向百姓多加解释。你可协助刑部官员,一同处理此事。”
  张得水赶忙谢恩。
  目前张得水依旧是五品,此番是一点都没升。一方面是户部尚书依旧空缺,还没有补上新人手,另一方面就是张尚书为目前的局势考虑,暂时不想让张得水卷入其中。
  也是不想让皇帝和他绑在一起,不然在朝堂之上,就再也无法保持中立了,一旦他率先变成保皇派,那另外几家肯定都会合起伙来攻击他。
  双方默契的没有就此事交谈下去。
  随后,皇帝又转向罗强,问道:“罗大人呢?最近,可有什么想法?”
  罗强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说道:“皇上,微臣认为当下应加强海防建设,以防倭寇侵扰。”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道:“此提议甚好。朕会命兵部商议具体方案。”
  罗强激动地叩头谢恩。
  皇帝心中暗自嘀咕:好啊,这小子一开口就是征兵,他是大理寺少卿,可不是兵部尚书,操心这事干啥呢?他们俩今天是不是说反了?
  皇帝紧接着说道:“你们两位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应该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福利。”
  张得水和罗强异口同声地回答:“谨遵圣上旨意!”
  离开宫殿之后,张得水和罗强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
  两人离去后,皇帝原本满面春风的脸色突然阴沉了下来。
  “真是太过分了,这三个人,一个人找理由推脱不来,另外两个人还在这里糊弄我!”
  李炜公公看到皇帝发怒,也不敢轻易靠近,更别说提供建议了,要是不小心触怒了龙颜可怎么办?
  正在这时,小斧子进来报告:“启奏陛下,江嫔娘娘请求觐见。”
  第94章 匈奴和亲
  江嫔刚刚踏入宫殿,一眼就看到皇帝满脸怒容,吓得她心里咯噔一下,连忙跪地请罪。
  “平身吧。”皇帝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心情。等他稍微冷静下来之后,才伸手将江嫔扶起来,然后语气沉重地说:“爱妃,朕记得你好像是远州人士,对吧?最近匈奴打算派人来和亲,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吗?”
  原来,之前匈奴和天启朝打了一仗,结果战败了。于是他们只好派使者到天启朝来进宫朝礼,表示认输。
  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有余,匈奴的使者们终于抵达了京城。
  远州位于偏远之地,与边境相邻,常年遭受匈奴侵扰。
  如今,他们竟然主动提出停战,岂能如此轻易答应!
  江嫔暗自冷笑,心中嘲讽不已,但表面上仍需以大局为重,冷静地回答道:“陛下,臣妾认为,匈奴只是暂且对白将军的威名感到畏惧,然而白将军已逝,若此时不乘胜追击将其逐出境外,只怕等到寒冬来临,草原上难以生存之时,他们必将再度来袭!”
  江巡抚送女儿进宫时,心中便已隐隐约约地预感,这可能将成为女儿人生中的一场劫难。
  然而,作为巡抚,为了百姓,他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
  因为他知道,如果不把女儿送进宫,为百姓说话,远州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
  江家世代镇守边疆,他们深知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生活状况。
  他们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也看到了无数无辜生命被残忍剥夺。每一次战斗,都让他们心如刀绞;每一滴鲜血,都令他们痛心疾首。
  如今,朝廷突然宣布议和,江巡抚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他明白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希望能够停止杀戮,让百姓们过上平静的生活。
  但另一方面,他也清楚那些曾经无辜惨死的百姓,他们的冤屈该如何申诉?他们的牺牲是否就这样被轻易遗忘?
  如果真的能够停战,那么不仅将士们可以回归家乡与亲人团聚,百姓们也能够暂时享受和平的生活。
  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他担心的是,匈奴人可能并不满足于一时的和平。
  他们或许只是想利用这段时间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度侵犯中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