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我以前在地区师范读书的时候,在食堂里打饭,最爱吃的就是鱼了。所以,你养鱼是对的。”
  周晴点了点头:“我们这里的人其实都挺爱吃鱼,只不过,因为街上没有卖鱼的,所以,吃鱼的人就不多。”
  陈刚又问:“现在家家户户都在开荒地,都想多种粮食卖钱,你为什么不多开荒呢?”
  周晴笑道:“人人都干的那件事,也就挣不了多少钱了。再说了,种地只是为了有粮油吃,从古到今,你见有几个种地的过上富裕生活了?”
  “不错,周晴,你果然有脑子。可是,你小时候,不是这个样子的,怎么现在变得那么聪明了?”陈刚赞赏之余,有些奇怪。
  “是吗?那在你的记忆里,我小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
  “你小时候啊,最活泼了,爱说爱笑的,可是有点不拘小节,说话从来不过脑子,跟个傻大姐一样呢!”陈刚笑道。
  周晴抿嘴一笑:“我家里人也说,自从我去年发了那场高烧之后,整个人就变了。”
  “是的,高烧让你长大了,变成大姑娘了!”说着,陈刚就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一本小册子:“这是我在我们县城教育局的图书馆里为你找的,你好好看看,相信对你会有帮助。”
  说完,他就把小册子塞到周晴手里,然后转身离开了。
  周晴低头一看,只见那红色的小册子上写着一行字:“养鱼常识!”
  她一下子呆住了。
  楞了一会,她才开始翻动那本小册子。
  只见里面详细地写着,要挖多深的鱼塘,水温大概在多少,什么时候放鱼苗,如何预防鱼死了,如何喂饲料等等。
  八十年代的技术,相对上辈子来说,还是落后的,没有什么增氧设备,可是,有了这本小册子做指导,还是帮了周晴的大忙。
  因为,周晴原本也是打算去县城买这样一本书的。
  陈刚对自己,的确很用心了。
  再联想起他刚才看自己的眼神,周晴上辈子虽然没有谈过恋爱,可是却也明白了他的心意。
  在他们杏花村,陈刚的家庭,属于一等一的那种。
  陈刚的爷爷是解放前读过私塾的老先生,陈刚的爸爸和几个叔伯年轻的时候也读过几年书,虽然都是农民,可是,陈家的家庭氛围明显比村里其他人家要文质彬彬,讲究礼仪一些。
  所以,陈家对于孩子的读书和教育都很上心。
  □□期间,学生们在学校都不上文化课。可是,陈刚在家里,却被爷爷和父亲教导,所以,□□结束后,人家就顺利考上了地区师范,毕业后分配工作,端上了铁饭碗。
  听说最近几个月,上门给陈刚做媒的人络绎不绝,可是陈刚却连见都不见。
  说起来,他也不小了,已经22岁了。
  在农村,男青年到了这个岁数,大多已经娶妻生子了。
  陈刚的父母已经开始着急了。
  周晴还听说,自己的堂姐周大翠,对陈刚也有那么一点意思。
  想到周大翠那骄横跋扈的样子,周晴的嘴角,不由得泛起一丝嘲讽的笑。
  “姐!你在想什么呢?那么出神?”周雷的声音响了起来。
  周晴吓了一跳,白了他一眼:“怎么这么迟啊?”
  周雷嘿嘿笑道:“我早就来了,看见才陈老师站这里跟你聊天,我就没敢打扰!”
  周晴忍不住瞪了他一眼。
  第19章 放鱼苗 猪血宴
  秋天很快就过去,到了冬天,全家没事干,就一起去挖鱼塘。
  赶在1083年春节前几天,周晴家的鱼塘终于挖好了。
  这个鱼塘大概跟周晴一样高,周晴有160以上,那这个鱼塘也就在160厘米到200厘米之间,正符合养鱼的标准。
  鱼塘挖好之后,就开始蓄水。
  冬天的雨水不多,可是,蓄了几次以后,也有浅浅的半池水了。
  周晴就开始考虑放鱼苗的事。
  这天的早饭桌上,大家一边吃麻油拌白面条,一边拉着家常。
  这时候,汤兰英就笑容满面地宣布:“孩子们,跟你们说一个好消息。”
  三个孩子一听,都一齐看着她,等着她把话说下去。
  汤兰英缓缓道:“明天,我们就请你大伯来,把猪圈里的那头大肥猪给杀了,好过年!”
  此言一出,周雷和周星立刻欢呼了起来。
  周晴听了,心里也暗暗感慨。
  以前,她们家是永远杀不起猪过年的。
  她妈倒是年年喂猪,可是,一到年底,那头猪就会被卖掉。
  因为家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而来钱的路子又太少了。
  所以,每年过年,她们家都是割几斤肉过个年,其他啥也没有了,什么鸡鸭,什么牛羊肉,都没有!
  今年,拜那几亩地的芝麻所赐,终于不用再卖猪换钱了。
  日子,明显是越来越红火了。
  这一头肥猪,杀了之后,把肉腌了,可以吃到明年收小麦的时候。
  也就是说,明年有小半年的时间,家里都会隔三差五能吃到猪肉。
  对于杏花村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令人羡慕的肥日子了。
  “妈,我想吃猪血烧豆腐!”周星立刻说。
  “妈,我想吃炸猪肉圆子!”周雷立刻跟上。
  看着孩子们馋涎欲滴的表情,周根民欣慰地笑了。
  “二丫,你想吃什么?”他转脸问周晴。
  “爸,我随便,什么都行!”周晴低头去喝玉米稀饭。
  “嗯,明天上午杀猪,下午,咱们就剁肉馅灌香肠!”周根民对妻子道。
  这时候,周晴就说:“妈,明天下午,你们和三丫在家里灌香肠,我和小雷去池塘里抓鲫鱼去。”
  “二丫,池塘里的鲫鱼,你能抓几条呢?再说了,你不是要等开春以后再正式养鱼的么?”汤兰英好奇地问。
  “妈,鲫鱼能抓几条就是几条,尤其是母鲫鱼,肚子里肯定都是鱼籽,放在鱼塘里,鱼籽就会变成小鲫鱼了。”周晴笑道。
  “可是,那几条鲫鱼能下多少鱼籽呢?”
  周晴说 :“鱼籽长成大鱼之后,不会接着下鱼籽繁殖么,这样的话,几个月功夫,鱼塘里的鱼就够多了。”
  现在集市上买不到鱼苗,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按说,春天的水温是最合适小于孵化的,过几天就是春节了,一切都还来得及。
  现在把肚子里有鱼籽的野生鲫鱼放进池塘,马上开春天气变暖,小鱼孵化之后,养上半年的的时间,正好是秋收季节。
  那时候,人们手里也就有闲钱去买鱼吃了。
  说干就干,一家人就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反正是寒假,周雷和周星也整天呆在家里,不必担心人手不够。
  第二天一大早,汤兰英在厨房烧开水,留着杀猪的时候烫猪毛。
  周根民去他大哥家请他大哥过来,周晴带着周星打扫屋子和院落。
  周雷则把家里那个多年不用的破旧的渔网,拿出来清洗修补。
  按照乡俗,她们家杀猪那天,是要亲至亲好友过来吃猪血宴的。
  所谓猪血宴,就是用猪身上的各个部位做成的十几道菜。
  很多年来,都是周根民去别人家里吃猪血宴,他自己家却请不起别人吃。
  两口子深深觉得不好意思,后来,干脆就婉拒了别人的好意,再也不去别人家里吃猪血宴了。
  今天,是个历史性的时刻。
  他周根民也终于杀得起猪,请得起别人吃猪血宴了。
  迈着轻快的步子,周根民来到了他大哥家。
  周根喜家的院门虚掩着,他到了院子里,看见他哥一家六口正在堂屋里吃早饭,于是轻轻咳嗽了一声:“哥,哥你在家吗?”
  他哥就说:“老二啊,快进来,大翠,给你二爷搬个凳子——老二,你早饭可吃了么?”
  “我吃过了!”周根民接过侄女递过来的小凳子,顺便扫了一眼他大哥家的早饭桌。
  只见饭桌上一样有白面条,所不同的是,他哥家饭桌的中间,放了一大碟子香肠。
  天气冷了,香肠可以随时制作,只要有肉有猪小肠就可以。
  他哥从入秋开始就到处给人杀猪,几乎隔天就能收到一提子肉,或者一提子猪小肠,所以,他们家天天吃香肠,根本不奇怪。
  不过,周根民有理由相信,要不了多久,他们家的日子就会过得不比他哥差。
  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哥,我来请你,上午过去给我家杀猪。”
  此言一出,周根喜全家都停了筷子。
  过了半天,陈巧霞才皮笑肉不笑地说:“哎呦老二啊,你们家这日子,可是真的越过越红火了,居然杀得起猪了。今年的猪不卖了?有钱花了?”
  “不卖了,有钱没钱,都要杀猪过年!”周根民心情不错,说话也幽默了起来。
  周根喜夹了一块香肠放进碗里:“成!老二,你先回去,我吃完早饭就到,你让他二娘把开水烧好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