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经营古镇,员工都是古穿今> 经营古镇,员工都是古穿今 第136节

经营古镇,员工都是古穿今 第136节

  林荣听了后露出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容,心里吐槽不断。
  山田在湖边的座椅上坐下来,双手撑着手杖,环视了一下四周:“这镇子倒是建得很不错,可惜就是缺少了一些时间的磨砺,还是新了点儿。几百年后如果它还存在的话,或许也会成为一处古典优雅所在。”
  就好像日本的京都,他最喜欢的一座城市。
  京冶也是从京都开始发家的。
  “不过,”山田轻嗤了一声,“华夏的景区管理者大多急功近利……”
  别说几百年了,可能几十年的时间都撑不下去。
  多少旧时的地方被毁然后成为工厂和密密麻麻的现代住宅?
  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成为京都。
  “好了,不说这些,”他转向林荣,转用日语,“林君,让你调查的事情调查得如何了?”
  如果说他对清河古镇原本只是有一些些警惕,那么自己亲自来了之后,警惕心却一下子拉满了。这个地方的确是不容小觑。
  而且他有一种直觉,如果他放任这儿不管的话,那接下来他一定会后悔。这样的直觉曾经在他为自己的前程拼命往上爬的时候起过重大的作用。
  山田这一次同样选择相信它。
  林荣恭谨道:“山田先生,我已经打听到了,他们的确是自己烧的窑,位置就是离这儿十几公里的一个村子里。担任烧窑师傅的就是之前曾经和我打过照面的两位。”
  他顿了顿:“不过,山田先生请放心。他们号称要烧出真正的孔雀蓝釉琉璃瓦,但到现在都还没成功。依我之见,他们也根本没这个实力做到这件事情。”
  林荣是知道的,当时京冶为了烧出这个色,特意去大学里请了好几位化学教授以及专门研究烧陶的老师来进行技术攻坚,历经了好几年投入了大量资金才最终成功。
  他专程去过清河古镇的窑厂,虽然不能进去,但是一看就是那种很落后的小作坊,而且人员也不多。就是两个老师傅加一些从外面和村里面招来的工人。
  就这样的规模想和京冶来竞争?
  山田的脸却一下子沉了下来:“林君,你真是糊涂,这样的条件他们都能烧出这么高品质的翡翠绿,那说明他们里面必然有能人。”
  林荣语塞,这么说也对。
  “但孔雀蓝他们的确没烧出来……”他讷讷地说,看到山田的表情后立刻闭上了嘴,“那山田先生,您说,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山田摩挲着手杖头,沉吟片刻:“先密切观察吧,我要最新的消息,不是市面上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大路货。林君,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林荣猛点头:“我明白的,山田先生!”
  接下来的两天,山田待在安平县,和林荣去了一趟梅山村的瓦窑,但是瓦窑虽小也不是外人可以随便进的。看到这样的结果,两人也只能选择离去。
  山田很快就回了沪城,那是京冶驻华公司所在地,而林荣又在安平县待了一个礼拜,见了一些人之后才走。
  在他们走了之后,清河市迎来了今年最大的一场寒潮。
  “受强冷空气持续影响,我省东部地区即将迎来一次明显降雪和寒潮天气过程……”
  朱聪本来躺在床上玩手机,一听到这个天气预报反应了半分钟,然后迅速从沙发上翻了起来。
  要下雪啊!
  他想也不想地点开“清河古镇”的小程序,买了两日门票,然后又定了从自己的城市去清河市的高铁票,定了安平县上的宾馆。一气呵成,也就花了二十分钟。
  “爸,妈,我明天要去清河市!”
  厨房里传出了两老的声音:“这么冷你还往外跑?”
  朱聪嘿嘿一笑:“要是不冷的话我反倒在家待着了。天气预报说要下雪,我去一趟清河古镇,看看能不能拍到雪景。”
  他是玩摄影的。
  本来想要过年的时候再去,但是要下雪,那就肯定得跑一趟了。
  朱父大声问:“是那个有凤凰在天上飞的古镇吗?”
  朱聪:“……对!”
  他爸自从前些时候刷到了清河古镇放烟花和飞天的各种视频后,就记得清河古镇的特征是“有人和凤凰在天上飞”。
  他怀疑他爸也想去,因此主动问了一句:“要不要帮你们也买张票?咱们一家去呗,也好几年没看过雪了。不过,我们得要约法三章,就是会有点冷,到时候你们不准抱怨。”
  朱聪属于那种还挺愿意带着爸爸妈妈出去玩的年轻人。但是他爸有点爱抱怨爱挑毛病,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有的时候真的会很烦,在外面爷俩也会常常互怼。
  朱爸爸的大嗓门又传了出来:“有啥好抱怨的?这要不冷的话还下啥雪啊,说起来咱们这一片的确是好多年没怎么下过雪了……”
  朱聪:“还有不准挑剔别的有的没的。”
  朱爸爸刚有点不高兴,想要提高嗓门,被身边的老婆打了一下,顿时气焰全无,憋屈说:“行,我不挑剔。”
  听到他们这样说,朱聪决定给他爸最后一次机会。
  要是他再叽歪,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带他出去玩了,就带上妈妈一个人。
  一家三口第二天早早就起床,搭乘一个半小时的高铁到了清河市。一出高铁站,对面就是去安平县的旅游巴士,只需要再坐四十多分钟就可以到清河古镇。
  朱爸爸习惯性的说:“怎么这么麻烦……”
  一出口,心里咯噔一声,赶紧硬生生圆了过来:“不过也还好,就四十多分钟,可以接受。”
  朱妈妈噗嗤一声,朱聪也扯了扯嘴角。
  不过,他发现接下来的一天时间里,他爸是真的将自己的话记在了心里,真的没有再怎么抱怨。当然了,也可能是因为清河古镇真的很美也很好玩,并且各项设置都很合理,让他爸没有找到可抱怨的点。
  比如,老人家都不想要在景区里吃东西,觉得贵。
  他觉得他爸的抱怨马上就要冲出喉咙了,结果一看,一份牛肉粉十八块,一盒板栗饼二十块,比他们市中心商圈的物价甚至还要更友好一点。
  于是,立刻不说话了。
  比如,他爸最讨厌吃饭排队等位,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世界上没别的吃的了是吧?吃其他的吃了会死啊,只能来排这家?”
  但是!他在吃了宋嫂鱼馆之后,沉默了一瞬,嘟哝了一句:“难怪要排队,的确是更好吃一点。”
  然后还问朱聪第二天还能不能再来吃?
  总之,朱家人这一天在清河古镇玩得很开心,但朱聪还是有些遗憾,因为没有下雪。直到第二天他清晨蒙蒙亮被宾馆房间的暖气热到有点干燥醒过来,无意间往窗户外一看。
  瞬间从床上弹了起来。
  下雪了!
  “下雪了哎……”路晓琪推开窗户,呼出一口白汽,手指被冻得有些瑟缩,但脸上却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她都可以想象雪后的清河古镇会有多美了。
  手机的屏幕时不时就亮起,一条条微信刷了出来,同事们正在微信里讨论各项针对雪天的措施。自从天气预报说会下雪之后,清河古镇的预约不降反升,应该是有大波游客想要来看雪。负责前线工作的几个部门也严阵以待。
  路晓琪关上窗,换上羽绒服,帽子和手套,全副武装出门了。
  正好遇到肖美云与路学军也要出去。
  “你们今天去干什么?”她笑意盈盈问父母。
  自打决定要买那块地建小区了,他们就没再出去看房子和商铺了,每天就在古镇里待着。吃饭有食堂和鱼馆,还可以看看戏,做做手工,散散步,日子倒也过得悠闲。
  “今天去幻音阁,珠大家又出新戏了。”肖美云也爱上了听戏,尤其迷恋上了打赏的乐趣,“下午再去五号区学刺绣,上次那个还没绣完呢。”
  路学军:“你妈这是重新找到了当年绣十字绣的乐趣。”
  肖美云曾经沉迷过一段时间十字绣,那会儿家里墙上挂着的都是她的作品,经典的“家和万事兴”她们家有好几个版本。
  路晓琪:“……挺好,比打麻将好。不过肖女士您悠着点,别把眼睛给绣近视了。”
  感觉她得要拓展一点能让人动起来的项目。
  告别父母,路晓琪出门之后遇到也是全副武装的张瑛以及向三娘。
  向三娘今天去学木工但不需要面对游客,所以穿的是普通的羽绒服,完完全全和现在街道上走着的年轻姑娘没什么两样。反倒是张瑛,因为要去观脉堂上班,所以穿的是冬季款的制服,同样的配色和款式,但是质地更厚实,还加了一个小夹袄,而且领口袖口加了毛茸茸一圈的兔毛,很是可爱。
  张瑛在里面穿了贴身的秋衣秋裤和羊毛衫,一点都不觉得冷。她刚才还和向三娘感叹,这大概是她出生之后有史以来过得最暖和也最舒适的一个冬天了。
  不仅衣服保暖,而且还有各种便利的取暖设备,室内还都有暖气。
  路晓琪对她们说北方的暖气才叫暖气,进到屋子里都只用穿一件t恤就够,两个小姑娘都瞪着圆圆的眼睛,实在是想象不出那样的场面。
  三个人都要去食堂吃早餐,而且都不想坐船,想要在古镇走一走看看雪景。
  这场雪大概是昨天半夜就下了,屋顶上和路上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已经有很多保洁以及工作人员在铲路面的雪,为九点的开门营业做准备。
  此刻的水乡古镇,已被这突如其来的馈赠彻底换了容颜。
  银装素裹,静美异常。
  河道水面上漂浮着零星的薄冰,像散落的碎玉,更显得水的颜色碧蓝清澈。
  一座座拱桥横跨河道,石阶被雪覆盖,像铺上了厚厚的白色绒毯。桥顶的雪最是平整无暇,只有桥栏的石狮子头上顶着滑稽的“白帽子”,憨态可掬。
  路晓琪听到有管理人员拿着喇叭喊:“大家扫路面上的雪就好了,栏杆上的雪不要去碰,给游客制造一点惊喜。”
  她扑哧一笑,心里默默给保洁部门加了一分。
  细节做得还是很到位的嘛。值得夸奖!
  走到二号区的时候,有一家做包点生意的铺子已经开了门,卸下了半扇门板,暖黄的灯光和蒸腾的热气迫不及待地涌了出来,带着豆浆和包子、糯米糕的甜香,在清冽的空气中氤氲开一小片温暖的雾气。裹得严严实实的店主探出头,看看天色,又看看路上忙碌铲雪的人,呵着手,开始往门外搬动热气腾腾的蒸笼和炉子。
  “郑老板,早上好啊。”路晓琪乐呵呵和他打招呼。
  这位郑老板,做的手工包子真是一绝,尤其是三丁包甚得她心,有的时候她都会让人来买几个然后配豆浆吃——为什么不自己来?因为郑老板看到是她之后就死活不收钱了。
  这不,郑老板看到是她之后,死活要往她手里塞两个三丁包:“几个包子值什么钱?路小姐要是给钱,这清河古镇我可就不敢待下去了。”
  他原本是在苏省那边的一个小城市里开早餐店,手艺好生意不会差,但惹上了地头蛇愣是搞得他的店不敢开门。这时候清河古镇招商部的人找了上来,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郑老板本来只是想要来这儿躲一年再回去的,但现在已经打消这个念头了。这儿多好啊!游客多,每天生意都很好,而且因为古镇九点才开门,他不用两三点就爬起来做包子,一天都能卖,再加上古镇运营方很周到很友善。
  他已经打算赖在这儿不走了!
  路晓琪却不过他的盛情,索性打算停在他店里吃个早餐就不去食堂了,正好也可以和郑老板他们聊聊天,了解一下一线最真实的想法。
  向三娘和张瑛和她道别。
  分开的时候,路晓琪想起一件事,问张瑛:“你爸爸和你叔叔怎么样了?瓦窑应该也快要放假了吧,都快过年了。”
  张瑛叹了口气:“我爹说还要再过两天,等这一炉开窑。”
  路晓琪点点头:“和他说一声,也不需要太大压力,多试几次,慢慢来嘛。”
  之前张大郎和张二郎都很有信心说可以烧出失传的孔雀蓝釉琉璃瓦,但如今半年过去却依然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网上的言论也都有很多,即便是现在清河古镇开业了,建筑效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也时不时有人拿这个来说事。
  据说张家俩兄弟愁得都已经一个月待在瓦窑那边没回家了。
  路晓琪担心他们有很重的心理负担,但也无能为力。这已经不是她说即便烧不出来也没关系就能有用的了,俨然已经成为了俩兄弟的执念和心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