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古镇,员工都是古穿今 第90节
“做木工难吗?”她好奇问向三娘。
向三娘揉揉有些发酸的胳膊,苦着一张脸:“难!我到现在都还只会刨木花。不过,我爹说我还算有点天赋,以后力气不够做不了大件,也能做些小件,往精巧的路子走,也不一定会输给别人。”
明明一开始是苦着脸,但说到后面已经是喜笑颜开了。
她揽住张瑛,小声说:“你也要加油啊,争取让张神医收你为徒,那就最好了。”
张瑛:“……我都不敢这样想。”
向三娘:“这有什么不敢想的?就像是路小姐说的那样,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张瑛其实做了两手准备。能拜师固然是最好,但若是不能拜师,她便想要考中专去读一个护理专业,到时候便依然可以留在观脉堂工作。这是赵老师给她的建议,所以她这段时间也在认真的学习各种课本知识。
她刚想说什么,正巧有一队身穿印着清河古镇字样白色大t恤的年轻女子从旁边走过,两人频频回头,惹得那队伍中的女子都忍不住抿嘴一笑。
她们中的领头者,是一位看上去大概二十七八岁,容貌美丽而不失英气的女子,扎着高高的马尾,看着飒爽得很,好像是姓公孙。
“是那些乐伎。”向三娘激动的小声说。
这是半个月前路小姐召唤来的新人,据说是唐朝玄宗时期的宫廷乐伎,有弹琵琶的,有弹箜篌的,也有吹笛子的,还有几个舞姬,加起来一共十二个人,一起过来了。
如今她们也住在四号区。
四号区已经快住满了。
向三娘感叹一声,“她们可真美啊。不愧是从宫里出来的。”
张瑛也在一旁猛地点头。
两个小姑娘正是对美向往的年龄段,看看人家的美貌与身姿,再看看自己,难免有些自惭形秽。直到张瑛掏出了自己几百块买的二手手机看了一下时间:
“哎呀,我得赶紧过去了,今天我们要在大门口那边卖香囊呢,我还得去收拾东西。”
差点就要迟到了。
向三娘也火急火燎:“我也要赶紧去了。我爹现在对我可严了。”
于是,一时之间哪还顾得上自卑自怜,立刻迈开步子跑了起来。
刚才那一队乐伎中抿嘴笑的那个高挑姑娘转头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对旁边人说:“听说她们只比咱们早来几个月,看着却像是和这边的人没什么两样了,活泼得很。”
旁边那人眼底透着一丝羡慕:“年纪小总是好的,适应得快。”
高挑姑娘嗤的一笑:“你也不过双十年华,好像说得自己多老了一样。”
那女子用手摸上自己的脸,苦笑不语。
虽然才双十年华,但在教坊司里和宫里走了一遭,却总觉得自己已经很苍老了。
高挑姑娘没想到随口一句话却惹出了她,不,不仅仅是她而是大家的惆怅事,自己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那位名为公孙的领头女子转过来:“好了好了,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别再想了。这儿是个好地方,大家好好过日子,以后也不会差的。”
她在这群乐伎群中应该很有威信,一说话,所有人都微微福了福身子:“喏。”
仪态风流,古韵至雅,宛如美好画卷,引得过路人都忍不住要看几眼。
公孙又安慰了她们几句,总算是将这事给揭过去了。
旁边路人也都恢复了步履匆匆,各自赶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便是清河古镇九月底的一个寻常早晨。
到了上午十点,观脉堂的遮阳棚和长桌椅已经在清河古镇的正门口搭起来了。
路晓琪也是这个点过来的。
她将自己的小车停在了清河古镇停车场专属停车位上——在历经了七月份的暴晒之后,她终于痛定思痛放弃了自己的小电驴,买了一辆十几万的四轮,如今也算是有车有房一族了。
按照现在的划分标准来说,属于城市小康阶级。
一位平平无奇的背负了银行一亿贷款的小康市民。
一出停车场,就看到正门口的广场前排了长长的队伍,甚至让工作人员不得不拿出了隔离绳挡,让队伍绕了几个弯才不至于排到马路上去。
路晓琪甚至看到了好几个熟人,都是宋嫂鱼馆还开业的时候见过的老熟客们。应该是食客群里过来的,她翻开手机一看,果然是:
【报告,我们已经到了,现场人很多。】
【棒!多买几个,我们这些外地的去不了,就靠你们了。】
【我有不祥的预感,这么多人,可能会限购。】
【那就完蛋。】
在清河市家里舒舒服服待着的何桂花看到群里的讨论时忍不住笑了出来,哎呀哎呀,这就是和小路做邻居的好处了。路晓琪直接送了她几个,根本不用去现场抢。
当然了,这种快乐只能偷偷在心里独享,可不能发出去坑了小路。
路晓琪看了看食客群,又看了看观脉堂的群。
自从古镇的项目多头开展之后,她就被拉入到了各种不同的群里面,现在微信里的工作群都已经有了二十多个。路晓琪把每个群都设置了消息屏蔽,只有同事艾特她的时候才会出现,保持着老板高高在上的尊严。实际上,会时不时点进去默默潜水吃瓜。
【我去,还没正式开始就这么多人排队?壮观!】
【那当然啊,咱们的香囊一直都很受欢迎,每个月就卖这么一次。】
【那会不会不够卖啊?】
【可能哦。这样吧,限购吧,每人限购一个或者是两个?】
【两个吧,很多人是从市里面过来的,一个感觉太少了。算了算,应该差不多够。如果待会儿人不再变多的话。】
【我问了张大夫,他也说两个,后续看情况,人增加了的话就改为限购一个,预约一个。然后他说让咱们煮两桶金银花茶端过去,让排队的人喝。】
【收到。】
【收到。】
路晓琪看得默默微笑,啧啧,不愧是刚出学校的年轻牛马,心态就是阳光开朗,积极向上。
她想了想,给宋五嫂挂了一个电话。挂了电话后她在老食客群里发了一条信息:
【今天宋大厨在古镇食堂帮忙,可以招待十桌,每桌限定四个人之内,你们有谁来吗?要的群里回1,先到先得。大家确认能来再回,不能来的不要占了空名额。】
她发出去之后,群里的老食客们原本还在讨论香囊的事情,结果就看到了这一条,所有的聊天戛然而止。
【卧槽,我看到了什么?居然今天开了预约?我怎么今天就没去清河古镇呢啊啊啊?】
有人激动地发了一条,然后发现其他人早已经眼疾手快发了回复:
【1】
【1】
【1】
……
他懵逼,立刻反应过来,于是立刻回了一条:【1】
看到自己排在倒数第二位,这才放心地长长舒出了一口气。这群触手怪!他本来今天约好了要和朋友去打球的,现在看来要改一下节目安排了。
他给朋友打电话:“今天不打球了,走,咱们去安平县去。”
朋友莫名其妙:“去安平县干嘛?不是说好了去打球吗?场地都约好了。”
“给别人打吧。走吧走吧,去清河古镇吃鱼去!我请客。你不去的话我就约别人了,不过到时候你可别怪我没事先和你说。”
“去!老子倒是要看看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那人心满意足放下电话。
清河古镇,他来了!
怀抱着抢到的愉悦,他满足地看着群里没抢到的人在哀嚎:
【抗议!我刚刚是网卡了。】
【答应我,下次再举行这样的活动,一定要事先预告一下好吗?】
【啊啊啊,怎么能这样啊?我们这些外地的怎么办?根本没法抢啊。】
【清河古镇到底啥时候开业啊?就不能为了我,明天就开业吗?】
原本在家觉得不用抢就能得到香囊的何桂花,在刷了一会儿视频后点回到群里,只觉得自己天都塌了。
她的鱼!
……
安平县。
陈婆婆将自己那辆小三轮车推了出来,上面放了两个大的不锈钢桶,每只桶上面都帖着红纸,一个上面写“冰粉”,另一个上面写“绿豆汤”。
另一边放了一个平底的煎盘,和一些装在密封盒里的食材。还有一块招牌,写着“特色炒麻糍”。除此之外,三轮车的边边上还挂着几张矮凳子,车尾摆着两箱矿泉水。
车上的空间被塞得满满当当的,主打一点不浪费。
陈婆婆住的是一个小巷子里,属于安平县的老小区,街道很窄,房子也挨得近。二楼的邻居正好在晾衣服,看到后问了一句:
“陈婶子,你今天就去出摊啊?”
她有点惊讶。
自从清河古镇进驻了好多建筑队又来了好多新员工之后,有那些心思灵活的人就在古镇门口开始摆摊,但大多都是早上出工的时候和傍晚他们收工的时候摆。
陈婆婆也是其中之一。
陈婆婆家里不富裕,她的女儿在十年前出了一场车祸,如今瘫痪在床,根本没有任何劳动能力,丈夫和她离婚了,只能靠着自家老娘生活。陈婆婆的爱人也早已经过世了,她自己没有正式工作。之前是靠着给人做做钟点工,搞一搞卫生来养活自己和女儿。
现在就是靠摆摊了。
她早上的时候去卖粽子和艾草稞,傍晚的时候去卖绿豆汤、冰粉和水,已经持续两个多月了。
但现在不是上午九点多吗?怎么就去了?
陈婆婆笑着回答:“你不知道啊?今天张大夫的香囊开卖了,现在估计好多人都在排队呢,所以我得要过去做做生意,”
“哎呀,香囊又开卖了?”邻居放下衣服,好奇问一句,“这东西是不是那么好用的?”
前段时间老是能听到讨论这个。
陈婆婆:“我也没用过,不过这么多人排队都要买,应该是有用的。”
“那倒是。”邻居擦了擦手,“陈婶,你等一下,我和你一起去。”
她市区的亲戚上次打电话来问可不可以帮忙买到,她打算去看看,顺便凑个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