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歇了两天,家里人也恢复了精气神,柳谷雨又开始忙活摊子上的生意。
九月了,红梅村的胭脂梅也熟了。
柳谷雨拉上秦容时、秦般般两个小苦力,去红梅村收梅子。
-----------------------
作者有话说:差点忘了更新!!!
第97章 山家烟火97
九月初九, 重阳节。
柳谷雨、秦容时、秦般般去了红梅村。
秦容时应该是提前告知了李安元,所以等他们赶着骡车到红梅村的时候,李安元已经等在村口了。
“秦同窗, 这儿!”
李安元不知在村口站了多久, 单薄的衣领已经渗了一层薄汗,他看到秦容时几人,立刻激动地挥了挥手。
红梅村地势比上河村更高,也更凉快些, 称得上一句秋高气爽,正是金风玉露时。
和上河村一样, 红梅村的村人也忙于秋收、割稻。
偶尔可见半大的孩童挽着篮子奔走在田野间, 捡遗落在地上的谷穗。家家户户的院坝前都铺开了谷物、豆菽, 被太阳晒得金灿灿,时不时有雀儿飞下来啄食,但下一刻就被养在院子里的老狗扑开。
“快走吧。”李安元热情招呼道,“我娘和大嫂已经准备好饭食了,就等你们到!吃饱了再上山摘果子!”
村里人一般只吃朝食、晡食, 一日两顿饭。
还是因为家里来客, 又听儿子说是书院里要好的同窗, 李家母亲才带着大儿媳忙活了一顿丰盛的中饭。
进了村子, 秦容时没再赶骡车,柳谷雨和秦般般也从车上下来, 并排走在路上。
柳谷雨东瞅瞅, 西望望, 发现同是村子,但红梅村和上河村还是有些区别的。
只是红梅村地势更高,前后左右都是山, 山高树多,一间间屋舍坐落在青黑的山峦间,说是“进村”,但其实和“进山”差不离。
山野间的田地更是陡峭,斜斜一块拼在山坡上,有的种着苞谷,有的种着芝麻豆荚,一大早就有农人忙活在其中。
柳谷雨看了一眼,然后对着李安元说道:“婶子太客气了,我们随便吃些就好。”
他说着从板车上的竹筐子里拿出两包油纸裹好的糖糕,对着李安元说道:“今天正好是重阳节,家里做了重阳糕,拿去给小妹和家里的小侄子吃吧。”
李安元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小侄子,小名叫“元宝”,李安元每次休沐回家都要给妹妹、侄子带些小零嘴。
李安元受宠若惊接过,连连点头道:“柳哥的手艺定然是好的。”
柳谷雨却笑着说:“你大嫂的手艺也不错!上回五月农假,你来家里做客不是还带了你大嫂做的咸菜?有腌萝卜、酸黄瓜,还有辣白菜……味道真不错,家里都爱吃呢!”
柳谷雨擅厨,什么咸菜做不了,李安元只以为他是在客气,也跟着笑说:“大嫂的手艺确实好,我娘也常夸呢。”
说完他又扭头去看秦容时,发现秦容时朝他递了一把草草绑好的花束。
是一把菊花、茱萸混在一起的花束,重阳节有赏菊、插茱萸的习俗,但这时候正是农忙,村里人都忙着田里的活计,谁顾得上登高赏菊?
因此李安元也只在书中诗词里读过“佳节重阳”,可现实里到了这天反倒忘了。
李安元愣了一会儿,下一刻才回神接住,大笑道:“好啊!下午到山上摘果,也算登高应景了!”
说笑,几人到了李家。
秦家好歹宽裕过,院子虽旧了些,可敞阔亮堂,该有的屋子都不少。
可李家不一样,屋子低矮,是用黄土夯实的矮墙,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打早已生出沟壑般的裂痕,颜色也从土黄变成灰褐。
屋顶的茅草倒厚实,颜色金灿灿,似乎是刚换的新茅草。
屋里有人,听到门外的动静全都迎了出来。
“哎呀,这就是小二的同窗好友吧!快请进,请进!”
说话的是一个衣着简陋的妇人,是李安元的娘亲,年纪和崔兰芳差不多大,却沧桑如五十岁。
李安元偏头笑着解释:“我排行第二,家里人都喊我‘小二’。”
柳谷雨听得直笑,心里偷偷想:还好老三是个姑娘,家里人都喊“小妹”,不然“小三”这个小名可不好听。
想到小妹,李麦冬就从灶屋跑了出来,她先打了招呼,又一眼看到贴着柳谷雨站的秦般般,立刻亮着眼睛蹭了过去,小声喊了一句“般般姐姐”。
而此时,一个三头身的小萝卜头扑了出来,一把抱住李安元的大腿,奶声奶气喊了一声“小叔叔”。
李安元拉着家里人挨个介绍,又抱起小萝卜头哄了两句,然后把柳谷雨送的重阳糕塞小娃娃怀里,哄他拿去吃。
刚说完,李大嫂又从灶房里探出一个头,不高兴喊道:“元宝!不许吃太多零嘴儿,马上要吃饭了!”
李大嫂似乎不太高兴,也不如李家其他人那样热情,对着柳谷雨几人也只是敷衍笑了笑。
李安元有些不好意思,他去秦容时家里做客,秦家所有人都热情招待,可秦容时带着家人过来,却有不一样的待遇,这让李安元很是过意不去。
但李安元知道自家大嫂是不满他。
因为家里为了供他读书已经花了不少钱,他又不能负担家里的农活,所以李大嫂对此有些不满。
不过李安元也清楚,自家大嫂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就是嘴上嘟嘟囔囔,但手上该做的从来不少。
今天听说他要带朋友回来,也是咕哝了几句,但还是数了铜钱去村里屠夫那儿买了半斤肉回来招待客人。
柳谷雨几人倒没怎么感觉到李大嫂的冷待,她虽然不如其他人热情,却也没有甩冷脸,几人只以为她就是这样的性格。
众人坐下来歇了歇,李父、李大哥对秦容时都好奇得很,显然早听李安元说过了,这是书院的头名,十岁就考中童生了!
明明也是两只眼睛、一个嘴巴,可父子两个都把秦容时当稀奇把戏看。
“听我家小二说,娃儿你的学问好得很啊!”
“十岁就考中童生了?厉害哩!我弟弟也是去年才考中的!”
秦容时一一回答,李麦冬拉着般般说了一会儿悄悄话,然后就进屋倒了热水出来,又洗了一盘子胭脂梅。
胭脂梅个头大,皮薄肉厚,皮上青红相间,吃起来果香浓郁,酸甜适宜。
李父招呼他们吃,又问:“这都是自家果树结的,我听小二说你们就是来摘果子的?哎哟,都是自家人,到时候随便摘!”
这都是客气话,又不是摘一两个尝尝鲜,柳谷雨可是带了两个大竹筐,要的量可不少!哪能真不给钱,随便摘?
而且听李安元说过,每年果季,家里人都会摘了果子到镇上去卖,剩下一些用来酿梅子酒,酿好了再拿到酒庄、酒楼去卖。
这是红梅村人每年都有的进项,一年也只有这一个月能靠此赚些钱,柳谷雨哪好意思白拿?
他笑着说:“那怎么好意思!亲兄弟还明算账呢!您老可别客气,该多少就是多少,我们按价买!”
这话好听,李父听得哈哈大笑,直说:“不愧是读书人家出来的,说话就是好听!”
几人说说笑笑一阵,中饭终于做好了,摆手上了桌。
说是丰盛,那也只是对比李家人而言。
李家贫寒,一月也吃不了一次肉,今天还是家里来客才咬牙割了半斤肉,混着蒜苗咸菜炒了一个回锅肉。
又凉拌了一道青笋,焯过水的嫩笋子撕成条,加蒜泥、葱子、芫荽、辣子油拌上,味道也是鲜美。
另有一大盆杂烩汤,煮了菌子、莴笋、土豆片、笋片、红薯粉,还有包了青葱笋丁素馅的蛋饺。
都是素菜,可李大嫂不知是用什么炒的料,红澄澄的辣油,闻起来又麻又辣又香。面上再撒一把切碎的酸萝卜渣和酸豇豆沫,又铺了翠绿的葱花,最后浇一勺滚烫的热油,那味道更是香。
李母给三位客人先盛了饭,又帮着夹肉、夹菜。
柳谷雨观察了,锅里煮的米饭只够三个人吃,李家人只能吃混了苞谷、粗面的糙米。唯一一盘回锅肉也是放在靠近客人的一边,大盆里只有三个蛋饺,全被李母分给了他们。
她还笑着不好意思说道:“家里没什么好东西,可千万别嫌弃,多吃些!”
柳谷雨在家并不缺肉吃,并且花样也多,煎煮油炸,今天炖猪骨头,明天又熬鸡汤,自从家里不缺钱了,他可从来没有亏待过自己的嘴巴。
此刻再看李家人,只觉得心酸。
柳谷雨把碗里的肉夹给都快馋得流口水的小娃娃,又把唯一一个蛋饺夹到李小妹碗里,最后才说道:“嫂子的手艺这么好,就没想过在镇上摆个食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