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话事人> 大明话事人 第764节

大明话事人 第764节

  林经略神情有点复杂的说:“他应该打不下来吧……”
  麻贵愕然,怎么听林经略这消极语气,似乎也不希望李如松一鼓作气打下汉城?
  林泰来解释说:“汉城是倭寇必守之地,已经云集数万倭兵,没那么容易攻克。
  我向李如松建议过,到了开城就暂停南下,先等待大军集结。
  至于他听从不听从,全看他自己的造化吧。”
  麻贵听得更迷糊了,怎么连“造化”这种词都出来了?林军门这是在讲玄学了?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在历史上,李如松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加上内心对倭兵的轻视,以及军粮困顿的压力,急躁的以数千骑向着汉城冒进。
  结果在汉城以北数十里,遭遇了一个碧蹄馆之战,李大将差点被倭兵包了饺子。
  当然明军五千兵马能从三四万倭兵里突围出去,战斗力还是很猛的,但战略层面确实受挫了。
  而且还有个后果就是,李大将的亲卫家丁死伤惨重,让李大将心理受到巨大打击,失去了心气。
  不得不说,李大将其实是个情感充沛、十分情绪化的人物。
  而此时此刻林泰来的心情复杂在于,第一,他不想这时候就攻克汉城,他想放慢节奏多打一段时间。
  进入朝鲜一个来月就攻下汉城,有点太快了,不利于对朝鲜国北部地区的慢慢布局和掌控。
  另外,如果朝鲜国小朝廷又开始吵吵还都,就更难找借口阻止了。
  所以他没去西线南下,就有这个不想打下汉城的因素。
  第二,他在明面上又不能对李如松强制说,不要去打汉城,多给朝鲜国和倭国放放血。
  否则的话,李大将必定以为,自己这是不愿意让他立功,人情关系就破裂了。
  第三,历史上的碧蹄馆之战还是很凶险的,李大将运道稍微差点,就真有阵亡危险。
  万一在本时空又出现类似情况,谁知道李大将这次运道如何?
  总而言之,林经略不想这时候拿下汉城,但他又不能阻止李大将打汉城;同时他觉得李大将不能成功,但他又更担心李大将运道变差遇险阵亡。
  所以这是独属于穿越者的复杂心情,别人是完全理解不了的。
  “算了,不要提李如松那边了!”林经略便又对麻贵问起说:“我们还剩多少军粮?”
  麻贵回答说:“扎营时点检过了,从顺安出发时携带了三十日份干粮,已经消耗了将近半数。
  所幸又从永兴缴获了几百石,总得算下来,手里军粮还能勉强支持二十日。”
  林经略又感受到了些许压力,“也就是说,必须要在二十日内歼灭加藤清正,收复咸镜道,并且打通补给线。”
  就像林泰来所预估的那样,进入朝鲜国作战,最大的压力永远来自于粮草补给。
  受限于技术条件,就算准备的再充分,也永远感觉不够。
  麻贵有点可惜的说:“咸兴城里本来也该有一些存粮,怎奈大火焚城,一并烧毁了。”
  林经略道:“没办法,做事哪能十全十美,有所得必有所失。为了尽快歼敌、减少伤亡,就不得不付出这样的代价。”
  林泰来两次攻城都不愿意留活口,除了想省心省事之外,主要也是出于军粮情况的考虑。
  本来天兵的军粮就已经够紧张了,朝鲜国各地也穷困破败到搜刮不出什么东西,弄个几千俘虏拿什么养活?
  与其到最后被迫大规模杀俘,背一个杀降的恶名,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别要俘虏。
  有那么几十个活的倭兵俘虏,用来问问情报,或者以后典礼使用就行了。
  既然说到俘虏,林泰来就想起了什么,开口道:
  “还是研究一下,怎么尽快解决加藤清正部!只有解决了加藤清正,我们才能彻底解脱出来。
  在咸兴城俘获了一些朝奸,把人带过来,我要亲自审问,不知能否挖出一些有用的情报。”
  先前在城内清剿的时候,虽然对倭兵不留活口,但是对于混在倭兵里的朝奸,还是尽量抓了些活的。
  林泰来觉得,这些贪生怕死、有奶便是娘的朝奸,还是有用处的没准比什么柳成龙、李德馨之流还忠心。
  麻贵听到林经略要亲自审情报,诧异的说:“军门你掐指一算不就可以了?还问这些朝奸作甚?”
  林泰来叹道:“窥测天机次数太多,容易被反噬,不能常用。”
  不多时,这次被俘朝奸里最大的一个,也就是鞠景仁被推了进来。
  此时咸镜道有“文武”两大朝奸,武的就是原咸镜道北兵使韩克諴,兵败被俘后投降了加藤清正,还把两个女儿送给了加藤。
  文的就是这个鞠景仁,在加藤正清兵临城下时,他直接绑了两个朝鲜国王子献给加藤清正,不是一般的贪生怕死。
  看着像一摊死狗、歪歪扭扭跪都跪不直的鞠景仁,林泰来很嫌弃的说:“能跪正了回话么?”
  鞠景仁有气无力的说:“小的可还有活路?”
  林泰来道:“朝鲜国君臣正欲将你千刀万剐,倭寇大概也不会留你,能给你活路的人大概只有本部院了。”
  鞠景仁看到了希望,跪地的身形慢慢的正了。
  林泰来问道:“加藤清正是否在吉州?那边什么情况?”
  鞠景仁回答说:“加藤确实正在吉州清剿义兵,兵力约莫万人,另外还有两三千朝鲜人辅佐。”
  林泰来稍感意外,加藤清正那边居然还有两三千“伪军”,这是他所没有算出来的。
  忍不住讥讽道:“咸镜道朝奸何其多也,竟然还能成军了!”
  鞠景仁又愤愤不平的答道:“李朝视咸镜道为下等之地,咸镜道人不可去王京做官,国难之际还想要求咸镜道出力效忠,岂不可笑?
  亏得只是两个王子到咸镜道避难,听说先前大王也考虑过避难咸镜道,如果真来,只怕陷贼的就是大王了。”
  林泰来摇摇头,朝鲜国在咸镜道的统治基础真是一言难尽,很多政策甚至难以理解。
  大明再腐朽,也没有说禁止云贵陕甘辽东海南的士子入朝为官啊。
  而后林泰来又问:“你投降加藤清正数个月,想必经常与其打交道,对其行径有所了解。
  那么本部院问你,若加藤清正知晓平壤大败、西线倭兵南撤五六百里,同时东线咸兴已经被我大明天兵攻克,他的南边后路被断,那他会做出如何选择?”
  鞠景仁思考了一会儿后,答道:“加藤其人有胆略,敢于冒险。
  如果换成一般武将遇到这种后路断绝的处境,肯定会尽力向南突围,搏一线生机,能逃出多少是多少。
  但加藤肯定尽力搜刮收拢附近所有粮草,然后死守吉州不出,不会贸然向南突围。”
  林泰来皱眉道:“为什么?”
  鞠景仁答道:“加藤肯定能看出,天兵应当是从山区穿越过来,因为受行军限制,携带粮草有限。
  他只要坚壁清野死守吉州,等到天兵粮草耗尽,自然就可以寻求生机。”
  林泰来不由得叹口气,这就是他最担心的情况。
  咸镜道很狭长,从咸兴到吉州大约三百里。
  所以如果主动进攻加藤清正,就要驱驰三百里去攻城,拉长战线后,不确定因素就太大了。
  要是加藤清正主动向南突围,那就能以逸待劳,轻轻松松的拦截迎战了。但从鞠景仁的口述来看,加藤清正没有那么弱智。
  世间的事情并不是总能遇到最简单模式的,看来要不得不挥师前往吉州了。
  不然就凭手里这二十日份量的粮草,也实在耗不起啊。
  难怪那些名将心理抗压能力都很强,林泰来今天算是体会到了。
  鞠景仁可能是为了活命,绞尽脑汁的提供信息,“还有,加藤部倭兵火器特多,火铳手几乎可达三成,绝对是倭兵之精锐。”
  林泰来拍案道:“本部院打的就是精锐!”
  ------------
  第六百九十八章 一封战报
  在朝鲜国西线,平安道南边就是黄海道,黄海道再往南就是京畿道。
  李如松兵团从平安道南下突进时,从黄海道直接穿过,但将骆尚志纵队三千兵留在了黄海道。
  李大将做出这样部署,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骆尚志纵队是步兵纵队,在急速南下时,跟不上马兵,影响行军速度。
  第二是在攻打平壤城时,骆尚志受了伤,留在黄海道正好可以顺便养伤。
  第三是黄海道成了后方,需要有足够力量维持稳定,同时确保粮草补给路线的通畅。
  第四是按照林经略指示,北方各道要组建什么忠义救国军和维持会,需要大明官军给予一定支持。
  当然,要说李大将一点小私心也没有,那也不客观,他还是有点小算盘的。
  骆尚志本人是浙江人,麾下也都是南兵,与辽东系不是一个山头。
  所以南下收复王京汉城这种辛苦事情,还是让辽东系兵马去做吧。
  同时李如松更重视和习惯于骑兵加重炮的边军“传统”作战模式,对轻火器重视不够,而南兵相对更擅长轻火器,所以没被李如松太看重。
  骆参将也没表达什么不满,遵照命令行事就是。
  毕竟南兵的真正老大林经略已经去了东线,西线这边没人能压得住李如松,所以他说什么也没用,干脆暂时躺平。
  不过正因为林经略能压得住李如松,甚至能直接镇得住辽东系将官,所以南兵和北兵的矛盾比原本历史上小得多。
  骆尚志本营暂驻于南北交通干道上的凤山,以三千王师身份控制黄海道,还是很简单的。
  这日骆尚志正在接见几个朝鲜国义兵头目,考量如何改组为黄海道忠义救国军的时候,忽然有亲卫领着几个风尘满面的朝鲜国人走了进来。
  然后这亲卫禀报道:“这几个朝鲜国人突然出现在谷山,声称携带了天帅战报,寻找大明官军送达。”
  谷山位于黄海道的最东北角,临近平安道、黄海道、咸镜道、江原道的交界处。虽然这里也在半岛中央的大山区里,但有条道路能通向东海岸。
  骆尚志听到有林经略的战报,肯定要重视起来。
  经略公率军横跨数百里山区深入东北咸镜道,与西线暂时断了直接联系,骆尚志也想知道经略公近况。
  就是现在斗争形势复杂,这种非正规途径送到的战报,到底是真是假,还很不好说。
  敌人伪造战报,迷惑大明官军,也不是没可能。
  暂时没有审问那几个穿过倭占区送战报的朝鲜国人,骆参将先将战报拿过来阅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