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话事人> 大明话事人 第546节

大明话事人 第546节

  当然,自费来凑热闹也很正常,每次都有很多这样的人,只是一般进不了核心主会场。
  而后冯时可又继续说:“复古派名宿、名列后七子的吴国伦前辈可能不忍心看到弇州公退位,所以只派了弟子到场,也算是代表湖北。
  另外湖北公安派的袁宏道,正好在你们吴县当知县,这次也可以参加了。”
  林大官人不由得感慨,以目前这个时代来说,参加本次文坛大会的阵容堪称群星荟萃啊。
  正常情况下,很难凑齐这样的阵容,由此可见王老盟主“退位”对文坛的震动。
  不知为何,林大官人想起了武侠里经常有的“武林盟主或者大佬金盆洗手”剧情,而且必定有一大堆配角观礼,而且八成概率出血案。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文坛精英名流都来了,还有很多文坛名人身处官场。
  这部分人不可能无故旷工一两个月参加文坛大会,除非在南京做官,或者是碰巧在苏州。
  林泰来忽然想起什么,又问道:“你们松江府号称天下第二雄郡,代表是谁?怎么没见你提起?”
  冯二老爷深深的叹口气,小声说:“我,和陈继儒。”
  林大官人愣了愣后,“啊?这都啥这可真是青黄不接啊。”
  冯二老爷恼羞成怒的说:“我们松江府文坛频遭不幸,莫如忠、莫是龙父子这两年先后去世,不然何至于此!”
  林大官人连忙安慰说:“不要紧,将来我挑一个文才最好的儿子,让他迁居松江府,一定能把松江府的文艺水平重新带上来!”
  冯二老爷黑着脸,还是那句话,不会安慰人就别强行安慰!
  最后林大官人问道:“对了,还有件事,为什么弇州公派你来接洽,而不是邹迪光?
  难道是因为弇州公觉得,他更离不开邹迪光?”
  心细如发、喜欢猜疑的林大官人,不会放过每一个可疑细节。
  冯二老爷很随意的答道:“因为邹迪光暂时回无锡县了,好像那边正组织重修古代的东林书院,也不是什么大事。
  不过你还是要当心邹迪光,他一直在为了推举顾宪成而活动。”
  林大官人:“……”
  卧槽!难道这就是蝴蝶效应吗?清流势力重修东林书院比历史上提前了好几年啊!
  所以沈鲤千里迢迢的南下参加文坛大会,是不是因为顺道?也许本来他就要去无锡县?
  (本章完)
  ------------
  第五百一十二章 没见过这么能恶心人的!
  在无锡县东门内,有一处占地十几亩的遗址,乃是数百年前著名大儒杨时所建东林书院的旧址。
  但此地至今早已荒废,依稀可见的路径两侧野草丰茂,只能通过各处残存的台基想象当年的格局。
  还有一些空地,都被附近人家占了种菜——这是很多古代城市园林荒废后的结局。
  在今天,沉寂数百年的东林书院遗址突然迎来了一批访客,看起来身份不凡。
  为首者身穿孝服,一边对着遗址各处指指点点,一边对着其他人说着什么。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原吏部考功司员外郎、今年因为丁忧被迫回家守制的正道真儒顾宪成。
  虽然说,守制期间出来活动可能不是很合适,但为了正义事业,都是可以理解的,又不是喝酒吃肉亲近女色。
  被林大官人问起过的、王老盟主身边仅存的卧龙凤雏之一、近年时常与冯二老爷并称死忠的邹迪光,此时也在现场。
  作为本地的东道主,顾宪成和邹迪光引领着别人参观东林书院遗址。
  在顾宪成旁边最近的那人,面色青黑,乃是同样在今年辞官的原礼部尚书沈鲤。
  虽然沈鲤已经退了下来,但是依然有地位。
  其一,大明高官辞职后,又被起复的宛如家常便饭,随时可能重回朝廷。
  所以对待这种辞职官员,不能当后世那种人走茶凉的“退休老干”看待。
  其二,沈鲤即便不当礼部尚书,依然是清流势力的精神领袖。
  现如今的清流势力的中坚骨干,大都是他发掘或者提携的。
  此刻只听顾宪成对沈鲤道:“这次回乡后,邹前辈对我说,重建东林书院可以凝聚正道人心士气,我听后深以为然。”
  对顾宪成话里的弦外之音,沈鲤当然听得出来,就是想加强“组织建设”,建立一个更严密的体系。
  于是沈鲤便叹口气说:“吾辈同道而行,是因为志气相合,不是为了结党。”
  顾宪成反问道:“以如今之颓势,如果不结党,还能敌得过奸邪小人吗?
  正所谓魔高一尺,然后必定要有道高一丈。”
  虽然顾宪成没有具体提到名字,但在场人人都知道,这个“魔高一尺的奸邪小人”是谁,反正不是清流势力的传统攻讦对象申首辅。
  邹迪光上前一步,对沈鲤说:“在下辞官后,虽然身处江湖之远,但也时常听闻庙堂之事。
  或许是旁观者清的缘故,在下可能看得更明白。
  正道清流虽然人多势……啊不,得道多助,但其实太过于松散,组织十分薄弱。
  一般情况下或许可以维持局势,但遇到真正强敌,往往缺乏韧性,时常被零敲碎打。”
  沈鲤的脸皮抽了抽,“零敲碎打”这个词真的是……痛彻心扉。
  本来经过十多年经营,又借助了“清算张居正”这个风口,吃了一大波时代红利。
  清流势力高举道德大旗,凝聚的人数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在中低品级官员里更受欢迎,而且时常有新人受到感召,源源不断的加入。
  在这种背景下,清流势力真的不怕“直言犯上”,即便被罢免一個人,也还有几十个人可以替补。
  但自从林姓某人出现后,沈鲤第一次产生了人手补充速度完全跟不上损失速度的感觉。
  顾宪成道:“面对新型强敌,吾辈也要与时俱进啊。”
  然后转头对另两人问道:“定宇公、周庭老弟二位,以为然否?”
  那两人一起表态道:“所言极是,何必拘泥于是否结党这个概念。”
  被称为定宇公的就是赵用贤,现任南京礼部左侍郎兼南京国子监祭酒。
  就是以门生身份反对张居正夺情,被廷杖后把掉落皮肉制作成腊肉的狠人。
  同时赵用贤在文坛上的身份,则是连续蝉联了两届的复古派五子。
  作为反张居正的标杆人物,赵用贤在天子心里也有一定地位,在南京只是为了熬一个部堂资历,称得上将来入阁的候补人选,
  本来在万历十四年之前,赵用贤的政治盟友是“三红人”。
  就是李植、江东之、羊可立这三位率先发生攻讦张居正的弄潮儿。
  但很可惜,“三红人”在万历十四年攻讦申首辅时,遭到武状元林泰来偷袭,全部被迁调往外地,离开了政治中心。
  所以赵用贤如果还想进步,就必须寻找新的盟友,或者说基本盘。
  恰好清流势力在接连损失了左都御史、南京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三个职位后,也急需补充高端战力。
  于是与赵用贤一拍即合,这就是赵用贤今天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而另一个被顾宪成称为周庭老弟的,则是“山左三大家”之一公鼐,当今山东文坛的代表人物。
  “山左三大家”里的另两个人则是礼部尚书于慎行、资深翰林冯琦。
  虽然公鼐现在还没有入仕,但凭借山左三大家另两人的身份,别人也不会小看他,以及他的潜力。
  在政治上,公鼐非常倾向于清流势力,属于自带干粮的那种,有点像被林大官人教训过的汤显祖,不然也不会出现在这里。
  听到别人的言论,清流势力的精神领袖沈鲤不由得再次长叹一口气。
  虽然他一直是清流势力领袖人物,但他心里并不愿意被诟病为“结党”。
  他本意只是想推广道德体系,实现从上到下的道德复兴,而不是拉帮结派。
  在过去这些年,他始终将其他人视为同道,而不是党羽,哪怕是他亲手提携起来的那些人。
  但是沈鲤从今天众人的态度能得知,大家已经铁了心要明确结党,以实现更严密的组织形式。
  至于重修东林书院,就是这种思路的载体和具象化,让“结党”这种偏抽象的概念有一个物质上的锚点。
  对于其中原因,沈鲤当然也非常清楚,简单总结就是——被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林姓某人打急眼了。
  确实很难想象,看似兵多将广的清流势力居然被一个新人打成这样。
  而且不是一次两次,是很多次骑脸输出。
  沈鲤有时候甚至有点怀疑,再这样打下去,会不会有同道为了弄死林泰来,魔怔到去投靠皇帝?
  顾宪成又领着一行十几人继续前行,逐渐走到了东林书院遗址的中间部分。
  他继续介绍情况说:“邹前辈帮助我募资,先将原址土地购买下来,然后就动工重建。”
  然后扭头朝着人群里唯一身穿官袍的人问道:“尤县尊!县衙应当没有问题吧?”
  那姓尤的知县答道:“县衙自当鼎力支持!”
  顾宪成脸上浮现出期待神色,指着前方一大片残存台基说:
  “这里应当就是当年书院的主堂。重建之后,我准备命名为依庸堂。”
  此时残存台基上放置着两条木板,每条木板上都写着一句话。
  分别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很明显一对楹联。
  顾宪成略有得意的说:“苏州有一位叫钱允治的朋友,听说我要重建东林书院,特意送来了这对楹联。
  我以为绝妙无比,他日要挂在依庸堂上,今日先请诸公鉴赏。”
  “妙哉!”“甚好!”众人仔细看过后,一起大加赞赏。
  有一说一,这对楹联确实出色,感觉在楹联史上都能排得上号。
  难怪顾宪成得到楹联后,会为此得意。
  回到家乡闭关数月后,顾宪成感觉自己又行了,意气风发的说:
  “我虽不才,但只要诸公肯助我一臂之力,我就有信心在三年内,将重修的东林书院变为天下最知名的学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