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都市言情>巅峰学霸> 巅峰学霸 第221节

巅峰学霸 第221节

  模态距离d_m(r_pr_q)是模态点之间的几何距离,它的性质直接反映了数论意义上的素数间距ipqi……
  综上所述,d_m(r_p,r_q)≤6等价于ipqi≤6,且素数间距ipqi≤6的素数对在数论意义上无穷多,自此,证毕。”
  乔喻的时间控制能力是很强的,六十分钟时间用了五十五分钟。
  其实如果他稍微把语速放快些,可以用五十分钟讲完。这也是个比较合适的时间。
  因为一般特邀报告,最后都是要预留出十分钟左右的答疑时间。
  当然这么短的时间,大概也就能解答三、五个问题,所以提问的质量很重要。
  这也是各种报告会安排一个主持人的原因。在答疑时间主持人会挑选提问者,对报告人讲述的内容,进行提问。
  不过今天这场报告会比较特殊,很多人没那么多时间完全消化关于广义模态公理体系的内容,所以针对他的这篇论文,只听五十分钟的讲述,也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所以干脆只留了五分钟,让主持人看着办。有人问就随便回答一下没人提问,主持人说两句场面话,大家就可以早点去吃饭了。
  当然,如果真有问题,也可以等之后大家在进行沟通。
  事实也正如乔喻想的那样,很明显台下一群人提问的积极性并不高。
  随便一瞟便能看到前排没什么人举手……一个全新的公理性框架,消化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能被选中做报告主持人的都是心思灵泛活络的人,尤其是看到前排一些大佬的神色之后,自然明白这种情况怎么处理。
  “非常感谢乔喻带来的精彩报告,关于素数间隔上界6的内容,本次报告已经做了详细的阐述。
  如果大家对论文还有什么疑惑,相信乔喻肯定会不吝在这次会议之余,抽出些时间与各位大家在更详细的交流。让我们再次感谢乔喻带来的精彩论述。”
  很快台下响起了极为热烈的掌声。
  虽然没人提问,但除了台上做报告的人外,参会其他人都很明白这篇文章在数论界有着怎样的意义。
  当年举世界之力,也只是将素数间隔上界降到了246,十多年了,终于有人将这个数字再次降低,而且一次性降到了6。
  说实话,台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此刻看乔喻的目光都是羡慕外加一点点的嫉妒……
  甚至不止如此。
  伴随着他跟陈卓阳的论文在上的发表,但凡认真看过两篇论文的人此刻的心情大概都是颇为复杂的。
  四大顶刊的一作啊,多少人求之不得的荣誉,就这么被台上那个年轻到过分的家伙送了出去……
  是的,在许多人看来,第二篇论文真就是送的。
  广义模态公理体系框架便也算了,这一整套证明逻辑真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
  但要说到后续的验证工作,真给许多人一种我上我大概也行的感觉。
  甚至不止如此……
  学术界总有些隐形的规则,比如导师拿学生的成果用用,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但这种情况却一直存在,甚至可以说不分国度。
  将学生的研究直接纳入自己的框架,最终成果以导师为主角呈现,将学生收集分析的数据,直接用来独立发表论文。
  甚至更不要脸一点,导师在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中直接署第一作者这种事情也是有的。
  毕竟学术界真不是每个人都是德高望重的教授,也有不学无术的混迹其中……
  台上那个年轻人硬生生把一篇论文能搞定的内容分成了两篇论文,就为了给合作者一个一作。
  是的,都不需要陈卓阳去说什么,大家都是混学术圈的,只要看过论文了,心里大概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就让许多人的心情之复杂难以言喻了。
  当然,这些心情跟乔喻没什么关系,他只是站起来,冲着台下微微鞠了一躬。感觉还是挺完美的。
  然后他便屁颠屁颠的走下台,他是今天第二个做报告的,接下来就是吃饭时间了,然后下午他就自由了……
  乔喻打算去找陈师兄陪他在会场随便逛逛,聊聊天。
  倒不是为了听报告会,主要是他打算听听陈师兄的彩虹屁……
  跟乔曦在一起什么都好,但是想让乔曦把他夸到天上去,难度还是太大了些。
  这一点陈师兄就做得很好。可惜的是,很快乔喻就发现他把事情想的简单了。
  虽然早上的会议结束了,但乔喻发现他根本没法走出宴会厅的门。
  因为刚走下主席台,就被一群人涌上来围住了。
  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围住,当然情况其实并不显得很混乱,大家都是搞数学的,甚至许多都还是博导级的教授。
  大家只是做学术探讨而已。只不过跟今天报告会的内容无关,大家问的都是关于广义模态公理体系的相关问题……
  虽然都不太谦让,但只要有人挤到了乔喻身边开始提问,其他人大都会选择先静静的听乔喻的解释。
  “乔喻,你的这篇论文,引理 3:模态路径上的模态点分布依赖于加权模态密度函数,其中权重函数 w(α,β,γ)的选取影响模态距离的几何特性。
  但这个权重函数的选取依据我不太明白,是对数密度吗?还是其他已知的数论结果还是几何性质?”
  “这个……嗯,已经证明了啊……类比于素数分布中的对数密度1/logp。但它又不是单纯的对数密度,这里有一个扩展来调控几何属性。
  而且还要保证对称性跟平滑性,比如它的定义参数就是对称的……那个,你看,要是一出一个周期性项 sin(β),模态路径的重复性和全局结构性会减弱……”
  ……
  田言真、袁正心跟乔曦远远的站在旁边看着。没办法,现在挤都挤不进去了。
  乔曦也大概明白了,昨天田言真为什么让她一直看着乔喻哪都不让去。
  数学家们的热情一旦迸发出来,让乔曦都感觉挺恐怖的。
  于是干脆提议道:“那个……要不先不管他了?”
  嗯,眼不见,心不烦。
  第156章 怎么可能忘记?
  大洋彼岸,绝大部分地方已经是深夜甚至是凌晨。
  但今天的突然更新所引发的讨论同样还在持续着。
  好吧,已经不能说是讨论了,可以说是学术界开始地震了。
  搞数学的研究者,其他期刊可以不订,但不可能不订四大顶刊。对于四大顶刊的发刊规律自然也很清楚。
  这种双月刊,几乎就没有在月初前三天发布过,显得有些急不可耐了。
  当然这也更让许多人第一时间开始关注今年这一期的论文。
  尤其是在一群研究代数几何跟数论的学者中间,乔喻封面论文带来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核爆级别的。
  原因是乔喻所提出的广义模态公理体系,其实是属于纲领性的数学思想,且是具有高度创造性和前沿性的数学思想。
  但同时又跟朗兰兹纲领不一样,乔喻并不是提出一系列的猜想,而是直接着手开始证明这些命题,体现的是很直接的操作性思维。
  乔喻不仅提供理论框架,而且积极地致力于证明相关命题。
  类似于一条理论研究与验证相结合的路径,从理念提出到定理化的过程无缝衔接。
  说实话,通过一种新的公理化系统去拓展经典数学思维的边界,这是每位数学家都希望能做的事情。
  比如谈起微积分,人们就会想到牛顿跟莱布尼茨,这两位在数学界的地位自然也是毋庸置疑的。
  同理,如果乔喻能够完善他的广义模态公理体系,这套研究方法大概也会跟微积分一样,成为未来数学生必修的课程。
  原因无非就是两个字好用。
  如果不考虑其抽象性,如果乔喻能够丰满这套公理体系,无疑能让许多目前看来诸多棘手的问题,变得更为简单。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工具库的扩大化。
  很多人不太理解数学操作中工具的含义,其实说白了,就是数学家在论文中用严谨的逻辑所构造的一个个定理。
  比如微积分、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复变函数,变分法、筛法、群论、微分几何、辛几何、马尔科夫链等等……
  目前数学发展的情况是,这些数学工具都只能在特定的领域发挥作用。
  但数学家们又相信这一个个数学分支是有深层次联系的,至于这种联系以何种方式体现,大家都还没发现。
  然后就有了代数几何,无非就是将代数方程与几何曲线联系起来。
  还有了数学物理,辛几何被用于研究哈密顿动力学,其结构同样源于数学上的对称性与几何变换。
  乃至之后的朗兰兹纲领,这一纲领最本质的目的就是将代数、数论和表示论进行统一,通过建立更深层的数学工具框架,进行跨领域的联系。
  其最成功的部分在于提供了一种宏观视角,让数学家去分析这些数学工具背后的共同规律。
  这也让许多人相信,并做出判断,不同数学工具的视角可能在未来被抽象成更广义的公理体系。
  说白了,乔喻现在就在做这样的工作,可以将之视为统一数学逻辑工具的全新尝试。
  当然一种尝试可能并不会掀起什么波浪。数学家的各种尝试多去了。真正能做出影响力的屈指可数。
  但数学界没有秘密,这两篇论文豪华的审稿人阵容,早就已经传了出去。
  毕竟对于这些大佬来说,审核这样一篇他们集体认为逻辑很严谨的数学论文,并不是一件需要保密的事情。
  不希望曝光的往往是那种,明知道这篇文章就是一坨翔,但因为人情关系,人家求上门,不得不捏着鼻子给了通过的那种论文。
  所以杜根·洛特帮助皮埃尔·德里尼杜撰的那句评价,也随之流传了出去。
  “这将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里程碑之作,很可能没有之一!”
  论文发布后,甚至有好友私信了皮埃尔·德里尼这句评价是不是真的,皮埃尔·德里尼毫不犹豫的承认了。
  甚至还说安德鲁·怀尔斯觉得他说的没错……
  是的,皮埃尔·德里尼现在觉得洛特·杜根就是他的完美嘴替。
  好吧,如果没有乔喻今天在华夏数学学会上做报告的那篇论文,他或许还会用开玩笑的语气,把洛特·杜根给推出来。
  但现在没那个必要了。
  虽然乔喻今天凌晨才在数学学会上做报告,但其实这篇关于素数问题的论文,皮埃尔·德里尼几天前就已经看过了。
  甚至到今天还在研究。
  陶轩之接受了华夏数学会邀请共同审核这篇论文后,也专门跟皮埃尔·德里尼做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
  两人共同的结论是,将素数分布转化为几何路径上的模态问题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