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对,我们给一百。”老人家说着,打开身上穿的皮夹克,夹克看着很新,硬挺挺的,一看就是很爱惜,没怎么穿过,可能是老人家的孩子给买的。
  他从皮夹克的胸前内兜里掏出个塑料袋,把塑料袋打开,里面又是个一层一层叠起来的纸包
  将纸包拆开,又是一层塑料袋,不过这时候已经可以透过塑料袋看见里面一小扎用橡皮筋扎起来的钱了。
  老人从钱里抽出来一张崭新,但是已经被叠的有点皱巴的红色纸币,递到梁丽雯面前。
  其实如果是搭顺风车,这个钱有点少了。
  当做快递费的话,那是足够的。
  不过也要考虑时代局限性的问题,放在当年,快递业不够发达的时候,想要跨城甚至跨省给人送点东西,没有便捷的快递渠道,很多时候只能通过跨城大巴。
  和售票员或者司机提前说好,运气好的可能付半个人的车票钱,如果是比较热门的车,那得付全票,这样可以把要捎的东西放在车上,提前通知收货人到车辆的终点站接货。
  大多数人应该没有坐过这种大巴,就是早上从一个城市出发,载满一车人,一路走高速,还包一顿午饭,大概率是在服务区吃得很差的饭,到晚上的时候,就跨越了省份到了另外一座城市。
  每天这样一班车,这是那个交通不够便捷的时代很多人去大城市打工的出行方式。
  赵珺没接触过这样的车,现在铁路高铁都更发达了,也很少有人再坐这种车,她还是写公路片剧本的时候查资料才了解一点的。
  这样的大巴价格并不便宜,只是可能出发地就在家附近,对于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人来说出行更方便。
  马戏团收这一百块钱,甚至再高一点其实是很合理的,很符合那个时代的物流状况。
  但是放在现在看,一麻袋的东西,再重,几十块钱快递费都能寄走了。
  大多数观众不会考虑到物流的进步导致快递费更便宜,只会觉得这个电影背景可能是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那个时候物价很低,你这个马戏团竟然收比现在还贵的快递费,坑老人小孩钱,黑心!
  这部电影的主角团还是挺善良的,所以一百就一百吧,要价高了观众的关注点容易跑偏。
  “阿姨、姐姐!求你们了,我爸妈今年不回来过年,我跟爷爷奶奶想把这些红薯干带给他们,都是我们一根一根晒出来的。”小女孩对人的感知很敏锐,察觉到两人还是没有答应,她开始祈求,“求求你们了!我还想把我期末考试的卷子带给我爸妈看,我考了双百!”
  梁丽雯打开蛇皮袋子,摸出来一根红薯干放在嘴里,像叼着烟一样有点不正经地嚼:“成吧,我们就送到京城,要你爸妈自己来拿哦。”
  “好!谢谢阿姨和姐姐!”小女孩甜甜的笑了,从红薯干中间摸出来个黄色的橘子,“这个是今年秋天摘的橘子,放在米缸里面,还剩下一些,好甜的,给你们吃!”
  左丹雪接过橘子的时候,老爷爷老奶奶已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了。
  老奶奶还从兜里搞了个塑料袋,抓了一把红薯干放在里面,然后用细细的塑料绳子把麻袋收紧,把塑料袋给了梁丽雯:“给你们路上吃,我们家自己种的地瓜晒的,又软又甜,好吃。”
  赵珺也叼了根红薯干在旁边吃,其实剧组好多人都在吃。
  吃过农家红薯干的人应该都知道,想要把红薯干晒得软是很不容易的。
  网上卖的有些红薯干是黄黄的,柔软又黏牙,还有一股工业糖精的味道。
  真正农家自己做的又很容易干巴咬不动,晒好多才能挑出来一些软的。
  为了收集够足够的道具,道具组花经费,真的跑去农民家里收购了好多红薯干,从里面挑出最好看,一看就软糯可口的那些放在袋子里当了道具。
  因为电影里面爷爷奶奶和孙女给父母寄的红薯干应该也是仔仔细细一根一根挑出来的。
  剩下的红薯干也不可能退,就放在剧组当了小零食。
  不过这玩意糖分很高,要少吃。
  赵珺就是叼了一根很硬的在磨牙。
  “谢谢大爷。”左丹雪接过了口袋和钱,这桩生意就算做成了。
  左丹雪把橘子剥了,自己吃了一瓣,很甜,就塞了一小瓣给小女孩吃了:“你们这的橘子好甜啊,明年我们来早一点,橘子熟的季节过了收橘子。”
  “要的要的!”老奶奶一脸慈祥的笑,“到时候我们家的橘子都卖给你,不卖给那些收水果的。”
  几个人一起动手,把要带的货物给放在了车上。
  这一家三口给亲人送的东西不算很重,不过种类还挺多。
  一袋子红薯干,一泡沫箱裹得严严实实的鸡蛋,放在红薯干里面的几颗艰难保存下来的橘子,还有一些和马戏团这两天在这个村子里收到的山货一样品种的野生干菜,干蘑菇什么的。
  这里的设定好像有一点奇怪,因为是在京城附近拍的,略微光秃的树、房屋的建筑、产出的山货都像是北方。
  但是演员的口音、小村子被群山环绕还有产橘子这点却像是南方。
  这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重,演员们的口音其实都是乱的,说不清到底是哪个地区的口音。
  这也是为了展现一个主旨,这一家人的亲情是到处都通用的,不管是哪个地方的乡村人家,总会有外出打工的劳动力,遇上节假日的时候,不管是因为无奈,还是因为节假日有三倍薪水而不能回家,家人们对于对方的爱和思念这种人类珍贵的情感都是共通的。
  刚才老爷爷抓红薯干分给左丹雪的时候,带出来几根红薯干掉在地上,金毛被放松了警惕,从左丹雪身后挤了出来,和口蘑一狗捡起一根红薯干嚼了起来。
  刚放好他们的东西,马戏团又继续收拾行李,这时候越来越多人凑过来了。
  都是村里的老人,看见了马戏团给捎东西,纷纷带了自己想要带给在京城打工的亲人的东西过来了。
  不是所有人的孩子过年都不回家,所以各家带的东西有多有少。
  左丹雪和梁丽雯对视一眼,双双叹气。
  左丹雪劝道:“都带吧,反正要去京城了,顺路赚点,应该够油费了。”
  “成,我跟你爸说一声。”梁丽雯也是叹息。
  两人继续帮着村民们把货物搬上车,大包的收一百块,中等大小的收五十,要是只有一小提,那就收二十块钱。
  上车下车搬了半天,等人群都散去以后,车队里的几个男人也回来了。
  本来父亲还抱怨妻子和女儿太心软了,改道去京城,不麻烦吗?
  不过当左丹雪把钱都摊开来数了一遍以后,他立刻闭嘴了。
  就这一会儿,竟然收到了一千多块钱!
  他们表演一晚上的马戏,三十块钱一张票,那才将将赚到两千。
  其实这些留守老人和小孩没有想象中贫穷,他们的子女和父母在外面打工,收入其实挺高的,如果够节省,住在工厂宿舍,吃工厂食堂,一个月说不定能省下来万把块钱。
  在农村又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米吃自己种的,菜也是自己种的,只有些肉油要自己买,打工的人寄回来的钱都可以省下,老人们比较宠孩子,三十块钱一场的马戏还是愿意出的。
  “赚这么多?”父亲搓着手里的钱,叼了根手卷烟在嘴里,“我们多停一天,看看还有没有人要带东西,明天我们往隔壁村去,闺女,写个大牌子,就在咱们那个马戏的牌子后头写,就写捎物进京!”
  作者有话说:这种大巴车,我初中之前我们县城有直通深圳的,方便南下打工x
  不记得是今天去明天回还是两辆车一直倒腾了,反正早上出发傍晚能到。每到夏天,我妈就会托售票员从深圳带荔枝来,哪怕加上运费也比本地买的划算,还新鲜,都是刚刚树上摘下来就卖了,当天就能到我手上,比后来网上买的还要新鲜。我每周都跟我妈去车站接荔枝,回来路上就吃了一挂了。
  好怀念,后来这趟车停运了,我就再也没吃过新鲜荔枝。
  第197章 24岁,你卖咖啡……
  后续就是马戏团改变了行动策略,缺斤少两还要表演,这样赚的都不如送货来的快。
  也算是一种改邪归正的途径了。
  因为儿童演员只有周末能来,所以有儿童出场的这部分拍摄进度比较慢,别的部分拍完了,一些演员都已经杀青收工了,集中看马戏的那一场又单独拍了两个,周末才拍完。
  进入十二月,京城下雪了,赵珺则召集了坏版本最重要的儿童演员,开始慢慢拍摄。
  故事从第一场表演开始展开了分歧。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opj.html" title="持营"target="_blank">持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