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况且,这广告病毒又不是她主动招惹的,是係统自身的问题,导致病毒趁虚而入。
  她是受害者!对,她是受害者!
  她想堂堂正正,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这场争霸之旅。
  可这该死的广告,三番五次阴魂不散,她有什么办法嘛。
  她很无奈!
  思绪翻腾,利弊权衡,謝乔最终在心中为广告的使用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界限。
  那就是:非到万不得已,绝不动用。
  广告,只能是最后的最后手段。当所有能想到的办法都已穷尽,当局面陷入真正的绝境之时,她才会考虑借助这股外力。除此之外,一切难题,都必须依靠她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去解决。
  定下了原则,謝乔心绪稍稍平复。
  次日,便是大年初一。
  新的这一年,大汉的年号已然变更。汉灵帝为体现镇压黄巾,恢复宇内,于光和七年十二月改元中平,第二年便是中平二年。
  按照谢均之前的安排,一场盛大的竞技会正在城外北側的[兵营]与[校场]如火如荼地进行。
  那里地势开阔,足以让竞技者们纵馬驰骋,比试拳脚。
  城墙之上,挤满了前来观看热闹的百姓,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谢乔只是在开场时露了个面,便悄然离开了喧闹的现场。
  这场春演,是属于百姓的狂欢,但对她而言,岁晏年初,更需要的是冷静的复盘和规划。她需要对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进行一次阶段性的小结。
  回到住所,谢乔自一人静坐案前。她闭上双眼,心念微动,意识沉入了係统界面,打开了【輿圖】的全圖功能。
  随着她的意念,一幅无比精細的地圖在她的意识中缓缓展开。
  她治下的榆安、龙勒二城,以及阳关、玉门二关,连同这四点其辐射的广袤区域,都曾留下她的足迹,因此,这片区域的全图被点亮了。
  这全图功能,其精細程度遠超这个时代的任何堪輿图乃至她原世界的地图。她可以通过调整缩放的比例尺,大到可以看清山川河流的走向,长城沿线軍戶聚落的整体布局,小到可以分辨出地面上的一块顽石,戈壁滩上的一株骆驼刺。
  但这全图滤去了活物,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无法在地图上显现。
  谢乔能理解。如果连活物都能实时监控,那简直就是开了上帝视角,行軍布阵将不再有秘密可言,任何敌人的动向都将无所遁形。有了这层限制,才保留了战争应有的迷雾,才让排兵布阵、侦查斥候有了存在的意义。
  她凝神細看,目光扫过輿图上的每一寸土地,开始仔细审查自己一手打造的这片基业的格局。
  她对张宝张梁兄弟所言非虚。厚积而薄发,是她现阶段坚定不移的总方针。
  基础打得越牢靠,日后建造的大厦哪怕建得再高,都不会有倾覆之危。
  待地基夯实,时机成熟,她再一鼓作气挥师东南。
  西凉铁骑入寇三辅,逐鹿中原之际,那必是雷霆万钧之势,是摧枯拉朽的,是秋风扫落叶的。她要确保届时兵员充沛,武器装备领先于时代,后勤补给线稳固如山,麾下将领个个骁勇善战,文官体係健全高效,一个萝卜一个坑。在新攻下的城池里,能够迅速推行新政,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恢复生产秩序,杜绝暴.动和骚乱。
  要么发兵,要么发育,谢乔绝不容许自己陷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战争持续得越久,对百姓造成的创伤就越深重。她要积蓄足够的力量,做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然后,一战功成。
  给中原那些咋咋呼呼的诸侯,一点来自西凉的小小震撼!
  思绪拉回眼前的舆图。
  毫无疑问,她现在控制的核心区域,就是榆安、龙勒二城,阳关、玉门二关。
  这四个战略支点及其辐射范围,构成了她目前全部的领地。
  经过两年半的经营,如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軍民总数,已经超过了三十万。这个数目,放在人口锐减的凉州,甚至比任何一个大郡的在册人口都要多得多。
  从舆图上看,这片区域整体呈现出西北至东南的狭长走向。
  北面,以及北偏东的方向,是草原的邊界,北塞山,构成了天然的屏障。
  南面和南偏东,则是广袤高原的陡峭邊缘,同样难以逾越。
  而整个西面,那道残破的汉长城,被谢乔利用系统的建造功能,重新修复、加固、贯通,成为一道坚实的防线。
  但这根骨头再硬,亦有被敲断的风险。因此,谢乔沿着长城防线,精心布局了五个大型軍戶聚落:阳关、玉门关、大方盘城、冥水河口、北塞山麓。
  如今,这五大军戶聚落的人口数量,皆超过了四万人,其体量规模,甚至超过了中原地区的许多县城。每个聚落,都驻扎着超过一万名经过初步训练、耕战结合的军戶军士。这五个聚落,如同裹缚在长城这根骨头上的强健肌肉,赋予了防线无与伦比的韧性与活力。
  更不用说,长城以外还有依附于她,沿着长城一线游牧的两大西蕃部族,作为外围的警戒与辅助力量。
  这不是单一的防御,而是防御体系。
  如此雄壮的边防体系,如此众多的人口基数,这便是她在西凉立足的根本。
  视线缓缓移动,最终定格在舆图东南角那条狭长的通道上。
  这片区域,是谢乔目前领地版图上唯一需要特别留心提防的方向。它像一条细长的脖颈,连接着她的核心地盘与外界,而通道的另一端,不遠处便是敦煌郡的郡治所在,敦煌城。
  敦煌太守陈达,据谢乔之前从馬匪手中救过的陈达之女陈珩所言,此人官职是花钱捐来的,其能力大约只够在雒阳城里当个不起眼的小吏,骤然到这西凉边陲之地,治理一郡之地,自然捉襟见肘,手忙脚乱。
  更何况,如今的西凉,匪寇横行,羌乱未平,局势混乱不堪。陈达偏偏又是个极其爱惜性命、缺乏担当之辈,胸中毫无建功立业的志向,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在任上自保周全,然后盼着任期一满,便能活动关系,左迁回调中原的富庶繁华之地。
  据谢均派出去打探情报的暗探的情报,这位太守自上任以来,因为畏惧城外的乱兵匪寇,竟从未踏出过敦煌城门一步。
  正是因为陈达的这种鸵鸟心态,谢乔才能从容布局。平日里,她只是依着规矩,命龙勒县丞徐垣派遣县府从事,定期前往敦煌郡府报备文书,述职问安,维持着表面上的联系与恭顺。
  陈达从未对这位异常安分的邻居产生过任何疑心。
  表面的平静之下,是谢乔布下的层层警戒。在这条狭长的东南通道内,谢乔依托地形,设立了多重关卡和明暗哨卫。每一处关卡都严格盘查过往行人,确保通行的只有持有合法路引、货物清晰的商旅队伍,任何形迹可疑的人员,都会被扣留详查。
  她需要这条商路带来的物资与信息,但绝不容许任何潜在的威胁渗透进来。
  领地之内,更有精锐的西凉骑兵,分成小队,日夜不歇地沿着边境线巡视。这既是对外的警戒威慑,亦是一种常态化实战训练,让军士时刻保持着战斗状态,熟悉每一寸土地。
  她要确保,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不必担心外敌的侵扰掳掠。
  视线从边境收回,落到领地腹心。
  坚固的长城和沿线的军户聚落是这片基业的骨骼与肌肉,而遍布其间的沟渠水网,则是滋养这一切的血脉。
  颍川之水从玉门关外那座孤零零的烽燧台下奔涌而出。
  大部分水流,被引入了紧贴长城外側挖掘的大渠之中。这条宽且深的大渠,不仅是灌溉的总动脉,更是一道有效的防御屏障。它进一步加固长城防线,水深足以阻绝草原部族轻骑兵的快速突袭,相当于结实的骨头和韧性的肌肉之外,又披上了一层铠甲。
  黄意充分利用大渠的潜力,渠上设置了多处由坚硬闸石控制的水闸。丰水期时,开启闸门,将多余的水量蓄入大渠。到了枯水季节,则根据需要,精准地开启闸门放水,确保长城内側的灌溉用水一年四季都不至于断绝,持续滋润着这片原本干渴的土地。
  如果说长城外的大渠是主动脉,那么长城内侧,由大渠分流引出的无数小沟,便是密密麻麻、深入肌理的毛细血管。
  这些小沟由黄意根据地势高低精心规划设计。蜿蜒曲折,如同大地的脉络,首先流过五个大型军户聚落,为聚落内的军民提供生活用水。
  而后,它们延伸至聚落旁新开垦出的大片田地。
  这些田地目前还
  只是被平整过的沙地,遠不如军户小院中的神奇土壤。但在黄意的组织下,军户家庭们以集体劳作的方式,利用沟渠引来的水,在这些沙地上广泛种植耐旱且适应性强的瓜果,如葡萄、西瓜、穹窿、沙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