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雖然再次招募两支部队,又增加一比不小的军饷开支,但他们能获得更长训练时间。
  利用兵营的[训练]功能,一天的训练效果胜过普通训练的三天。
  完成全部一级建筑后,谢乔继续创建屋舍的任务,温度下降地厉害,得尽快把百姓从军帐搬到舒適的屋舍里去了。
  夜里回家,谢乔推开房门,脚刚一迈进去,耳朵突然听见一些奇怪的动静。
  她循着声音走过去,是从房间角落的木箱子里发出来的,低头往里面一看,干草堆里她之前铺的种鸡蛋里,小鸡仔一个接一个已经破壳而出,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谢乔忍不住俯在箱边观看,这些绒毛都没长全的小鸡仔光看着就很治愈,让人浮躁的心境平和下来。
  刚刚孕育出来的小生命,很活泼,真可爱,可爱得让人控制不住地口水直流。
  这真不能怪谢乔,鸡不止能下蛋,全身上下都是宝,身上每一块都都能利用起来,能做炸鸡、鸡排、鸡腿、卤鸡翅即使是她这样的厨房小白都会做鸡胸肉煮熟、撕成丝的凉拌鸡丝。
  想到这里,谢乔刚咽下去的口水又分泌出来。
  利用[寿命]推快时间进度,虽然能让她短暂地忘却一些物欲,可是一旦停下来下来,被遏制住的念头疯狂涌回来,反而更加强烈。晚上睡觉,谢乔流的口水能把枕头浸透。
  可她到底还是不忍把魔爪伸向刚睁眼看世界的小生命,就算吃,一口一只,实在没什么意思。
  养大吧,忍一手,饲养家禽走起,到时候鸡生蛋,蛋生鸡,无穷溃矣。
  小鸡仔不时張着短短的喙,大概是想吃东西。于是,心地纯良的老母亲谢乔,即刻动身,用房间外面的陶锅煮,镇在火炕上煮些米粥来喂。
  谢乔记得她小时候喂小鸡,奶经常让她到土里挖些蚯蚓,貌似是蚯蚓富含蛋白质,也容易消化,能促进生长。不过榆安都是荒凉的戈壁滩,干燥的沙地里应该很难寻到蚯蚓的踪迹。那就只能喂点煮烂煮融的米粒了。
  在房间外熬粥,谢乔都能听见里面传来的叽叽喳喳声,她不得不开始思考一个严肃的,要是整夜放在房里会不会吵得她暴躁失眠。
  可外面天气冷,小鸡抵抗力,绒毛没长全,很容易就会冻死的。罢了,再忍一手,谁让她是心地善良呢。
  签到第三十九天,谢乔开出了[桑树苗x3]。桑树结出来的桑叶能养蚕,蚕丝能在织坊被纺成丝绸,丝绸是西域畅销的货物。
  非常有用,先存起来。
  几天时间,屋舍全部建造完成,榆安城内,百姓搬离帐篷,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新房。
  谢乔打开面板一看,百姓的民忠值超过了80。
  这不奇怪,这段时间以来谢乔无偿给以足量的食物,现在又分给了挡风遮雨的房屋,城里还有好些能提升民忠的建筑。
  谢乔并不满足于榆安的现状,还得继续发展。
  她开始改变城墙布局,增加城墙周长,往西将更多的土地圈入城池的范围。因为匈奴人的不懈努力,整个西侧的大片区域都被清空了,所以她可以自由地拓展地盘,不受地形阻碍。
  空出来的新土地,她按照自己的规划继续建造屋舍,因为居住区是往这片发展的。
  因为人口少,目前城池内运转起来的建筑其实屈指可数:工坊的三位师傅每日都在按照谢乔的订单打造器具;医馆有具大夫坐镇,藥柜里添加了此前谢乔在敦煌城采购的藥材,能解决很多小灾小病;食肆以刘婶为首,带着一帮能干人,作为全城的大食堂存在。而官驿除了上次接待周仲的商队再没有迎来客人了。
  整个西凉地区
  人都少,没别的办法,谢乔只能先多造屋舍,往后总能再遇到躲避战乱的流民,以榆安如此优渥的条件,让流民安心定居下来不是什么难事。
  这段时间以来,谢均身体一点点地好转,他已经能自若地行走说话,只是偶尔还会咳喘。
  具大夫仍然看不出来他身体的症结所在。虽然谢乔时常造访医馆,点击[学习],可毕竟对医书的领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可能还需要一点天分。
  倒也不着急,有[寿命]能给他续命。
  鉴于谢均现在基本上跟常人没什么区别了,于是谢乔打算让阿適将城里的孩子们都召集起来,由阿適做好组织,跟在谢均身边。不是官学里的学堂,只是先接触,耳濡目染一下,为他们以后入学堂提前做好准备。
  谢乔和谢均商量了一下,他完全同意,疾病的折磨减轻后,他瞬间好像没什么事做了。阿适又常常不在家,一个人独处总算无趣的,教教孩童,他乐意之至。
  阿适共找来了十个孩子,男孩女孩都有,年龄从五岁到十二岁不等,由阿适好负责纪律,使他们不至于太闹腾。
  刚开始的接触还很陌生,谢乔远远地观察了一下,这群孩子中间没有太顽皮的。这也不奇怪,压抑困苦的大时代背景导致的,吃不饱穿不暖,天性是会被抹杀很多的。
  谢均看着这帮围着他的孩子,声音温和地说:你们想知道什么,都可以问我,我全知道。
  孩子们互相看了一眼,还很局促。
  这时候,一个面黄肌瘦、身高最高的女孩问出声:为什么,我能看天上的月亮,却不能看太阳?
  她的问题貌似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其他孩子纷纷讨论起来,讨论不出来,再齐齐将目光投向谢均。
  提高孩子的学习乐趣,从激发求知欲开始。谢乔只能说他有当幼师的潜质。
  进度比谢乔想象的要快得多,第二天谢均的小学堂就开始教孩子们识字了。
  谢均的计划是先教诵读《仓颉篇》。
  《仓颉篇》是启蒙读物,相传由秦朝李斯所著,历代均有所增订。全篇是完整的故事,但无重复的字。
  郑玄先生当年就是这样教他的,先跟他学会读音,通篇诵读,再从书简里找到对应的字,这样就能认识绝大多数的汉字了。
  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谢均字正腔圆地念。
  异常生僻的字音组合,孩子们跟着念,年纪小的咿咿呀呀,年纪大一些的也只能囫囵吞枣地跟读。
  但谢均极有耐心,一遍又一遍,反复地教。偶尔停下来,一对一地纠正发音和咬字。
  谢乔听见旁边又声音发出来,偏过头一看,发现是阿适在跟着念。她好奇地问:阿适你也想读书?
  阿适认真地点头。
  那就过去一起学吧,你做班长。谢乔了然,不得不说,真是个好孩子,有进取之心。放在她的原世界,高低得是个学霸。
  勉力讽诵,昼夜勿置。苟务成史,计会辩治。
  郎朗的读书声从谢乔的小院里传出去,孩子们的声音从一片混沌,到渐渐能听清楚他们念的到底是什么。
  孩子们欣欣向荣,朝气蓬勃,谢乔甚觉欣慰。这是她谢府君的花朵,以后就是她的官吏。
  按计划完成日常的工作后,谢乔用[寿命]继续往后推时间。
  弹指一挥间,到了年关了。春节作为炎黄子孙最重要的节日,来这个世界的第一年也不想就这样荒废地度过去。
  她决定包饺子,全城人一起吃饺子才有年味儿。主要她想吃别的也吃不了,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说到饺子,谢乔很自然就又联想到了張仲景。
  目前史学界公认饺子就是他发明的。最开始的饺子只是藥,为了治疗冻伤的病人,张仲景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先煮熟切碎,然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吃到娇耳、喝到汤,病人浑身开始发热,两耳变暖,从冬至吃到除夕,冻伤便就治好了。后世为了纪念张仲景,吃饺子便成了春节期间的习俗。
  张仲景是谢乔发自内心钦佩的人物,她曾读过张仲景的生平。张仲景父辈曾是朝廷的高官,家境优渥。但他却从小学习医术,医病救人,后来举孝廉进入官场,一度担任长沙郡的太守。
  但即使身为太守,身居高位,他依然想着为百姓治病。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救治,他直接把诊所搬到了郡府的大堂,公开坐堂应诊,名医坐大堂就滥觞于此。
  为在医术上精益求精,张仲景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大量寻访采集民间药方,总结实验,深受一方百姓爱戴。后来呕心沥血留下《伤寒杂病论》,造福后世,不负医圣之名。
  在汉末这场大乱世中,他依然能坚守本心,对医者仁心这四个字做了最好的诠释。
  如此医之圣人,不说招入麾下为自己所用,即使拿[寿命]一直供着,谢乔都愿意。
  张仲景发明饺子之前,饺子还不属于这个时代,除了谢乔,没有人会。
  其实谢乔也不会,她没自己下手包过,只是看到过猪跑。但基本原理是懂的,只需要传授给刘婶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