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关键的是,他们还能回去吗?
  极支辽心情沉闷地倒下去。
  第二日,双方准时出现在交易地点。勒节身体还未痊愈,依然带病骑马来了。
  之前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交易,他们给材料,对方给尾款和下场交易的定钱,很少对话交流。这一次极支辽主动出声,开门见山,你给我们的粮草不够,还有不少弟兄饿肚子,再多点粮草,我们
  顿了顿说出来,我们可以再卖点力。
  没问题。谢乔爽快地说。
  闻言,极支辽瞪大了双眼,这比想象中的容易太多了。
  而一旁的勒节更是迟迟不敢相信,一度以为自己烧糊涂了,产生了幻觉。
  你们是不是该回漠北了?谢乔觉得差不多到时候了。
  你是何意?极支辽讶然。
  谢乔没急着答,回头示意了一下,她身后的几名弓骑兵立即从马背上般下来整整十袋面粉和三袋大米,这差不多是平常给他们的五天的量。
  谢乔看向对面的极支辽,再扫了一眼面色苍白、病态尽显的勒节,我们再做最后一场大交易,我同你们说过,你们返回漠北的粮草我会准备,我说到做到。事成之后,我再予你们二十倍于此的粮草。
  声音传进耳朵里,极支辽一时目光呆滞,半晌后他讷讷地侧过脸,与勒节对视,两人面面相觑。
  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后,勒节瞬间觉得自己大病初愈,煞白的脸一下子充满了血色。他好了,好极了!
  勒节激动地说:你要我们做什么,尽管提!
  谢乔转头看向西方向,伸手指,从这
  里往西大约二十里地,再往正北十里地,有一座马鞍山,劳烦你们从山脚挖开,往下掘三丈,掘出全部铁矿,再搬送到这里,时日不计。
  -----------------------
  作者有话说:下一章在18号中午发哈,以后我尽量每天中午更新,有时候可能会晚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9章
  昨天签到开出[铁矿勘探符]后,謝喬直接就使用了。
  铁是坚固、锐利的象征,铁器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铁打造的农具能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武器能强化军隊的战斗力。时至今日,钢铁产量都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标准。
  [勘探符]启用后,謝喬发现面板上的【舆图】开始闪烁,她点进去一看,原本只显示周围10公里范围的立体地图,此时将范围囊括到了方圆五十公里。
  以榆安城为中心,五十公里为半径,此圆形区域以3d立体图像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包括地面以下大约一公里。
  地平面以下是半透明的,可以隨意转动、放大、缩小,从任何一个视角切入地底,地底下的每一处铁矿的分布都被标注出来,一眼就能看到它的位置、大小。
  榆安周围五十公里的铁矿还真不少,不过据謝喬的观察,绝大多数都是贫矿,铁矿石含量不多,且杂质偏高,不利于采掘和锻造。
  其实馬鞍山下的这片矿也不是富矿,只是相对而言量多一些,且距离地面近。
  焉皿山以南十公里处倒是有一片总量可观的铁矿分布,馬鞍山矿如果是一颗豌豆的话,那这片矿大概是一个篮球的规模,然而最顶部的矿石距地平面超过了两百米,以现有的技术条件根本无法采掘。
  謝喬有点后悔把[铁矿勘测符]就这样直接使用了,她应该先寻一个矿脉区再用,这样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能,找到最优质的矿。不过这道具用了也就用了吧,后面应该也能再开出来,以榆安现在的水平,其实就算探明了一座富矿,也得花不短的时间才能全部采掘并利用上,没差。
  把铁矿位置直接告诉还未解除敌对状态的匈奴人有一定的风险,不过问题不大:一来这片矿的铁矿石总量不多,短期内就可以全部采掘一空;其次,谢乔目前掌握了匈奴人的命脉食物来源,他们当下最迫切需要的是生存物资,在即将饿死的状态下,铁矿虽然重要,却又不那么重要。
  退一万步讲,就算匈奴人开出铁矿后打算据为己有,但他们没有熔炉,将铁矿石提炼成粗铁需要持续不断的高温,要知道铁的熔点高达一千五百多度,在野外是没有条件搭炉子的。
  基于以上种种,谢乔打定主意,让匈奴人替她开采铁矿石。
  城池的一级建筑还在建造中,但需要用到的材料已经足够,再采集下去意义不大,是时候改变他们的工种了。
  你说话算话?极支辽难掩神色激动,连带着声音都高亢起来。
  其实作为部族首领,万事处变不惊是他训练的必修课,领袖需要冷静的头脑,做出最理性的判断和决策。上上上一次他的情绪失控可能要追溯到他凄惨的孩提时代了,至于上次和上上次是在面对梁汾的时候。
  这些日子的粮草,我可短过你们斤两?谢乔反问道。
  极支辽再看了一眼勒节,从眼神里接收到了坚定的答案,他没有犹豫,爽快应下来:好!一言为定!
  返程路上,极支辽一低头,发现发现自己抓缰绳的手在控制不住地隐隐颤动着,浑身血液像是灼烧了起来。只有拿到这批粮草,他们就能返回部族了,没有什么比这更振奋人心。
  他现在干劲滿滿,不过是采些铁矿石,他们两千勺夏男儿,那不是唾手可得!
  就跟铁骑冲散汉军阵型一样简单。
  谢乔特意让木工赵膺师傅制造出来两架木板车,用以搬运矿石,毕竟馬鞍山脚距此十几公里。
  谢乔爬到雅丹顶上,远远看见焉皿山下的匈奴开始撤下营帐,集体往西北而去。看样子,这是直接打算在馬鞍山附近驻扎。
  好比是把家搬到了公司,眼里只有工作,这敬业精神,身为社畜的谢乔唯有瑞思拜。
  果如[铁矿勘探符]显示的一样,匈奴人在掘地三丈后,果然挖到了玄青色的铁矿石,成片的。
  土城里的人要的是全部的铁矿石,为了尽快采完,勒节将两千人做了详尽的分工。采掘铁矿和凿石台子一样,都是费力的体力活,需要轮班。他分了六个班次,各三百余人轮流下矿,彻夜不停工。
  第二天晌午,谢乔接收到了第一批新采取出来的铁矿石。
  约摸两吨多,因为用了三个【背包】格子才装下来,她迫不及待地运回到工坊里。
  这样的铁矿石还不能直接放入炉子里熔炼,需要先凿碎成细小的颗粒状的铁砂。
  铁在大自然中不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主要有两种形式:赤铁矿和磁铁矿。而炼铁的根本原理,就是把铁从铁的氧化物和其它杂质中提取出来。
  此外,在炼铁时还需要添加一种辅料作为助熔计,灰石,即碳酸钙。在高温下,灰石会分解为石灰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能与铁矿石中的碳、硅、磷等杂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炉渣剥落出来。此时,熔炉内产生的最主要的化学反应是,氧化铁在高温下分别被一氧化碳和碳还原为铁。
  工坊里有现成的灰石,工坊建成时附带的,省去了再去收集的麻烦。
  谢乔将铁矿石从【背包】格子里取出来,倒在工坊的熔炉旁邊,提炼铁的工作交给两位李师傅。作为十几年的铁匠,他们拥有丰富的打铁经验。
  谢乔静静地站在旁邊观摩,对古法工艺感到好奇。
  炼铁之前,李固师傅先将木头锯成小段,放入封闭的碳炉中焚烧,烧尽挥发物,提纯出木炭。要保持熔炼内持续不断的高温,木炭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而另一邊的李钜师傅则拿着大铁锤不断地敲打着铁矿石,将之凿成细小的颗粒。
  待木炭和铁砂准備得差不多了之后,李固先往熔炉里倾倒铁砂,倒入合适的量后,再往里面填充木炭,直至全部填滿,并封住,以免太多冷空气进入,使炉内温度上不去。
  封好后,李钜师傅拉到熔炉的鼓风器手杆,空气流动下,炉中的木炭开始持续不断释放出热量。等炉内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炉内的铁矿石就开始发生化学反应了,而这个过程往往长达几个小时,而鼓风一刻也不能停。
  工坊熔炉配備的鼓风器,是以皮囊制成,古代铁匠的熔炉基本都大同小异。一座炉子都配好几个鼓风器,排成一排,叫做排囊。
  人力推动拍囊,叫人排,而如果用水力推动,就叫水排。
  早在东汉之初的杜诗就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驱动鼓风,持续不断,无需人力。但谢乔一级工坊里的这座熔炉,显然还没有这么机械化。
  考虑到时间长,两个师傅的人力显然不够,谢乔再叫来了几个人轮流拉动人排的木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封闭的熔炉内发生的情况看不到,谢乔稍感得无聊,于是利用[寿命]推快了时间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