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他最先想到的特点怎么是吃啊?
  还好崔析现在只是个宝宝,要不然一定会影响他在崔析心里的形象。
  总之,崔衍昭和崔析度过了一段休闲的时光。
  王适安回到含章殿时,一大一小还在看地图。
  王适安走至崔衍昭近前,单手把崔析从崔衍昭怀里拎了起来,随意地掂了掂。
  王适安:这小子越来越重,阿昭抱着辛苦,也该让他自己站立了。
  崔衍昭不自信地看看自己空下来的怀抱,
  不满一岁的小孩而已,抱着也没什么吧。
  王适安是不是对他有误解?
  但对王适安证明体能还是太为难人了,崔衍昭只从其他角度弱弱辩解了一句:
  析儿还小,尚站立不稳。
  王适安看了眼被拎起来的崔析。
  崔析睁着大眼与王适安对视,忽地扑腾了一下:阿家!
  王适安:唤我也没用。
  崔析:阿家,厉害!
  王适安挑眉:嗯?
  崔衍昭尴尬:析儿刚才在地图上指到了悬瓠,我就对他说,这里是皇后去年收复的故地。
  王适安了然,满意地捏捏崔析日渐圆润的小脸,把崔析放在一边矮榻上。
  他不再捉弄崔析,而是对崔衍昭道:伐夏的时机已到,我后日便启程北上。
  这么快?
  崔衍昭惊讶了一下,转头想起现下的确是最好的时机。
  燕国和柔然在江南物资支持下联合攻打夏国,夏国把大部分兵力都用于对抗这两国的联合,南面的守备力量较从前更加空虚。
  而且就他看到的奏报,王适安的军队早就集合了,出发也就在这几天之内。
  崔衍昭按捺下不舍,对王适安道:皇后行军中要是缺什么,及时向建康来信,就算需要变卖宫中府库,我也全力支持。
  王适安看着崔衍昭郑重的表情,甚觉可爱,不由地笑出声:连府库也卖了,阿昭用什么?
  崔衍昭低下头,他的心情很沉重,皇后此去要多久回来?
  王适安:先帝北伐,历经四岁。
  他将头搁上崔衍昭肩膀,如今形势不同,我与将士们也并非第一次北伐,用时更短也不定。
  崔衍昭打消了一起去的念头。
  他自认为没有在外数年还能遥控朝廷的能力。
  对他来说,最好的选择还是待在建康支持王适安。
  崔衍昭想了想王适安除了打仗外可能关心的问题,对王适安保证道:我会把析儿带好的。
  想不到马上就要异国恋了。
  崔衍昭心情十分复杂,有很多话想说,但因为想说的太多了,一时竟然无法开口。
  王适安此时想起崔衍昭处处留情的本性,不甚放心,我在外攻伐,阿昭若有心,就不要让我听到风言风语。
  他无法忍受崔衍昭身边存在他人,回来后发现一个,他便杀一个。
  崔衍昭懂王适安的担心,道:皇后放心,无论他人如何进言,我都支持皇后。北伐结束前,绝不会召兵还朝。
  王适安似笑非笑:只有这个?
  崔衍昭:
  崔衍昭努力思考王适安的意图,半天总算把那个被他排除的选项揪了出来,我此生绝不负皇后。
  想到异国恋要以年为单位,崔衍昭本以为自己忍住了,但还是情不自禁地泪眼汪汪,我不负皇后,皇后在外也一定不要忘了我。
  王适安被哄得心头一软,竟开始觉得自己紧逼得过分,他发觉自己拿崔衍昭一点办法也没有。
  在悲伤的氛围中,崔衍昭又想起件格外重要的事情。
  王适安这一走就是以年为单位,他要独自留在建康和心思各异的朝臣们做斗争,逼他们供给前线。
  他一个人要对一堆人
  崔衍昭:皇后
  王适安埋首在他颈间,握着他的手,怎么了?
  崔衍昭无助:皇后一去,我便孤身一人。
  听见孤身一人,王适安不由更握紧崔衍昭的手,眼神也变得危险。
  阿昭在担心日后寂寞?他淡淡地问。
  崔衍昭还没想过这个。
  不过单身二十年都过来了,区区几年而已,没什么好担心的。
  崔衍昭:不是。
  他努力组织语言,皇后能不能
  他想问王适安要人充当帮手,但该怎么说才能避免王适安觉得他是在挖墙脚呢?
  王适安看他又着急又纠结的模样,心里明白了。
  王适安:这两日我便不再离开阿昭身边了。
  临别之际,每刻相处都分外珍贵。
  崔衍昭惊喜:真的吗?
  他发现王适安现在心情好像不错。
  那就趁这个时候提要求吧。
  崔衍昭:皇后临出征之际,可否效武侯故事,给我留一份《出师表》?
  王适安从崔衍昭肩上抬起头,?
  崔衍昭:我在朝廷孤身一人
  想到两天写一篇千古名作难度太高,崔衍昭退而求其次:我想知道,皇后出征后,我可用谁?
  王适安:
  原来阿昭的孤身一人是这个意思。
  不过尽管明白崔衍昭没有多余的心思,他还是刻意只推荐了有妻有子,家庭美满的臣工。
  -----------------------
  作者有话说:郦道元《水经注》里写过悬瓠的板栗岁贡三百石,以充天府。
  贡品肯定好吃()
  大家的评论我都看啦,一下子完结是有些突然,我再想想怎么安排后续剧情吧。
  么么哒。
  第137章 取邺
  柔然和燕国初合作时尚可, 后来就渐渐靠不住了。
  这年,柔然和燕国的十万联军再次约定向晋阳进发。
  柔然因为离晋阳近,来得比燕国更早。
  正是大雪寒冻的时节, 晋阳城外雪深数尺, 城楼上的将士铁甲漆黑深沉, 令人望而生畏。
  好多人啊。郁久闾乌石心想。
  走马张望时,他瞥见了眼熟的宝盖。
  郁久闾乌石:!
  虽然只是一眼,但他还是认出了这是属于皇帝的仪仗。
  卫衍竟然来了!
  难怪守城将领的阵势如此严肃齐整,和情报里说的守备松弛完全不一样。
  卫衍竟然不去和王适安对峙, 而是来捏他这个软柿子!
  再度回想起从前被追得一路北逃,只能在冰天雪地里风餐露宿的苦日子,他头也不回地跑了。
  柔然军队离开之后,燕国的军队来了。
  带兵的丘穆陵宏来到城下,没看到柔然的军队。
  他旁边的将领扫一眼雪地上留下的痕迹, 道:柱国, 郁久闾应是回兵休整了。
  将领说得委婉,但丘穆陵宏明白,郁久闾乌石其实是逃跑了。
  他也看到了城楼上的宝盖仪仗。
  每次战役,只要看到卫衍的踪迹,郁久闾乌石就会极快地逃离战场。
  已经习惯了。
  丘穆陵宏更在意的是另一个问题。
  江南节节胜利,燕国和柔然的进度却是停滞不前, 至多也只来到晋阳城下。
  这让他产生了一种感觉:他们只是江南用来削弱夏国的工具。他们越努力, 江南越强大。
  看着江南日渐强大,他十分有危机感, 甚至觉得就算贺兰宝已经自降为燕王也不足以保全燕国基业。
  丘穆陵宏拧眉思考一番,率先回马,好啊, 他休整,我也休整!
  王适安驻扎在安阳。
  只需向北进取一步,就是邺城,夏国的国都。
  他勒马远望邺城方向,心中回想情报的内容郁久闾乌石和丘穆陵宏在晋阳看见卫衍,先后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