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王适安最后一字未落,已吻上崔衍昭。在此同时,他的手挪至崔衍昭腰间,刚刚亲手系好的腰带又被亲手解开。
  崔衍昭也发觉了王适安的动作。
  什么意思?
  给他讲半天大道理就是为了制服play?
  不对吧?
  -----------------------
  作者有话说:后宫之主本在人心。如学还在追我,草了。
  第123章 使臣回国
  卫衍采纳王会建议, 亲自参与给陆玉光修建佛堂一事后,度过了几日母子和谐的时光。
  与母亲平和相处,卫衍很高兴。
  儿子给她修建佛寺, 陆玉光很高兴。
  不用在复杂的母子关系间如履薄冰, 满朝文武也很高兴。
  几乎所有人都很高兴。
  这天, 卫衍照旧将佛像的图纸带给陆玉光过目。和陆玉光的关系破冰后,他每次都不带卫湘,因为这是他的功劳,他不想卫湘夺去母亲的关爱。
  北地崇佛, 陆玉光生长在这般环境下,也不能例外。
  她在卫衍期盼的目光中接过图纸,但这回却没有立刻展开,而是若有所思地看向卫衍。
  陆玉光:听闻江南遣使而来,欲带回其使者。你对此作何想法?
  卫衍并不想母亲对别国过分关注, 他是一个孝子, 十分担心失去母亲。听到这个问题,他脸上的微笑刹那收了起来,神情开始变得可怕。
  卫衍:儿已传令边境将士,若他接近,定将他撵开。
  言罢,他阴森森盯着陆玉光。
  陆玉光很不喜欢卫衍这副模样, 卫衍长相本就差了些, 还摆出这阴冷的神情,更难让人接受。
  但想到卫衍贴心为她筹备修建佛寺, 她觉得自己不该对一片孝心的儿子如此苛刻,于是平和道:他既说此行是为带使者,那就将使者放了。也免他以此为借口, 来我夏国生事。
  这些天她也听到了江南使者的传闻,又是生而知之,又是身伴异象,此番造势,让她担心会害得国内局势不稳。
  她想,如今最好就是将江南使者放回,阻住其入夏的借口。
  陆玉光与鲜卑贵族利益共同,她的意见自然是那些勋贵共同的意见。
  卫衍想起国内的士族似乎同样不欢迎那位江南中书令的到来。
  自父亲故去后,勋贵与士族的意见再未如此一致了。
  *
  王清正指挥侍从为他收拾东西,除了被谢云织刺激的那一次,他都是悠闲自在,在邺城各处名山胜迹游玩,玩着玩着就带回许多东西。
  他清楚带的太多影响赶路,本想舍弃一部分,但左看右看,样样都很喜欢。
  谢云织路过时发现王清要装运的东西已填满了三架马车,十分震惊。
  她心里有千言万语要说,但顾及两家颜面,只是平静地提醒了一句:路途遥远,王令行囊甚重,恐影响回程。
  王清:我向陛下献夏国方物,有何不可?
  谢云织:
  给陛下准备的啊,人之常情。
  她也准备了特产。
  谢云织觉得自己没有资格站在道德的高峰上指指点点,于是离开了。
  在夏国滞留许久,终于等到回国的机会,众人精神振奋,只想越早回去越好,夜里都不怎么停留。
  他们一开始还担心卫衍是在戏弄他们,可时间一日日过去,回国途中未遇任何阻拦,也渐渐放下戒心。
  放心的人里不包括谢云织。她劝了王清联络夏国士族,却未抱太大希望,不想从那之后,还真被允许脱身。
  夏国不是勋贵和士族两股势力吗,怎么都不见勋贵反对?
  其他人忙着高兴,她感觉这时与他们讨论也讨论不出什么,只能一个人思考。
  连日星夜兼程,终于到了边境,下一站就是越国的下邳。想到回家近在眼前,大家越来越振奋,还开启了主题为邺城游记的作赋接龙。
  谢云织对回国路途的顺利颇感忐忑,于是忐忑地加入接龙。
  或许是因为全程神经紧绷,听到兵刃相接的声音时,她反而感到一阵释然。
  听着接战的动静越来越来,她再也坐不住了,放弃了还在继续进行的作赋接龙,倏然站起,抽刀翻至车外,随后趁乱从追击的夏军那抢了一匹马,一马当先向前飞奔。
  有了她做示范,原来还忙着打架的护卫都反应过来,也不和夏军多纠缠,全力向前方边境关卡冲去。
  来到下邳城下,不待城上守军询问,谢云织放声道:我是天子使臣,谢令之女,准开府仪同三司,速速开城门放行!
  片刻后,一名士兵从城关一侧小门出来向她索要凭证。
  后方追兵追得极紧,而且证明身份的文书还在车厢里,此时回头找被包围的马车只会耽误时间。谢云织割下绣着谢氏家徽的衣角递过去,目送对方进城。
  过了一会,城门大开。
  谢云织快马入城,紧跟着也有许多人进了城。
  夏国士兵看到追击的对象一个两个从包围里逃出,下手更加狠厉。
  而围住车驾的士兵们也缩紧包围,一副不肯放人的样子。
  进城之后,谢云织未见后方车驾跟上,眉尖一蹙,刚要和引路的士兵说话,就听见城外异常的喧哗声。
  在谢云织一众能入城的入城后,城墙上的卫兵纷纷放箭,箭矢密集如雨,一瞬间打乱了夏军包围。
  独孤馥用长刀挥开纷纷而来的箭支,望向城墙,大声喊道:我主尚未准越使回国,在下此番相追,是为维系两国关系。望将军莫坏夏越邦交!
  自城墙射下的箭支总算停了。
  独孤馥松一口气,开始思考怎样把越国的使臣重新带回夏国。
  然而
  从马车里忽然伸出一只手,上面拿着一份红封文书。
  谁说我们没有准许的,这不是通关文书?
  什么,这些使臣有通关文书?
  独孤馥一愣,开始回忆上司的吩咐,上司明明说这些使臣是私逃的,需要追捕。
  私逃怎么会有文书?
  有人要陷害他?
  也对,他不是没有仇家。
  尽管怀疑自己被做局了,但那终究是上司的吩咐,独孤馥觉得此刻还是应该再努力一把。
  将军好好想想,以孤军之势,如何抵得住满城大军?既无赢面,又悖皇命,设身置之,我可不会做。
  城墙上的顾约瞧出独孤馥犹豫,当即开始劝导。
  看独孤馥还是不愿意走,他挥了下手中三角小旗。
  一瞬间所有城门全部洞开,锣鼓与号角声齐响,众多披甲士兵喊杀冲出,扬起阵阵尘土。
  独孤馥:
  独孤馥望一眼声势浩大的敌方,再望一眼有着通关文书,名正言顺回国的越国使臣。
  思及顾约所言,既无赢面,又悖皇命,他决定还是不争这口气了。
  撤!他带着手下士兵转身离去。
  在夏国军队离开后,载着越国使臣的车驾终于进城。
  王令君,夏国何时给我等发放过通关文书?和王清一辆车上的人十分好奇。
  他们当时接到夏国同意放人的通知就立刻收拾走人了,加之不觉得一国君主的命令会出尔反尔,便未想起文书之事。
  王清微微一笑,拿足了云淡风轻的气场,道:小计而已,何须计较?
  伪造通关文书,顺手的事。不过为风度着想,他不能说出口,必须让其他人自己猜。
  这番淡然表现引来阵阵崇敬的目光。
  另一头,谢云织见到了意料之外的人。
  谢云织震惊:父亲!
  谢珉快步上前,见谢云织衣上鞋上处处沾血,手里还提着把雪亮的尖刀,又连忙停住了上前的步伐。
  谢珉道:你且在此等候,我寻下邳太守为你安排住处,待你洗漱整理后,再见面也不迟。
  看到现在的谢云织,他觉得还不如自己去夏国。
  去了一趟夏国,他精心养大的女儿一点也不像优雅从容的世家贵女了。
  而且说来也怪,在家里时,他的风寒怎么也不见好,被陛下要求往夏国方向出走后,虽一路奔波,身体状况却渐渐好转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