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崔衍昭有点疑惑王适安问这个问题的原因, 但他不敢问,只能实话实说:没有。夏国此次的和亲国书本身便荒诞不经,朕也只是听诸卿建议才出此策以应付夏国使臣。若大将军不同意, 放着不管就是。
  停了一下,崔衍昭补充道:此次只是询问一下而已,大将军此前便拒绝过封后,朕不会罔顾大将军意愿。
  崔衍昭说完,王适安也想起自己之前的两次拒绝,一次私下里,一次在公开场合。
  但他觉得不是他的问题,尤其是这次产生误会的根源,全在于夏国那份国书。
  沉寂了好一会,王适安才缓缓道:只是为了应付夏国,并非真要封后?
  崔衍昭点头。
  王适安松了手,崔衍昭默默地坐回去。
  他感觉王适安有时候太难懂了,比那些天天端着,举动经常显得神经质的公卿还难懂。
  见王适安像是陷入沉思,周身气场变换不停,崔衍昭安抚道:朕明白大将军之志,只会为大将军进爵封王。
  少顷,王适安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不,必。
  崔衍昭:?
  封王之后,距离登基便只差临门一脚。对封王这么不积极,难道王适安其实是个忠臣?
  嘶,他看错情有可原,总不至于所有人都看错吧。
  王适安垂下眼,道:臣的功勋远配不上如此待遇,若要晋封,待臣将夏虏卫衍擒至建康论罪之后再说。
  最后一句话一字一顿,听上去犹为认真,杀意鲜明。
  哪怕这杀意并不是冲着崔衍昭而来,崔衍昭还是觉得浑身一冷。
  崔衍昭无声地裹紧衣服。
  又沉寂一段时间,王适安道:夏国的国书未必没有认真的可能,据说夏国太后已经被送离邺宫,向江南而来。
  王适安思忖了一番,道:臣思前想后,为解决这一问题,可暂时充当立后人选。
  怎么又同意了?
  崔衍昭刚要表达震惊,王适安道:为了更令人信任,也请陛下手书两份准备立后的国书,分别送往夏国和燕国。
  崔衍昭:
  绕了一圈,还是绕回来了。
  他还是觉得就为这件事给夏国和燕国写国书没有必要。但想要拒绝时,对上王适安,又完全没有勇气。
  好吧。
  最后他还是听了王适安的意见。
  至于国书可能造成的影响
  嗯,把大将军作为立后人选,这么荒谬的事,肯定不会有人信的肯定的。
  就是大概看到的人都会觉得他不清醒。
  难道这也是王适安的计划,借此败坏他的名声好有正当理由上位?
  正想着在另两个国家那里社死的未来,王适安忽然靠近,微烫的手臂完完全全揽住他的腰。
  陛下可还有其他要事?雨夜难回,不妨与臣同榻叙话。
  -----------------------
  作者有话说:本章掉小红包。
  不好意思大家久等啦,拖延症拖到了现在qaq
  第67章 太后也知道了
  最近为了了解陛下和大将军的关系, 张思每天等着应召入宫,已经不怎么和好朋友们聚众玩耍了。
  唯一还和他走得近的,是现任丹阳尹的左寓。
  左寓正倒垃圾一样说着最近遇到的烦心事, 不经意看到张思写在纸上的文字:
  帝姿容殊美, 而肆欲昏邪, 豪贵之宅,朝夕临幸。
  看清内容,左思眼角跳了一下。
  他不由地道:陛下登基以来,也只造访过大将军吧。
  张思点头, 完全没有否认的意思,是啊。
  左寓欲言又止:怀故,身为著作郎,是不是该严肃
  怀故是张思的字。
  张思露出为难的神色,若单提大将军, 岂不是太醒目了?把所有人都写进去, 也好为陛下和大将军掩饰。
  左寓一时间觉得张思说得竟然有几分道理。
  为了大将军不被误解成佞幸之臣,在史书上做些掩饰也是应该的。
  虽然说著史这件事按道理来说应该严肃对待,但人终究是有私心的,他还是希望不要流传下去对大将军不利的言论。
  张思于是继续写作。
  过了一会,忽然有人前来禀告,说陛下有要事宣召诸臣入宫。
  曾经张思是把宣召当耳旁风的, 但现在他想要了解陛下和大将军的关系, 而且陛下容貌动人,经常观赏有益身心。
  所以现在他对待自己的职责很积极。
  张思当即叫人去拿官服, 同时好奇地问道:可知陛下为何事宣召?
  来人回答道:陛下今晨从大将军处回宫,提及要立大将军为后。
  左寓大惊:什么?!
  张思闻言也直接呆住。
  左寓下意识地问道:那大将军对这件事
  刚出口,他又猛然停住, 陛下是从大将军那里回宫后提的,看来这回已经取得了大将军的同意。
  大将军之前分明还是坚定拒绝,陛下昨天晚上到底做了什么,以至于大将军改了主意?
  他忍不住联想到了一个场景
  深夜孤灯,昏昧光线下,陛下握住大将军的手,言语暧昧:夜中风急雨密,恐沾衣失仪,可否容朕留宿一夜?
  然后
  再联想下去就不合适了。
  左寓摇摇头,觉得自己的思想还是不够纯粹,万一只是大将军有其他打算呢?
  嘶啦
  听到动静,左寓忍不住转头,看见张思沉默地撕着手稿。
  他叹了口气,很理解张思的心态。
  以如今这个情况,已经用不着考虑掩饰的事情了。
  *
  崔衍昭心里暗暗数了下人数,发现被他通知的官员都已经来了。
  居然一个缺席的都没有。
  自从他这次回来后,百官的出勤率是显著上升,今天已经到了惊人的百分之百。
  但是他宁愿所有人都不要来。
  当众宣布把王适安作为立后人选,而且还要把国书传给燕国和夏国,这件事怎么想都充满了疯癫的气息。
  崔衍昭端坐着,维持着礼貌的微笑,并长久沉默。
  有大臣发现崔衍昭精致面容上浮着疲惫之色,眼下隐约可见青黑。
  再一想陛下今早还是从大将军府里出来的
  陛下牺牲甚大。
  王适安就站在崔衍昭身边,佩玉首班剑,着武官绯袍,姿态闲适随意,又充满威慑。
  崔衍昭没往王适安的方向看,但王适安存在感极强,怎么也无法忽视。
  他想还是早点说完,早点结束为好。
  崔衍昭心一横,道:今日宣召诸卿,是因为三件事。其一,霖雨长久未止,已然成灾,朕明日清晨亲往南郊祭祀,诸卿莫忘了跟随。
  这件事所有人都知道,毕竟崔衍昭还没回来时,他们就已经在安排了。今天所有人汇集,目的其实都不在这件事上。
  其二,大将军北伐有功,朕欲晋封大将军公爵,封为随国公。
  这一句话说完,殿中气氛也逐渐紧张起来,基本上大多数人都知道第三件事是什么,此刻也等着崔衍昭开口,好做最后的确认。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崔衍昭身上,屏息听起他们最关心的事。
  因为关注着这最后一件事,他们连给王适安晋封都懒得反对了。
  崔衍昭感觉压力好大。
  他视线动了下,余光瞥见王适安的手已然握起,手背青筋暴突。
  原来王适安也紧张。
  崔衍昭心中忽然平衡,平静道:最后一件事,朕将确立大将军为立后人选,需遣人将国书分别送往燕国与夏国。
  在他说完后,殿中顿起喧哗之声。
  群臣之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都知道确立大将军为立后人选,也只是权宜之计。
  但怎么还要通知别国?
  这光彩吗?
  崔衍昭没管众人的反应,该说的已经说完了,他现在心里只觉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