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有谢珉带头,其他官员不管想明白还是没想明白的,全都纷纷化身复读机:臣再请陛下封大将军为后!
  殿内声音无比整齐,活像是所有人已经排练好了一样。
  崔衍昭:
  已经第二次了。
  怎么这些人对让王适安做皇后这件事就这么热衷呢?
  *
  卫衍将侄子和侄女都留在宫中,指派国子博士为他们侍讲。
  卫湘听讲了一会。
  小孩子们才从生命威胁中脱身,还惶惶不安,如今表现得并不良好。
  卫湘觉得无聊,找卫衍去了。
  见着卫衍,卫湘说道:二兄,我想念大兄了。
  卫衍怔然落泪:孤也想念兄长。
  兄弟二人一同陷入对逝者深深的怀念。
  过了一会,卫湘说:大兄的孩子一点也不似大兄机敏。
  卫衍沉默地流着眼泪。
  他从出生便活在兄长阴影之下,兄长疑心很重,他不敢表现出聪明,也不敢触碰兵权,步步为营,如履薄冰。最后更是远离邺城去了晋阳。
  可是在兄长死后,他又总会想起从前兄弟相携的时光。就连兄长曾经的嘲笑和戏弄,此时回想起也觉得温馨。
  卫湘:二兄
  察觉卫衍情绪低落,他决定提一些能让人振奋起来的事情,于是语气轻快地问:
  二兄给母亲的嫁妆里都准备了什么?
  卫衍停止了落泪,嘴唇抿起,阴沉的目光注视前方,迟迟不语。
  卫湘:二兄?
  卫衍:嫁妆孤忘记了。
  -----------------------
  作者有话说:这章是昨天的,感冒了晕晕的,脑子不够用了qaq
  大家晚安~
  第64章 诏书
  快看, 那是宫中的车驾!贺拔钦看见从邺城方向而来的长长车马,激动起来。
  从前几日拦下太后的车驾后,他就翘首以待, 天天等待着宫中来人把太后接回去。
  在他看来, 太原王很可能只是和太后发生了矛盾, 一时置气才说要把太后远嫁,等醒悟过来肯定会接回太后。
  母子之间,肯定不会有太过分的仇恨。
  鲍检照本来在另一处晒太阳,被贺拔钦惊动, 走到贺拔钦的位置向前方张望,果然看到了道路中长长的队伍。
  最前方是两名官员作为导骑,仪仗队列紧跟在后,整肃恢宏。
  贺拔钦庆幸道:还好我们当时决议拦下了太后,看, 邺宫又要接太后回去了。
  要是他们没有阻拦, 太后此时已经过了国境,再想回邺城就难了。
  鲍检照没有立即出声。
  虽然他也觉得太原王不至于真把亲生母亲嫁到江南,但此时派来的阵势也太大了,让他觉得不像是接人回去,倒像是太原王遣送来的陪嫁。
  本身作为卧底就是多说多错,在不确定情况的时候, 鲍检照保持沉默。
  与他的镇静相比, 贺拔钦就激动和兴奋多了,对着身旁的亲兵喊道:
  太原王接太后回宫了!
  他还指派了士兵去向陆玉光报信。
  陆玉光车驾被阻拦后, 下榻在城中一处宅院。
  听到贺拔钦让人传来的消息,她情感上很想相信,因为她总不能真被一句话发配到江南去, 但理性上,她又觉得这个二儿子心机深沉,手段狠辣,事情不可能就这样简单告一段落。
  现在想到卫衍,她还是忍不住要在心里骂一声逆子。
  她倚在凭几上,思索怎么才能让卫衍明白,有些问题不是嫁走母亲就能解决的。
  过了一阵子,庭院中传来人来人往的声音,相当热闹。
  贺拔钦站在陆玉光所在房间门口的位置,吞吞吐吐道:禀太后,太原王遣人送来了陪嫁。
  贺拔钦因为之前的判断失误,尴尬极了。
  来自邺宫的队伍阵势如此浩大,本以为是接回太后,没想到是送陪嫁。
  他曾在晋阳时与太原王共事一段时间,自认为对其处事风格有所了解,也怎么都想不到太原王似乎还真铁了心要将太后嫁出去。
  倒是陆玉光心里生出果然如此的感觉。
  她就知道卫衍不会让事情就此结束,卫衍是在给她下马威,也是在敲打她背后的勋贵集团,以不可捉摸又雷厉风行的作风来树立威望。
  她用目光示意案几上的信纸,对贺拔钦道:遣人把这封信送给条侯。
  条侯叱干荣曾经同卫宁一起出生入死,朝野中威望极高,卫衍不可能轻易处置叱干荣,由叱干荣出马劝诫卫衍正好合适。
  叱干荣、贺拔钦都是勋贵出身,从卫宁死后,勋贵就依附在陆玉光手下,在他们面前陆玉光说话还是颇有分量。
  贺拔钦领命,正要转身离开,陆玉光忽然问:太原王都送来了些什么?
  贺拔钦有些诧异,但还是回答道:经臣清点,仪仗中有三马軿车一副,女御十人,司乐员、司膳员各二人,宫廷乐师十二人,另随明珠一箧,绢十万匹
  陆玉光越听,脸色越发难看。
  卫衍准备得确实充分,就像要真的把她嫁出去一样。
  她沉吟道:把法驾和軿车都拆了,上面的金箔珠宝赏赐军中,明珠、绢布诸财物同样赐予将士,就说是保护吾的赏赐。
  *
  大概是为了一线吃瓜,大臣们这两天来得格外积极。
  崔衍昭看到了好几个此前一直告病请假,最近才来上岗的生面孔。
  虽然这些人上岗的动机不是很好,但结果是好的。
  至少有些事他不用亲力亲为了。
  崔衍昭对旁边的黄门侍郎道:替朕拟两份诏书。
  一份晋封大将军为随国公,领东扬州之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一份晋公爵为王,领南沛、南下邳、广平、广陵、盱眙、钟离、海陵、山阳八郡,益随国。
  其他统一按照旧制。
  听崔衍昭说完,侍郎露出不敢确信的神色,犹豫道:陛下
  崔衍昭疑惑:还有别的问题吗?
  侍郎道:臣听闻陛下是要晋封大将军为后。
  崔衍昭:
  谣言向来伤人,尤其想到这谣言还是他自己搞出来的,更让人郁闷了。
  崔衍昭露出心平气和的微笑:此事大将军已经拒绝,不要再提。
  总不能封后也要搞个三辞三让吧?形式主义也是要有限度的。
  侍郎看崔衍昭态度坚决,不再多言,默默地开始起草诏书了。
  崔衍昭心想自己离退休又进了一步。
  但是这次回到建康,他发现朝中反对王适安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给王适安封王恐怕不会顺利。
  崔衍昭补充道:给两份诏书都加一句:位在诸侯王上。
  这样就算只能走到晋封国公这一步,也能让王适安拥有封王之后的地位。
  实际地位有了,大臣们习惯之后,对于名义上的改动,反抗情绪也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敲定王适安的晋封事宜,接下来就是水患。
  崔衍昭并没把夏国的国书放在心上,他最开始是震惊了一下,但仔细想想,没有正常人会把亲妈远嫁。
  尤其江南和夏国现在关系并不怎么好。
  他直接把这份国书当成对面在嘴炮,因为战场上没得到便宜,所以试图在精神上取得胜利。
  既然对面态度轻浮,那他也不必认真对待,如果夏国使臣问他意见,他就按谢珉说的来,就说后位已经被王适安预订了。
  虽然王适安不同意做皇后,但做一次他用来劝退夏国的虎皮,王适安应该是能接受的吧。
  不过和夏国使臣说话的时候还是挑个非正式场合为好,免得有著作郎到场记一些乱七八糟的,连累得名声到后世都不清白。
  崔衍昭把手里记录灾情的奏表翻了又翻,记下了里面的内容。
  从奏表内容来看,各地问题并不严重,不会影响下一季度的税收。但他并不信任奏表里的内容,毕竟就连封建制度集大成的时候传到皇帝手里的奏表都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更别提被架空的他了。
  崔衍昭忽然想起,王适安也知道水患这件事,他回建康宫后就再没见过王适安,也许王适安已经开始调查了。